近日,国家发改委对外介绍,近年来我国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也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新华社资料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
为此,我国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近年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也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这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说。
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生均用房面积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6亿人。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目前,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西部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曹政
流程编辑:u00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