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西湖边上的7棵柳树牵动人心——在近期杭州西湖边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移走了7棵沿湖病柳,换种成月季花,这让很多杭州市民急了,纷纷在网上呼吁留住这几株柳。“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的话题上了热搜。
西湖景区管委会官微随即表示,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两天之内,7棵柳树“火速”补种到位。
至此,此事仍未画上句号。5月16日,当地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市委书记听取相关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此番移柳事件致歉,表示今后要充分尊重民意,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
图源:杭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这一系列操作,博得了市民和网友不错的评价——
“西湖边的柳树有人文情怀,是情感寄托,换回来就好。”
“要保护好西湖,就要依靠老百姓,共同商量。”
“把老百姓的话当回事,没有高傲的辩解,这才是百姓的政府。”
……
从痛心惋惜到欣慰点赞,杭州一城一地之事,不乏普遍意义的启示。
比如,在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推行“最小干预”原则,更加注重对城市风貌的保护。
几棵树木,一段墙垣,很多时候已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承载着百姓的美好记忆和对特定文化意境的眷恋——有柳树的西湖才是西湖,有迎客松的黄山才像黄山,见到那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头才算去过长城……诸如此类的想法和愿望绝非矫情,而是藏在人们心底的朴素情怀。
安徽黄山迎客松。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再如,升级城市管理理念,在尊重普遍规律规则的基础上,对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量。
此番西湖移柳事件中,沿湖7棵柳树有病虫害问题,移走是惯常的园林管理做法。但同时,这7棵柳树的位置特殊,既沿湖又沿街,多年来它们已然成为西湖这一杭州城市名片、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独有偶。近两年,因根系发达破坏路面、房屋等,广州市的大量榕树在城市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被砍伐。事后,当地多名干部受到严肃问责。须知,榕树对广州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南方城市漫长炎热的夏季,遍布大街小巷的榕树,以其强大的遮阳避暑功能,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广州人。
矗立在城市环岛中央的大榕树。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柳树也好、榕树也罢,如果只看到危害,一刀切地迁移或砍伐,显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如何在审慎调研、权衡利弊后,作出更科学的决策,城市管理者有必要“吃一堑,长一智”,认真补课。
还有,此番事件也显示出民意和舆论监督的力量,让围观者看到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
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这是探讨城市发展历程的著作《城市的胜利》中反复强调的观点。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治理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会涉及公众情感和切身利益。倾听民意、尊重民意,这一理念并不新鲜,但能坚守下来并不容易。
守护我们的城市家园,7棵柳树的去留,为更多地方的管理者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原标题:7棵柳树的去留,城市管理的一面镜子)
来源:工人日报
流程编辑:TF063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