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读文珍的小说是愉悦和亲切的?她喜欢写......
2022-03-08 14:02

2021年下半年,写作节奏一直不疾不徐的文珍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气味之城》,再版自2011年的《十一味爱》,那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另一本是《找钥匙》,收入的多是近几年的作品,唯独最末是同名的一篇《找钥匙》,篇尾注明的写作时间一下子拉远到2004年。后来才了解到,那是文珍去北大念硕士的第一个学期期末写的,也是她回顾写作生涯时第一篇觉得“尚可”的作品,其以一个不得志的北漂“渣男”画家的口吻展开第一人称叙事,混融着某种青春期未耗尽的情绪,黏稠而颓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珍的早期风格。当以上这些写于不同时间的文本共时地并置在一起,我们仿佛猛然意识到,这17年中,文珍已经走过这样远的一段路了啊,走到了如今的文字面目:圆熟、稳重、节制、松弛,以及微微的反讽和幽默。

《找钥匙》文珍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读文珍的小说是愉悦和亲切的。她喜欢写最最切近的当下,像随手就把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剪一块下来嵌进小说里。和书写宏大而厚重的历史相比,对当下日常的书写常常被轻慢,但文珍却乐于做一个当代的史官,你时而会从她的文本中看到当年的热点事件、真实的地标,甚至当年上映的热门电影、当红明星。它们在小说中并不突兀或游离,而是以各种方式构成了小说的一部分,参与其中,作为种种符码存在,令人会心,令人感受到小说与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呼应与联结。而符码之下明示或暗示的现实与精神征候,又令人往往不禁经由别人的生活进入对自己生活的省思。

特别典型的譬如《找钥匙》中的《猫的故事》,开头是一段“我”和友人在微信上的小小争论,随之讲述了一件路遇的不大不小的奇事:一只猫跑进了一家卤味店的玻璃柜台,令卖货小哥及包括“我”在内的一干热心路人焦头烂额、论辩纷纷。没有什么波澜曲折的情节,只是寻常街头的一个片段,真实得几乎不像小说,或者说难以分清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甚至连店名“紫燕百味鸡”都是真实存在的。小小的风波如一幅散点的速写,仿佛平淡,又仿佛能从中读出许多层次:务工者的辛酸不易、上班族的奔波日常、宠物养护的时髦议题、试图与人为善实际却陌生疏离的人际关系,等等。它们是零散的,却又都是属于/构成大都市的元素,文珍巧妙地将它们组装成一组镜头,你会相信就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随时上演着这样的普通人小剧场戏剧,随之漂浮跃动着各色迥异难测的人心。

文珍笔下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北京。她是南方人,后来到北京上学、工作、定居,如今已逾17年。这样已然深度参与又有所间离的身份,让她的北京书写有着相当独特的一面,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京味儿”,又不同于初来乍到的异乡文学青年。她以一种相对独立又自在松弛的方式,观照着这座大都市(从《气味之城》到《找钥匙》,亦能辨认出这种自在和松弛感的上升),但又并非完全的交付和信任,里面有一些反讽和警觉——她的北京,不是古城故都,而完全呈现于一个现代大都会的面貌,庞大、驳杂、时尚,兼容中的些许残酷和霸道,逃离熟人社会的陌生和孤独,但陌生里又有种“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安全和舒适。她的许多故事,写的其实都是这些隐匿在都市人海中的人,如灌饼店主和麻辣烫西施(《安翔路情事》,这篇为她赢得了老舍文学奖)、快递员(《张南山》)、进城老人(《有时雨水落在广场》),还有那些因过于普遍而更为我们习焉不察的,包括受排挤的胖子(《胖子安详》)、独居宅男(《咪咪花生》)、百无聊赖的丁克(《淑媛梅捷在国庆假期第二日》)、失业的年轻女孩(《雾月初霜之北方有佳人》)……他们是陌生的他者,又无往不在我们之中,从不同的异乡奔来,又共享着一个巨大的城市空间。他们都是爱伦坡所说的“人群中的人”,他们与城市相互造就。

长时间以来,乡土叙事构成着中国文学的主流,城市是它光怪陆离的对立面。一个或许个人化的阅读感受是,随着80后、90后城市生活原住民进入写作场域,都市写作终于呈现出某种新的样态,交融着家园与现代的两重情思。而文珍的小说,可看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殊为难得又典型的都市文本。这不仅在于她描摹的对象是都市景观及其中穿梭的男女,更在于她对现代都市经验与人际关系的微妙把握。

正如被本雅明认为是典型城市现代性经验文本的波德莱尔的诗歌《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所呈现的,现代都会的巨大表征在于,一切都是瞬间的、漂浮的、不确定的、“交臂而过”的……而我们从文珍的故事中捕捉到的,亦常常是这样一种惘惘的气息:《中关村》的标题就很有符号性,关于陌生人之间偶遇的情愫及情愫的快速消解,有一些张爱玲《封锁》的味道;《张南山》中的快递员默默暗恋一位经常来取快递的音乐学院女生,但事实上两个人并不真正相识和了解,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性;《第八日》《北京爱情故事》《咪咪花生》等篇,虽写于不同时间,但主人公具有某些相似性,独居,北漂,人际关系狭窄,心仪对象限于身边同事,但相交不多且对方已有伴侣,只能长久在心中酝酿;至于《河水漫过铁轨》,看似散漫的叙述中,每个人都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稳固亲密的关系,更可视作一种整体性的征候。这些爱而不得和无法爱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城市孤独。人们不再拥有情定三生、忠贞不渝的古典叙事,多的是偶然和失去,人人作为原子化的人,在擦肩而过的都市社会中漫游着。

这些随着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所诞生的新的现实与心理经验,谢谢有文学,将它们精微地保存并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当代的一张画像。

(原标题:原子化的人,在都市社会中漫游)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玉瑶

流程编辑:u029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2-03-08 14:0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