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扮演周恩来,演员夏德俊:角色让我更懂信仰
2022-01-04 10:08

2021年12月底,第32届华鼎奖揭晓,《觉醒年代》荣膺包括“最佳编剧”在内的五座奖杯。巧合的是,算上在《觉醒年代》里饰演青年周恩来,这也是夏德俊在荧屏上第五次扮演周恩来。“每演一次周总理,我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受,越走近他,你会越敬佩他。”

湛湛蓝天,北京午后的阳光照过来,照得一室洞然。他的脸在这温暖而明亮的光里更显得棱角分明,剑眉朗目、一派英气。

我们慢慢聊着他的演出心得,人生故事。因他多次饰演周恩来,让我时不时产生一种角色的代入感——他英武挺拔的样貌,温暖的笑容和历史影像中的周总理在眼前叠合起来又分离,分离了又叠合。

1.“小王子”的科学梦想

“我的第一部舞台剧是在幼儿园排演《白雪公主》。我在剧里演王子。演得挺高兴,因为救了白雪公主,让她吐出了毒苹果,觉得自己是英雄。”他笑起来。

虽然是很小时候的事儿,他忘了是为什么有这场演出,但依然记得母亲在自己小脸上画的浓妆,老师专门从外地定制的王子的服装,台下小朋友和家长的笑声掌声,还有在台上的那种骄傲。

他说小时候父母都在单位的文艺宣传队,母亲唱评剧,父亲则是舞蹈队的队长。虽然他们并非专业演员,但能歌善舞的父母让他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浪漫。“小时候住在辽宁辽阳,那时候洗澡都是爸爸带我去单位澡堂。我记得每次爸爸都让我骑在他脖子上,我们都是唱着去唱着回家:爸爸唱,‘大吊车’,我就唱,‘真厉害’,爸爸又唱,‘成吨的钢铁’,我就跟,‘轻轻地一抓就起来’……还唱好多好多歌,都是他一句我一句唱和着,记得很清楚。”

他一边讲一边唱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那个广告歌,脸上露出孩子气的快乐。

遗传了父母的艺术细胞,长得又可爱,他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了文艺骨干。母亲一直希望他去学戏,可是他小时候的理想却是做个科学家。小学,好奇心极强的他把找到的小家电拆了个遍,还利用磁铁的磁场生生把家里当时的大件——一台牡丹电视的显示屏搞黑了半拉儿;为了搞清沥青为什么能铺路,他的探索把自己腿都烫焦了一块。

上到初中,他的理科成绩不错,还代表学校参加全省的物理竞赛。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工程机电、航空航天的领域,至于唱歌跳舞什么的,当个业余爱好就好。按部就班上了高中,情窦初开的少年却遭遇了情感的烦恼,除了把心事写进带锁的日记本,无处倾诉。后来一个幼稚的想法占了上风——他要离开,远远离开这里。他想到母亲一直想让他考的辽宁省艺术学校,若是去了艺校,那就可以去沈阳,远离现在的“伤心地”,平复那现在看起来不值得一提的少年愁闷。

1998年,他考上了辽宁省艺校的话剧班,未来方向,科学和文艺就这么调换了。

在《共产党人刘少奇》里饰演周恩来

2.理发理出学业“弯路”

2001年,夏德俊要从艺校毕业了。艺校学习期间他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专业课成绩优异。艺考开始,他信心满满地和同校的几个小伙伴进京赶考。目标是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

他记得,初试复试都很顺利,他们在中戏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下准备最后的三试。

“德俊,你头发看着有点长呀,理一理,整个精神的发型,三试加点印象分。”同来的朋友建议他。他对着镜子看看,确实,头发该理了。

人生地不熟,他在旅馆附近转了好半天,才选定了一家看起来挺时尚的美容美发店。也许店大欺客,也许那天店里生意太好,顾不上他这个生客,给他理发的是一个没来几天的学徒工。剪了几下,一剃刀就在他头上剃了个深槽,虽然后来店里百般道歉又找其他美发师进行补救,可那一刀剃得太狠,没办法了。

气呼呼地回到旅馆,几个朋友看着怪模怪样的他都笑喷了——叫你去理发,没叫你去毁容呀!“德俊,顶着个狗啃的头怎么去考试呀,我们陪你去北京最好的理发店,必须漂漂亮亮的。”朋友热情地陪着他去了王府井商业街,找最有名的理发店。

