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香菇第一乡” 这里的干群有“牛”精神
2022-04-12 10:26

山路十八弯,这里的弯更多。溪流淙淙,沟谷交错,山多,树多,雾多。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榛叶形的地图上,这里是平均海拔最高的乡镇,牧牛河流经境内12公里入哨子河,是岫岩水质最好的乡镇之一。

常亮(中)在蘑菇种植棚中

常亮(左)在村民家中走访

这里是“中国香菇第一乡”,有8900座香菇种植冷棚,有76座香菇收储冷库,香菇产量占全国夏季香菇产量的25%,是“全国食用菌特色小镇示范镇”。

这里,是沈阳音乐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常亮下派牧牛镇第一副书记工作的地方。

到牧牛镇去

常亮第一次看见父亲眼圈红了——父亲当过知青,了解农村的艰苦。

关于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召开的选派大会,常亮记忆犹新。

2018年春节前夕,第一次动员大会后,他到农村的想法得到了处长的支持,“我要是你的岁数肯定去。”有这样的鼓励,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正月初五学校第二次动员大会前一天,常亮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向父母表达去农村工作的意愿。40年前父亲是知青,40年后得知儿子要去农村,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常亮第一次看见父亲眼圈红了——父亲当过知青,了解农村的艰苦。

到农村去工作,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城市,离开朝夕相伴的家人;意味着到陌生的地方,到基层接受锻炼。但是,常亮义无反顾。他说,我是受党培养的干部,无论是急难险重或是攻坚克难,我都要带头上。

就这样,常亮到了牧牛镇。

岫岩县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县,牧牛镇政府所在地牧牛村距离县城83公里,位于岫岩县的最北部。

当地干部群众问常亮,为什么来农村?组织上给什么条件?未来有设计有安排吗?他坚定地回答:“来农村工作,接受锻炼,增长本领。自愿报名不讲条件。”

牧牛人家

他不但盖起了3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还带动村里组里的老百姓30余人打工赚钱,每年支付的工钱就有16万元之多。

七月的岫岩,天气溽热。

笔者到牧牛镇采访时,巧遇沈阳知名诗人大梁。

“梁大哥,怎么在这里啊?”

“我来这里种蘑菇啊!”

眼前一座座蘑菇棚,让我想起第一次到牧牛镇采风。几年前,应县委宣传部的要求,我计划创作一首关于牧牛的歌曲。看见牧牛的山山水水,看见长势喜人的蘑菇,我感慨良多,回来后很快写出了两首歌词,分别是《种蘑菇》《蘑菇家园》。第一首流传最广,有独唱、合唱、男生版、女生版,被牧牛镇政府选为镇歌。一个一个蘑菇成为动听的音符。

诗人的蘑菇种植大棚里,蘑菇能否成为美丽的诗行?带着这些疑问,我和常亮书记走进了大梁的蘑菇大棚。14个平均长80米、宽6.5米的蘑菇大棚,两年时间累计投资150余万元。是什么原因,让诗人种上蘑菇?大梁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沈阳来到岫岩探望一位朋友,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的空气,喜欢上了这里的世外桃源般的慢生活。这里主打产业是种蘑菇,他开始尝试一边种蘑菇,一边乐享退休后的田园生活。随蘑菇的生长时间,每年在这里居住大半年。

两年来,诗友、文友、亲朋,慕名而来,参观大梁的“蘑菇家园”,品尝可口的农家饭菜,每次众人都流连忘返,陶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

下一个走访的,是张聚国家。

他们一家被评为首届“牧牛好人”好家庭。颁奖词这样写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健康的细胞就没有健康的生命,没有良好的家庭就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他们上慈下孝、夫妻和睦,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始终牢记优良家风,辛勤耕耘,兴旺家业。他们就是牧牛好家庭。

2008年张聚国母亲突患重病,几次手术住院和后续治疗,大额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生活不堪重负。骨子里坚韧刚强的张聚国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2010年开始,张聚国决心创业盖蘑菇棚,做蘑菇段。因为缺少经验,前两年本钱全赔了,他没有放弃,2012年刚有起色,8月份的一场特大洪灾把5个棚全冲跑了。灾后在政府的资助下,他重新盖上大棚,慢慢地见到效益,不但盖起了3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还带动村里组里的老百姓30余人打工赚钱,每年支付的工钱就有16万元之多。

