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每天平均睡7.06小时,“双减”有助中小学生“增睡”
记者 刘苏雅
2022-03-18 13:07

3月18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研究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略高于及格水平。专题分析表明,“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间7.06小时

2021年11月,社科院社会学所对中国居民睡眠状况开展线上调查,共获得6037个有效样本。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为71.5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为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仅为54.73分;我国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其中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仅为7.97%。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表示,在农业社会,人们多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睡眠越来越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人们的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其中有生理上的原因、健康条件的变化,也有手机、网络等生活习惯改变的原因,以及竞争激烈性、不确定性等社会性因素影响。

“双减”对改善中小学生睡眠有积极意义

报告对“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的影响进行了专题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前各地中小学生睡眠普遍不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学习压力因素、父母或看护人因素、生理因素、情绪因素、睡眠习惯和环境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在“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睡觉时间提前了,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仍有50.48%和37.77%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在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长无法达到8小时。

研究认为,“双减”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中小学生睡眠问题仍值得持续关注。关于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报告建议,持续推进“双减”政策,积极宣传“双减”政策的意义;均衡教育资源,缓解教育焦虑;关注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家长须在健康生活方面做出表率,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作息和学习习惯。

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幸福感息息相关

躺在床上,举起手机,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深夜,这种“睡眠拖延”的行为已经较为普遍。报告指出,纵观中国民众从2012年至2021年间的睡眠情况,相比十年前,如今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晚了37分钟,睡眠时长减少近1.5小时。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

报告指出,年轻人不受控制的手机使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睡眠质量,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会导致睡眠障碍。从人口学差异角度来看,年龄小、女性、受教育程度高、未婚民众的手机拖延睡眠行为相对较多,而个人月收入越高、拥有房产数量越多、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民众的手机拖延睡眠行为和上网拖延睡眠行为相对越少。

睡眠质量与人们的生存质量、心理健康、幸福感都存在着紧密关联,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显著提升生存质量,有助于产生积极且正向的心理情绪,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报告》认为,提升睡眠质量应与改善衣、食、住、行同等看待,通过“睡好觉”提升幸福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苏雅
    2022-03-18 13:0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