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无障碍建设从北京兴起
2022-03-10 09:00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日前接受北京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他感到惊讶:“过去几年里,有30万个不同的设施被改造为无障碍的”;来自美国的残奥冰球运动员凯尔·西奇,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大晒温馨如家的北京冬残奥村;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独自驾驶轮椅的受邀“观众”,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无障碍安检……

1993年6月,东三环农展馆人行过街天桥建成投用。该桥是当时本市最大的无障碍人行过街天桥。李士炘摄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举办,有力助推了北京无障碍建设的步伐。但是您知道吗?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就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城市道路无障碍改造,创下了许多无障碍建设的全国第一。

1999年,一批高度低于普通电话亭、带有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的残疾人专用电话亭,出现在东单至东四、西单至西四两条街道及方庄等地区。 张欢摄

2008年9月,先期抵达北京参加残奥会的一些外国技术官员和运动员在北京城里游览观光时,对北京城市无障碍设施交口称赞,他们走到哪里都感到出入方便、安全快捷。 胡铁湘摄

2008年,北京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残疾人畅游故宫。

北京率先实施无障碍建设

无障碍建设是城市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随后,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则是由北京率先实施的。

1985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道路无障碍改造,在王府井大街、东四至东单、西四至西单、朝阳门到中国美术馆等4条中心街道进行环境改造试点。(1985年11月6日《北京日报》1版,《市府决定在王府井等四条大街进行环境改造试点》)

按照国际最低无障碍标准,这4条中心街道的马路牙子分段修些坡行路口,两侧的公共设施,凡门前有一、二层台阶的要进行改造,方便残疾人轮椅车进出;在朝阳门至美术馆、王府井大街的公共电汽车站增设盲文站牌,并在十字路口增设音响指示器,方便盲人;在这几条街道以及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区的其他繁华街道,造2至3座公共厕所,增设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的简易坐便器。

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已拥有6条经过无障碍改造的繁华街道。1991年,在海淀区蓝靛厂北京市橡胶五厂附近,北京修建了全国第一条盲道。此后,新建成的西厢工程和西便门立交桥都修建了盲道,公交360路、381路香山站铺设的盲道也随后竣工。(1992年12月4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城市无障碍建设居全国前列》)

1985年11月6日,《北京日报》1版

1992年12月4日,《北京日报》6版

拟制全国首个无障碍设计规范

率先启动无障碍建设的北京,在无障碍设计方面也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1988年,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共同拟制的全国第一个无障碍设计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由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颁布全国试行。

规范颁布后的1993年,北京市有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新建道路和建筑物必须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已建工程也要有计划地进行无障碍改造。1995年,市政府对新建工程增加了无障碍设计的审查内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通过。随着规范的逐步深入落实,本市越来越多的新建及改建商业、文化等公共设施都采用了无障碍设计。

以全市第一家“无障碍影院”红楼电影院为例。1995年,影院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了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改造:将盲道接至影院,门口坡化,对影院内的通道、厕所进行无障碍改造,并在内部配备残疾人轮椅席。这一系列的改造,让残疾人能像健全人一样进影院看电影。影院还为残疾人提供系列服务,从开门、推车、购票、引座到送水、问寒问暖、促膝谈心。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声声真诚的问候,使来影院观影的残疾人感到温暖。(2000年5月15日《北京日报》6版,《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快乐》)

全市第一家“无障碍影院”红楼电影院,全市第一家“无障碍浴池”五寰华宾园浴池,全市首批挂牌的“无障碍商场”地安门副食商场、新街口百货商场、万方商城……规范的落地实施,让更多残疾人能够心情愉快地走出家门,不迈一个台阶就能享受方便的出行购物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已故知名作家史铁生是一位肢残作家,对上世纪90年代北京无障碍建设带来的方便出行条件,他曾感慨地说:“我们残疾人想获得的,就是这些能够自立的条件。有时重要的不是我一定要上这楼,而是我自己能上这楼。也就是说,你给我自立的条件,比你给我任何其他帮助都会帮助更大。”(1999年4月22日《北京日报》6版,《首都无障碍建设巡礼》)

1999年5月16日,《北京晚报》10版

2000年5月15日,《北京日报》6版

成为亚太地区无障碍建设试点

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一件特别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北京的方庄居民小区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选定,作为在亚太地区推行无障碍建设的三个试点之一。

1995年9月,受中国残联委托,北京市接受了方庄无障碍示范小区试点项目。市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委员会,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对方庄小区内医院、商店、银行、学校、幼儿园等15个单位的公共设施与地区道路共23个项目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在1997年3月通过了验收。在这之后的一个月,来自联合国及我国有关方面的官员、专家还专门举行研讨会,探讨方庄小区无障碍改造试点在“中国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物无障碍建设工作”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所取得的经验。(1997年4月9日《北京日报》3版,《方庄小区无障碍改造项目完成》)