张聚国家院墙外堆着成山的蘑菇段,工人正在挥汗如雨粉碎加工——这是他捡拾和收购的旧蘑菇段,重新加工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塑料和木屑都可以回收加工出售再利用。院落内,茄子、辣椒、芸豆、芹菜、韭菜……十多种蔬菜,井井有条,一看就是过日子的勤劳人家。通往胡家沟的路两侧,栽满了鲜花。是这位喜欢抱着吉他弹唱“有没有人告诉我”的80后,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组长,用实干精神诠释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农村的变化。

当好家庭遇见好项目,小蘑菇大产业,圆了百姓的致富梦。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好家风,打下了社会风气的好基础。张聚国一家向我们传递了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打通“最后一百米”

杨艳坊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又不懂办事流程,我带着材料去找民政和派出所,算是为民代办了。

蘑菇带动百姓致富,成为牧牛镇的富民产业。常亮和牧牛镇党委、镇政府领导谋划着蘑菇产业未来更深远的发展。

在牧牛镇第一副书记岗位上,常亮参与和协助党委书记做好日常工作,负责联系和指导选派干部日常工作。他不但每天8小时全在工作,晚间经常性地学习、研究农村工作,撰写材料和工作日记,选派干部工作组每次例会也都是在晚间进行。

牧牛属于山区,财政收入少,集体经济弱,基层干部工作艰苦特别是脱贫任务艰巨。他深切感受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特殊压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有很多“棘手事”“矛盾事”“陈芝麻烂谷子事”,做好基层工作不易。

乡镇基层工作时间长,工作节奏快导致工作压力大。在有限工作时间内如何平衡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之间的关系,考验选派干部的担当和政治智慧。

2019年5月,牧牛镇党委、政府对全镇6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长进行了重新选任。此举受到群众好评和积极踊跃参与,大家用一张张选票,推选身边的“当家人”。

在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机关干部、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及各村村民组长共计200余人参加的牧牛镇村民组长培训会上。常亮为全体村民组长上了一堂朴实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村民组长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代表党和政府最贴近服务群众的,我们经常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看组长是最后这一百米。”

“村民组长离百姓最近,最了解,最清楚,最能代表本组百姓利益,直接反应百姓心声,能切切实实办实事。组长贯彻执行村委工作安排,最应做好村委和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只手连着党心,一只手连着民心,用心用情做好村民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利民举措送到百姓家中,温暖千家万户。”

2019年5月8日,常亮在驻村日记里写道:

正值春耕农忙时,我工作节奏也在加快。经过两天的筹备,上午召开全镇新任职村民组长培训会。我在会上围绕坚持党的领导政治性和为民服务宗旨性两个要求,摆事实讲道理,向在座的100多位村民组长和村干部作培训。他们听得很认真,会后评价我讲话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我感到此前熬夜准备还是值得的,因为村民组长连着党心民心,是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散会后,我拉住益临店村王家店村民组长姚文科,询问建档立卡贫困户于文吉厌学的情况。我又电话联系了中学校长马永义询问这孩子的情况,决定明天去他家做工作。

午饭时间是选派干部集体交流的机会。去年驻村开始,大家吃住集中在镇政府,我变换选派干部例会形式,把会开在了食堂。交流中大家分享各自工作的经验和办法,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中午还没来得及休息,大木古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艳坊的二叔再次找到我,交给我申请低保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杨艳坊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又不懂办事流程,我带着材料去找民政和派出所,算是为民代办了。

下午到镇中心小学那鑫校长办公室,商量我和另一名选派干部筹划了一个月时间的“山区孩子大学两日行”活动方案……晚饭后,我与一名选派干部谈工作、谈生活、谈思想,鼓励他遇到困难吃住劲儿,在农村历练自己做好表率。谈话后天已经渐黑了,收拾一下办公室也是我的寝室,与妻子通个电话,聊聊孩子和家里情况,这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刻。

“苦难得以升华,才智得以历练。”我十分珍惜在农村见世面、长才干的机会,珍惜在基层工作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的机会,在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学习的实践中经风雨、受锤炼、接地气,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蘑菇镇唱新歌

沈音戏剧影视学院为牧牛镇拍摄了《中国香菇之乡》主题形象宣传片,在网络微信上广为传播,点击率过万。

采访中,常亮谈到,各地选派干部构成不同,资源优势不同,导致工作成效不同。有的选派干部在项目引进和资金投入上可以集中发力、专项支持,此外一些农业高校或科研所也有与农业相对应的科研项目和人力资源。这是他所在的高校不具备的。但只要是对工作沟通和联系有促进作用的,常亮都努力积极地争取……

