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笔下的梵高:天才癫狂集于一身
记者 刘蔚
2021-10-29 16:12

《丰子恺写梵高》丰子恺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丰子恺先生是成就卓著的画家、作家和音乐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善于进行艺术普及的高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跨入古典音乐的大门,便读到他写的《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一书。他将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十大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特点,用通俗易懂的笔法和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生动可读,对我是一次十分及时的古典音乐启蒙。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丰子恺先生的《丰子恺写梵高》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画家的代表作,图文并茂,对于希望了解梵高艺术的读者而言,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入门之作。

梵高出生在荷兰北部布拉班特省与比利时交界处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中,童年时代就显露出极高的美术天赋。8岁那年,有一天他向一位画家的助手要来一块黏土,随手塑成一只小象,手法精巧,栩栩如生。又有一次,他看见一只花猫跳上一棵苹果树,便在纸上勾勒出它活泼的姿态,笔触异常灵动。

成年后的梵高当过美术商店的学徒,也做过教师。在美术商店工作时,他常常批评那些定价虚高的时髦作品,有顾客携带大量现金来购买昂贵的“名作”时,他非但不热情招待,反而冷眼嘲笑,因为他已看出这些墨守成规的作品毫无价值,但他的直言不讳却是商人的致命伤,因而被打发回家。失业之后,梵高在伦敦谋得了一个贫民小学的教师职位,学校非常穷,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带着账簿去贫困的学生家催讨学费。梵高奉校长之命去学生家讨债,第一次勉强有些收获;第二次再去的时候,他目睹贫民窟的惨状,不由悲从中来,于是空手回校,被校长解雇了。

梵高并未受过系统严格的美术训练。他曾投奔海牙的妹妹家,妹夫安东·毛沃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他主动将自己的画室借给梵高使用,但梵高受不了妹夫以大画家自居,更受不了他命令自己对着石膏模型进行枯燥的素描练习,终于忍无可忍,有一天一拳将石膏模型打碎,拂袖而去。后来,梵高计划去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美术学校学习,却因父亲忽患心脏病,赶回家中探望。父亲不久与世长辞,让梵高肝肠寸断,也无心去安特卫普学习了。因此,梵高的美术技艺完全是自己凭着天赋自学而成的,但正因为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梵高的画打破传统,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与个性的张扬,成为别开生面的一代美术巨匠。

梵高居住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时,深深地痴迷于地中海边炽热的阳光、金黄的向日葵,灵感喷涌,创作了大量以向日葵和阿尔的风物人情为主题的传世画作。他还写信给他的画家朋友高更,热情地邀请他前来阿尔。高更果然受邀而至,让梵高欣喜若狂。两人同居一室,朝夕相处,切磋画艺,其乐融融。然而,相识容易相处难。时间稍久,两个个性都极强的画家难免磕磕碰碰。有一天,两人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梵高拿起酒杯就向高更的面部扔过去,幸好未中,吓得高更落荒而逃。可不料梵高手握剃刀,接踵而至,高更急忙躲避。已经精神错乱的梵高乱舞剃刀,竟然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不久便离世了。

艺术家往往是特立独行、激情四射的天才,进入忘我和癫狂的状态,是催生他们创造艺术佳作的时刻。然而,天才与疯子的转换常常就在一念之间,梵高即为一例。他三十七年的短暂人生,就如同他画中的向日葵,热烈不羁,犹如燃烧般地开放之后,便凋谢了。

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我们从梵高的《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鸢尾花》《星月夜》《天空下的柏树》等杰作中,通过那热烈奇丽的色调、扭曲的造型、诡异而狂野的气息,便能感受到它们其实就是梵高人生的一个个投影。人生如画,画如人生,莫过于此。

(原标题:丰子恺笔下的梵高 天才癫狂集一身)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蔚

流程编辑:u06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记者 刘蔚
    2021-10-29 16:1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