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洛杉矶时报》8月28日文章,原题:外企想离开中国,但分手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
法比安·格索尔格2018年意识到,曾作为其制造企业的一项优势——全都在中国生产其电子产品和消费品——正迅速成为一件头痛事。当时特朗普已开始对华贸易战。尽管纸面上的其他选项似乎很多,例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但格索尔格发现,事实证明搬迁生产并非易事。4年后,他的公司仍完全依赖在中国南方的工厂。由于不断恶化的美中关系、持续的疫情防控和台海战争幽灵,跨国公司在华开展业务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与此同时,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绝对没有减少世界对中国依赖的灵丹妙药。曾任美国商务部办公室主任的富理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迈克尔·沃尔什说:“公司都不愿这么做。”
格索尔格(右)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配图
2019年,格索尔格开始评估将一些制造产能转移到越南的可能性,着手组建全职团队。但8个月后他就放弃计划,因为约半数项目价格的上涨令客户不安;产品开发也需要更长时间,在中国仅3周就能完成的产品在越南需要6个月。2020年底格索尔格转向更远的印度——虽与中国接壤,但不太可能成为任何大冲突的中心,但“在这里将需要做许多工作才能成长”。
顾问和律师们表示,尽管很多公司因政治敏感性而很少愿公开讨论,但离开中国的道路遍布障碍,且往往需要多年时间。越南等替代选项难以满足需求,俄乌冲突已排除东欧的可能性。“我们的每个客户都想说停止在华制造,”为美企在海外经商提供咨询服务的哈里斯·布里肯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丹·哈里斯说,但“有100万个理由能说明这绝非易事。”
尽管在中国能轻松获得半导体、拉链和鞋带环等大多数原材料,但将此类材料出口到中国境外将推高成本。对一些公司来说,比盈利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未经测试的新设施的供应链混乱可能会导致无法交付最终产品。
为在华欧洲企业服务的咨询企业亚景的创始人卡尔森说,他的一些客户已放弃多元化经营计划。对那些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公司来说,最好选项莫过于在这里扎根。那些依赖低成本、高产量的企业也从中国的物流和基础设施中受益匪浅,即使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性也不愿离开。“中国仍对保留世界工厂地位很感兴趣,”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说,“许多地方政府都主动地向跨国公司示好,看看能提供什么帮助。”
(作者史蒂芬妮·杨,崔晓冬译)
(原标题:“离不开中国,有100万个理由”)
来源: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TF01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