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上一堂“文艺复兴三杰”的素描课
2021-11-17 11:21

北京木木美术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携手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囊括了1470至1580年间活跃于亚平宁半岛,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在内的多位艺术家作品。它们选自大英博物馆约5万张西方历代艺术家的素描藏品,从人物、运动、光线、服饰、自然界和叙事等主题单元分别对绘画的本质进行解读。细细观之,可梳理出从15世纪至今欧洲架上绘画的发展脉络。

拉斐尔《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1505至1508年)

提及素描,人们习惯性地想到黑与白、纸与笔,想到线条、明暗、结构、透视等元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论断可能是徐悲鸿在我国现代绘画史中留下的经典艺术语录,但也一直存在不小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素描”一词的理解,东西方存在很大差异。素描,在英文中叫“sketch”,含有草图、速写、随笔、小品之意;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素描被称为“disegno”,指“图画与制图之术”,既包含设计之意,还指雕塑、绘画和建筑的基础原则及方法。由此可知,素描被当时的艺术家更多地用来勾勒自己的草创想法,以服务于最终的创作。因此,虽然纸上往往只有草草几笔,却是将不可见的想法最简洁地直观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

历史上,文艺复兴特指15世纪意大利思想与文化的繁荣时期,其后向北跨越阿尔卑斯山传播到欧洲各地。它不仅仅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获取灵感和素材,更代表着思想、技术和观点的交流与互通。

文艺复兴后期,大约在1590年,意大利的卡拉奇三兄弟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学院。学院诞生的原因即是为了系统地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后续艺术人才。在学院最初所订立的一整套法则中,那些经典的素描作品迅速成为学生们打好绘画基础的标准范式,由此出发才能为古典绘画创作迅速铺平道路。

列奥纳多·达·芬奇《老年女子漫画像》(1482至1499年)

自文艺复兴以来,素描作为大型创作的草图与习作,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强大而完备的训练与评价系统。素描训练除了以纸面、铅笔、炭笔、色粉、银针为媒材,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剖、透视、比例、明暗等客观规律的应用,制作与所见世界相似的画面。素描成为研究客观对象、把握自然规律、校准主观认知的有效训练手段。就绘画的构成因素而言,素描能表达出颜色之外所有的造型因素——形体特征、空间比例、解剖透视,等等。从16世纪起,欧洲艺术中心逐渐迁移至法兰西,更多的美术学院在各国君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素描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陈中最有名的画家非“文艺复兴三杰”莫属。达·芬奇的《老年男子夸张化人物肖像》和《老年女子漫画像》,凭借夸张的线条勾勒出两个臃肿的侧身像。拉斐尔的《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以硬笔曲线展现古希腊的大力士奋力挥动棍棒的姿态。相比之下,米开朗基罗的《天使报喜》显然更为精彩,看似潦草纤细的线条结合擦笔,从混沌中逐渐升腾出丰满的女人体。那是已经预感到怀孕的玛丽亚,正侧身聆听小天使传达来自天国的讯息。

米开朗基罗《天使报喜》(1542至1546年)

此外,拉斐尔的追随者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的《持书青年习作》,描绘的持书青年,突出了脸部、两臂及双手。尽管躯干只寥寥几条线条,但在脸及手臂的衬托下,我们能够准确地感受到身体所呈现的曲线力度。而真蒂莱·贝利尼所画《一个土耳其女人》,更符合近代西方美术学院对一件作品的标准要求,线条与块面结合恰当,但还是比当代美术学院出品的作品要更轻松,不刻意。

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持书青年习作》(约1525年)

除了49件西方素描作品外,展方还精选了10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构成东西方艺术对话。这其中有靳尚谊广为人知的《塔吉克新娘》。创作于1983年的这件作品,承载着中国油画百年历程的印记。画家将西方油画的形式、技法与中国文化精神成功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时代的新面貌。新生代画家刘小东于2010年创作的《自画像》,把技法与形式的语言对接到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弗洛伊德的油画脉络之上,反映的却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形貌。

从本质上,素描是一种将复杂性寓于单纯性之中的绘画表现方式。我们在一件素描作品上常见的线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画家只是简单地重复线条,那么画面就会产生单调感。因此,素描的奥秘在于绘制者确立了画面的动作主线条后,还需依次增添一些有冲突感的角度线条和曲线。如前所述拉斐尔的《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赫拉克勒斯的躯干是画面上最大、最核心的形体,它给整个人物的姿态定了位。贯穿在躯干、盆骨和头部之间的那一根看不见的线条是整个人物鲜活起来的主导线,这条线就是人物形体的重心所在。很明显,相交的线条能有效地增强画面的生动性。添加方向不同的线条是为了进一步表现对象,而不能削弱“动作线条”的表现力度。素描线条的另一个难度在于保持和谐性。统观本展中的西方素描,不难发现,大师们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体感把握得好。大师们最先在纸上画的那几条线通常会非常简略,这种松弛与概括,正是素描的要义。在素描的第一阶段,线条要尽可能地舒展、灵活。下笔时要做到轻巧而又准确,传递给观画者一种毫不费力的随意感。这种轻巧的用笔技能已经成为素描大师们的一种本能。

画外有话

回归素描初心

当年徐悲鸿从法国学成归来,一心一意要以西方的造型方法改良中国画,他所依仗的正是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他倡导中国画要摒弃因袭传统的描移摹写,回到“直接师法自然”中去。可惜,在他去世后,他所坚持的法国学院传统被苏联艺术学院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所取代,逐渐成为20世纪后半叶素描教学的“铁律”。徐悲鸿等早期留学欧洲的画家带回的素描方法改变了中国美术的进程与性质,而这个被改变了的中国美术,反过来也改变了徐悲鸿他们带来的素描。

不妨浏览如今国内美术学院的素描,尤其是美术招生考试中那些素描评分细则,或多或少抑制了素描本应拥有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一届又一届美术考生拥挤在形形色色的画室之中,日积月累地复刻着一个又一个的石膏像。因为少了灵性,素描作品读来难免味同嚼蜡。其实,无论是美术考生还是指导他们的老师,都忘记了文艺复兴大师们在创作中摸索出来的素描训练的初衷——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将头脑中的视觉形象快速而生动地呈现于纸上。

当今日的观众徜徉在展列的一件件素描作品之中,是否感受到了素描之所以可以被当作艺术品来对待的真正魅力?素描的迷人之处,并不是因为它可以画得像照片一样准确,而是在这些大师作品中所保有的诚意与灵性。这其中灌注了艺术家的时代精神与个性气质。即便艺术舞台喧哗,只要绘画者懂得并坚守那一颗素描的初心,那么这次跨越时空的东西方艺术对话就具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原标题:文艺复兴三杰的素描课)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建南

流程编辑:u010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1-11-17 11:2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