占地1.476平方公里的方庄无障碍示范小区,让家住这里的残疾人出门方便多了。可以独自坐着轮椅到街上转转,还可以自己到银行或邮局办点事,小区居民白振利感到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无障碍建设受益的不仅仅是残疾人。

“无障碍给我们老年人也帮了大忙。”家住方庄的郝秋云说,“以前去商场,高高的台阶让我们望而止步。现在都修了坡道,进出畅通无阻了。”

1997年4月9日,《北京日报》3版

全国第一个为无障碍立法

2000年9月2日,《北京日报》7版

2004年4月3日,《北京日报》5版

2008年2月28日,《北京日报》3版

北京无障碍建设在成果斐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单位不建或者不按规定建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也跟不上,以致挤占、损坏无障碍设施现象严重。为了给无障碍建设扫除障碍,2000年9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制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的法规性规章——《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自此,首都的无障碍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到维护、管理、监督、检查,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0年9月2日《北京日报》7版,《无障碍 北京走在前列》)

2004年5月16日,我国第一部无障碍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通过立法为北京的无障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4年4月3日《北京日报》5版,《侵占无障碍设施最高罚三万》)

《条例》明确,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坡道、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垂直电梯、升降台等升降装置;警示信号、提示音响、指示装置;低位装置、专用停车位、专用观众席、安全扶手等;无障碍厕所、厕位、无障碍标志,其他便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设施等。本市新建、扩建、改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内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必须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项目的无障碍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条例》对违反者将给予重罚,凡侵占、挪用或者停止使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将被处以最高3万元的罚款。

法规的制定实施,加上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东风,北京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兴建和完善提高进一步加快。统计显示,从2005年到2008年,北京每年建设和改造无障碍设施均达到1000多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枢纽的无障碍综合改造率也分别达到了50%和80%以上。

到2008年,北京880条城市道路已铺设盲道1541公里,在繁华街区、奥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地区建成坡化路口23641处;包括颐和园、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在内的全市60家主要旅游景区,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均完成了无障碍改造,建成无障碍坡道12028米;重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已完成1053户,并从2008年起,市政府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开始大规模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2008年2月28日《北京日报》3版,《筹办残奥会让北京更加“无障碍”》)

“国外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用经济建设发展来带动的无障碍建设,我们只用了20年就迎头赶上。”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的吕世明说。

首善之区的温暖“里子”

从“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到胡同里的背街小巷,从每天运载超千万人次的地铁到朝阳路上一个普通的公共汽车停靠站,从皇家园林颐和园长廊坡道到城区5000余座公厕的洗手池旁……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后,无障碍建设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加快了推进速度。无障碍设施以几何倍数增长,“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晋升“双奥之城”,无障碍建设再次提速。30年过去,北京无障碍环境的提升,不仅要扮靓“面子”,更要做实“里子”。其中改造街边“七小”门店,就是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打造无障碍温暖“里子”的典型。

“七小”门店,指的是小餐馆、小网吧、小旅馆、小浴室、小歌舞厅、小理发店、小便民店。可别小看这些小店,它们是与市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地方,是残疾人、老人活动最多的“一亩三分地”。

为了改造“七小”门店,北京专门出台了针对街边门店无障碍环境设计指引,属地街道办事处或基层残联等部门统一组织社区责任规划师或专业机构,专人负责、一案一策,对每个门店的个性问题进行无障碍专项设计。这样进行无障碍改造的“七小”门店,2021年在全北京已达2.4万个。(2021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4版,《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别看这台阶就几级,对于腿脚好的人来说就是抬抬腿的事儿,可对我来说它就是道坎儿,现在都变成坡道了,出来买东西不再发怵了!”在丰台区方庄街道芳群园一区12号楼旁边的小超市门口,79岁的赵国勇老人左手扶着坡道上的栏杆,右手拉着购物小车,慢慢走出来,又溜达进一家彩票店买彩票去了。(2021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3版,《用心帮居民铺平出行中的“坎儿”》)

如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坐着轮椅独自出行的残疾人、老人变得很常见了。这个改变,正是得益于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改善提升。

从2019至2021这三年来,北京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34个部门、16个区集中整改无障碍设施问题30.7万个。这个数字,就是文章开头令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惊讶的北京无障碍建设最新成绩单。我们相信,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北京的无障碍环境将赢得全世界更多人的感动和赞叹。北京的无障碍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1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4版

2021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3版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 北京日报 文字:黄玉迎

流程编辑 U003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2-03-10 09:00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