虽然有着好手艺,无奈他之前头发损伤太大,为了和那一刀找齐,理发师相当于给他剃了秃瓢。理完他几乎认不出自己。懊恼、愤怒、沮丧,他简直想放弃考试了。

好容易在朋友的劝说下打起精神决定赴试,结果因为本人和准考证照片相差太大被挡在了考场外面,说他替考。自证、旁证,身份证,又是好一番折腾,最后,虽然参加了三试,可,落选了。

升学受阻,他毕业去了辽宁人艺。二十一世纪初,话剧市场并不景气,不过他所在的二队是以演出儿童剧为主,倒不缺观众。

进了团,他的悟性灵性加上下功夫,很快就站上舞台了。演出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甚至要演四场。而且台下不同孩子对于舞台的呼应也让他找到了表演的乐趣。

这样秋去春来,又迎来了新一年艺术生的考试季,团里的领导鼓励他再去试试,他动心了,上一次落选虽说是因为理发情绪受了些影响,可也不能完全怪头型。这一年,扎扎实实在舞台上历练,多了一份自信,他再次进京赴考,顺利成为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的学生。

因为得来不易,更觉珍惜,四年大学学习,他没有缺过一天勤,没有耽误过一天练早功。四年总学分全班第一名,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和“中央三台”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的优秀成绩。

3.私房菜炒出人生五味

“我是中传表演‘老三届’的,‘老三届’是我们同学间一个玩笑的说法。因为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设立得比较晚,是2000年才设立的,我是2002年。那时候出去说是中传表演专业的,会受到一些质疑,‘中传的还会表演?’人家会戴着这种有色眼镜看你,心里是挺不服气的,但光嘴上说自己能行,没用!还得看作品。”

虽然因为当时的环境对中传表演专业有些不太了解,他在去试戏的过程中听到过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凭借俊朗的外形、扎实的基本功、积极热情的态度,2006年,还没毕业,他就被中国香港导演尔冬升选中,在电视剧版《新不了情》中饰演青年刘浩云;2007年,在卢伦常执导的情感剧《笑着活下去》里饰演坏到骨子里的程刚;2008年他参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守望幸福》;2009年,他与任达华、伊能静、郑佩佩等共同主演电影《回马枪》,并凭借该片获得英国万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项;同年,他在民国剧《新一剪梅》和古装剧《孔子》中,分别饰演梁钰坤和青年孔子……

几年的打拼努力,他接演了不少有分量的角色,获得了些不大不小的奖项,出门,他会被观众认出来索要签名,而媒体开始用“新晋当红小生”来介绍他。“那时年轻,心里还是有些飘了。”他自嘲地说。但是对于演员这个职业,市场充满不确定,看起来发展势头很好的他,忽然就接不上戏了,两年里他只接了一部电影。

自己真的适合做演员吗?真的要在这条路坚持下去吗?“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客居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各种开销很大,没有戏演,没有收入,坐吃山空,他慌了,开始彷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开饭店,比起做演员的飘忽无定,开饭店无疑是最接地气最踏实最有烟火和温度的职业了。他觉得这样更踏实稳定,只要每天能开张,多少都有收入,不会像演员那么被动。

还在他上小学时,由于父亲长年外派工作,很少回家,聚少离多。作为家里的男子汉,他很小就可以下厨炒京酱肉丝、麻婆豆腐之类的家常菜;至于成年后,平常来几个朋友,整出一桌菜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大家对他的厨艺都还挺认可。做了决定,卖掉自己在北京已经付了首付的房子,又从父母朋友那里凑了些钱,盘下了一家小店,起早贪黑,从装修,到招聘、采购、下厨、宣传……亲力亲为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投入了全部心血,憧憬着小店能发展壮大,一生二,二生三,以后他的私房菜没准还能成为连锁品牌呢。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会做菜、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并不代表能经营好饭店,照顾好大众的胃口。仅仅十个月,他的创业失败了。

冬日很平常的一天,生物钟像往常一样起作用,他清晨五点就醒了,习惯性要起床,去市场采买一天的食材,才想起昨夜已吃了散伙饭,他的饭馆关张了。

北京的冬天,窗外天还没亮,苦涩溢满了胸腔,曾经,他站在朝阳CBD的广场上看着灯火闪烁的城市,幻想有一天这里有一盏灯属于自己,而今事事无成,他真的要打退堂鼓回老家去吗?

在游泳馆的泳道里,他游了一个来回又一个来回,熟悉的运动让他慢慢放空了繁杂的心绪,也积蓄起了新的力量。开饭馆经历过的酸甜苦辣让他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厚度,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对表演的热爱并没有降低,既然从上艺校开始在这个专业奋斗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要放弃所爱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呢?