具体到他自己,来自音乐学院的常亮经常思索,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高校能为农村带来资金和技术,音乐能有啥用?”这也是当地干部群众的疑惑。

当时恰逢沈阳音乐学院80年校庆,红色校史给了常亮坚定的信心。他想,流传至今的《我和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力前进,而在脱贫攻坚决胜决战的关键时刻,歌曲一定也能唱出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心声。

他立即与辽宁省歌曲创作基地——沈音作曲系对接,带领师生到牧牛镇采风,参观蘑菇大棚、与群众干部唠家常。历时半年集体创作,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重新编曲的《种蘑菇》诞生。

一山一山挨着一山,

太阳早起照在东边山墙。

撒下菌种种进蘑菇棒,

山清水秀正适合生长。

一座一座挨着一座,

蘑菇大棚种着咱的希望。

科技引导百姓致了富,

搬出老屋住进了新房。

蘑菇产业化大棚里栽四季飘香,

圆圆的蘑菇圆了几辈人的梦想。

有了自己的歌,常亮还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听音乐会。先后邀请沈阳音乐学院团委、大连分院等70余名师生将高雅艺术送到镇广场上、校园里。现场人山人海,老百姓观演热情高涨。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脱贫攻坚的思路,利用高校音乐艺术文化资源优势,让全镇百姓在音乐文化生活上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他的协调下,沈音戏剧影视学院为牧牛镇拍摄了《中国香菇之乡》主题形象宣传片,在网络微信上广为传播,点击率过万。经常在全镇联谊会、招商会等大型活动中放映,来自全国各地的食用菌企业家一致惊叹辽南小镇的魅力,加速促成了合作意向。

下一步,常亮还打算用身边好人引领文明乡风,在百姓中间讲好扶贫振兴故事。

在他的组织下,全镇首届“身边好人”表彰活动如火如荼展开,用身边好人讲好身边事。他又策划了隆重的“牧牛好人”颁奖典礼。孝老爱亲的好媳妇、热心为民的好村民组长、勤勉敬业的好青年好楷模、美满和睦好家庭、致富好带头人等92位牧牛好人披红戴花走上华丽的舞台,感受电视里一样的颁奖盛况,欣赏沈阳音乐学院师生和当地百姓的演出。一个个平凡的好人故事,让观众泪花闪动,感染和激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在百姓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培养“牛精神”

“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能上大学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美好心愿。”

2019年“六一”前夕,辽宁大学和沈阳音乐学院的驻村干部联合组织贫困学生沈阳高校行活动,挑选32名品学兼优学生到辽宁大学、沈阳音乐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参观学习,孩子们走进了大学里的图书馆、教室、历史博物馆、航模中心、古生物博物馆,体验有趣的化学实验、观看音乐会等。一年多来,常亮还组织了3场艺术支教活动、涵盖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多门课程,累计50多学时。联系协调相关部门捐赠图书、钢笔、日记本、体育用材等。

参加活动的杨晓乐是牧牛镇德合小学5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住钟家堡村刘下组,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后刚搬进新建的房屋。

两天的活动,她第一次走出大山看见外面精彩的世界。我问她的梦想,她说,要上大学。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孩子,这可能是简单的一件事,却是山区贫困孩子的终生梦想。

“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能上大学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美好心愿。”常亮在驻村日记中写道。

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感受大学氛围,初识城市面貌,他们的心里种下了求学上进的种子。

作为全镇选派干部工作组组长,常亮总是在扶贫第一线身先士卒。无论是特大暴雨引发的汛情,还是春节、清明期间的防火,他带领驻村第一书记坚守岗位,与村镇干部一起奋战在灾情险情一线、防汛防火最前沿,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9年农历小年,常亮带着驻村第一书记,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人家中,一起包饺子,话家常,送上党委政府的新春问候。

他积极参与,与镇党委政府一起协调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为哨子河牧牛镇流域河岸护坡工程争取到财政资金1500万元,工程建成后不但防洪治沙保障人民生产生活,而且为美丽乡村再添靓丽风景。

笔者在采访中和常亮一起探访了92岁高龄、1949年入党、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党员龙奎臣;在杨贵财家中泛黄的照片墙,看见当年村民组长在县里的培训合影;在贫困户龙桂娟的家中看见正在修建的院墙……

牧牛镇虽偏僻贫困,看见的却是干群的“牛”精神,执着有点倔强,甘于奉献,苦干实干,扎根基层,干成大事业。

(原标题:“牧牛”时间)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孔庆武

流程编辑 U003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2-04-12 10:2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