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为什么是一座不需要“纪念碑”的城市?
2022-05-13 14:23

塔桥为雾都点缀了那一抹清新的蓝色,却又与伦敦的忧郁毫不违和;卢浮宫是塞纳河北岸的骄傲,收藏无数艺术瑰宝的古典主义建筑与巴黎的浪漫相得益彰;帝国大厦撑起了曼哈顿宏伟的天际线,搭配纽约的喧嚣也是恰如其分……那些最著名、最伟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招牌建筑,仿佛是专属于它们的“纪念碑”,彰显城市独特个性的同时,也诠释着城市的文化气质。这似乎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若没有一处地标,就无法跻身名城的行列。然而,却也有例外,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是这个例外。读完《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这本城市传记,就会明白,它为什么是一座不需要“纪念碑”的城市。

《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
[荷] 黑尔特·马柯 著 金风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❶ 对抗与妥协

阿姆斯特丹偏居欧陆西北,这片出名的低地,在古时遍布泥淖,既不适宜耕种,也无法开展商业活动,所以,直到12世纪末,这里才有了第一批定居者,他们挖掘沟渠,排干沼泽,一点点地建立起零散的农场。因为自然条件实在太过恶劣,无法贡献粮税,更没有军事价值,封建领主都提不起兴趣,建造大坝和兴修水利都要依靠当地居民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完全不同的模式。“堤坝管理者”和“土地所有者”组织起一个个小团体,与他们共同的敌人——海水——对抗,成员对集体事务都有一定的发言权,逐渐演变成一种原始的分权和民主的合作模式,这也是阿姆斯特丹的文化基因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个传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国王,还是奥兰治家族的执政,都无法将绝对权力强加于这座城市的居民身上。

但大海无法被征服,大坝和水渠只能缓解低地的内涝,却无法根除,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过程中,阿姆斯特丹人不仅认识到对抗的价值,也掌握了妥协的艺术。当无法改变时,学会适应显得更加重要。有时是适应海水的侵袭,有时是面对别国的统治。16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拿破仑,都曾尝试在这里建立统治。妥协的艺术赋予阿姆斯特丹人包容和灵活的个性,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而正是这一点,帮助阿姆斯特丹乃至荷兰在17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无论对抗,还是妥协,表现的都是阿姆斯特丹人“适者生存”的人生哲学。矫揉造作在这里没有生存空间,自然环境的残酷并没有给“纪念碑”式建筑留下多少余地,包容和灵活的个性也比死板的地理标志更有价值。

❷ 自由与逐利

17世纪也被称为荷兰的黄金世纪,这个弹丸小国在八十年战争中击败西班牙,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同步完成了独立与富强。彼时的荷兰之强盛,“此后只有全盛的英国和美国能与之相比”,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如此说。如果说17世纪的荷兰是西欧最富强的国家之一,那么阿姆斯特丹则是这个国家最富强的城市,称得上低地最夺目的明珠。这里商贾云集,无数航向波罗的海、非洲、香料群岛的商船从这里拔锚扬帆。

而埋藏在阿姆斯特丹人基因中的自由与逐利的天性,正是他们取得如此成就的催化剂。正如本书中对阿姆斯特丹起源的追溯中提到的,这座城市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封建领主,对抗洪水的过程,让居民意识到集体决策的价值,让他们始终愿意将城市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从13世纪起,阿姆斯特丹就开始展露自己在商业领域的“天赋”,汉萨同盟的贸易红利,中世纪发达的行会制度,共同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新兴的中产阶级商人逐渐成为市民的主体,为阿姆斯特丹人添上了另一份烙印——逐利。客居阿姆斯特丹的笛卡尔曾如此评价这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都与贸易息息相关……”在这里,手握权力的不是贵族,也不是教士,而是凭借努力一步步从社会底层打拼上来的商人。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唐纳德·奥尔森曾经写道:“纪念碑……可以提醒参观者所处的时代,令其感受政权的力量……它是对财富、权力和真相进行宣扬的载体。”但对自由的向往让阿姆斯特丹人对权威天生没有好感,自然也对“纪念碑”嗤之以鼻。商人的逐利天性也告诉阿姆斯特丹人,花大价钱修建地标建筑,算不上是一笔有价值的投资。

❸ 虚无与存在

“纪念碑”式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性格的具象表达,一架大桥、一座宫殿、一幢大厦,反映了一座城市的脾性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处世哲学。然而,阿姆斯特丹性格中的对抗与妥协、自由与逐利仿佛没有一座建筑可以完美概括,但又仿佛蕴藏在一条条运河、一条条窄巷、一幢幢“歪楼”之中。也恰恰是这些强烈的性格特点,让“这座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反纪念性建筑的先锋”,它不需要、甚至不屑于用具象的建筑表达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姆斯特丹不需要一座“纪念碑”,因为它的精神早已融入到城市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居民的身上。书中的一句话最能体现这一点:“阿姆斯特丹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只存在这座城市居民的意识中,并不显露在大街上。”这里没有“纪念碑”,却处处都是“纪念碑”。

(原标题:一座不需要“纪念碑”的城市)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崔毅

流程编辑 U003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2-05-13 14:23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