夏德俊(右二)在《觉醒年代》里饰演青年周恩来

4.完美角色背后的信仰支点

2013年,夏德俊在高希希导演的历史剧《毛泽东》中得到一个角色,拍定型照的那天,化妆师完成了妆容,夏德俊凝视着镜子里的那个人,一股浩然之气从心里涌起,散在四肢百骸,他不知不觉挺直了脊背。周恩来,那个他无比崇敬却又十分遥远的历史人物,忽然就离得这么近,似乎就在眼前的镜子里微笑看着自己。那是他第一次扮演青年的周恩来。

虽然在剧中他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人物本身却给当时彷徨迷茫的他注入了一种力量,他之前遇到的那些挫折和困难对比着他所演人物的经历都成了小事,“当你饰演了如此伟大的历史人物,你会发现,现在面临的困难都不是苦了。我们生活中的苦难和低谷跟他们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通过演这样的人物,你会用一种更豁达乐观、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质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是天津南开中学入门处的“镜箴”,是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15岁考入南开学校的周恩来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衣着、仪表和一言一行。在我们见过的周恩来的影像资料中,能感觉到,他几乎是完美地践行了这条“镜箴”。

虽然周恩来从来不认为天下有完人,多次说“任何共产党员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有缺点,世界上没有完人,永远不会有完人。”但是,他高洁的品格、坚定的信仰、廉洁的家风、一心为民的付出……都让他成为国人崇敬的完美的人。

饰演周恩来,让夏德俊对周总理的认识理解越来越全面深入,收获的人生感悟也越来越深刻。

2021年,《觉醒年代》的热播,夏德俊版的周恩来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拥抱这个人物,“每一次演周总理,都让我有跟以前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他太传奇也太完美了。这样一个人物,越走近他,越会佩服他,也会明白为何他会有如此思想与成就。”

虽然自知和这个“完美”的人距离遥远,但却不妨碍他一点点地向他靠近,把他作为自身追求的创作方向和奋斗目标。这些年他不知不觉地在变化:容止上,他努力“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生活里,连朋友都感受到了他的变化:曾经有些桀骜不驯的他,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了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曾经喜欢追求潮流、频繁更换新款电子产品,现在变得非常惜物……

也是2021年,在另外一部热播剧《百炼成钢》中,他第六次扮演周总理,不同以往只是诠释青年周恩来,这一次从1921年到1968年,时间跨度有47年。面对这样的挑战,面对观众拿王铁成、刘劲、孔祥玉等老演员和他表演形象的比较评判,他却保持了一颗平常的心。

“虽然现在的技术,通过服装、化妆、道具把一个人的外形打造得和角色相似已经并不困难了。但相似,并不代表着你就是。如何能达到形神合一,变成你就是呢?我觉得这就需要拥有角色的魂魄,走进他的内心,感悟他的思想。特别是当你塑造大家都熟知的真实存在的伟人的时候,更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他说话的语气语调手势动作,而是要尽量接近他的思维逻辑,尽量和他灵魂同步。”为了更近距离地感受“周恩来”,他去铁岭的银冈书院参观,去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在南开的校园里感受,到淮安周总理的家乡一住好几天,再到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实地了解一些书本以外的资料。

“通过他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写过的文字,发表过的文章,拍过的照片和他居住过的房间来捕捉他的气息,更能体会他当时的感受,也逐渐更理解他当时的内心世界。”他说。

在无数次与角色的碰撞与体验中,他不仅折服于周恩来的完美风度和完美人格,更逐渐体会、懂得了支撑这些完美背后的支点和密码。

尾声

在拍摄《百炼成钢》时,有一次在从外地回剧组的途中,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雷跟他交流起了创作的心得:“德俊,虽然你为了演好周总理做了很多考察工作,但你还差一个环节去更加接近他。”

“是什么环节?”

“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我们拍戏接触过的角色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熟知的人物,最主力、最能干的大部分都是党员。”

说者虽未必有“深意”,但听者却一下被深深击中。王雷的这一番话,激发起他内心深处多年来对角色的体验、思考和共鸣。是啊,支撑周恩来的种种“完美”、支撑无数共产党员的牺牲奉献的,不正是那种强大的信仰作为价值支点吗?这,才是理解周恩来最好的“密码”,也是融入角色、演好角色的关键。

“我意识到要想演好周总理,就应该要和他有相同的信仰,只有树立了与他相同的信仰,才有可能与伟人的灵魂同频共振。所以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共同的信仰中,更好地理解老一辈的奋斗、牺牲和付出,让角色在新的时代更鲜活,让人物形象与新时代更贴近,更亲和。于是,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原标题:夏德俊:角色让我更懂信仰)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晓华

流程编辑:TF065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2-01-04 10:08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