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张充和与她诗文里的“旧世界” 叶圣陶:谁娶她会幸福一辈子

2016-11-03 17:37 网络 TF008

在去世前不久,在大洋彼岸,年过百岁的她仍保持着古风般的生活方式:喜穿旗袍,每日晨起,研墨练字,吟诗填词,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侍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在她的朋友们都想着什么时候能跳到一个更新的世界去的时候,她写下:“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她是张充和,那一年,她24岁。

作者 赵雅娇


%e6%97%a5%e8%af%ad-%e5%a6%82%e5%9b%be%e4%b8%ba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张充和在无人与告的心境里,在诗词琴曲中,咂摸着属于她的少女时代。

张家是合肥一个大家庭,她的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她有三个姐姐,元和、允和、兆和,与三个姐姐在苏州父母身边长大不同,充和出生不久就被过继给叔祖母,也就是她日后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祖母”。

张充和出生于民国第二年。在那个西学东渐之风盛起的时代,她和祖母远离大都市,一起在合肥的乡间生活。祖母对张充和的教养方式是严格按照旧式大家族子弟的学习程序进行的。张充和三岁开始念唐诗,不到六岁就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七八岁开始学联对,学写诗。到她十一岁那年,祖母重金为她延请家庭教师。第一位老师爱教骈文,她不满意,祖母又请来了考古学家朱漠钦。朱先生第一堂课就交给充和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充和觉得欢喜。此后,充和跟着朱先生写字,念四书五经,读唐诗宋词。

同祖母生活在一座古宅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同龄玩伴,充和的童年不能不说寂寞。她在缅怀自己双桐书室的一篇文章中回忆,从卧室到书房,要走过一条长巷。“我只嫌那长巷太短了点,一步分做两步走,走得非常不自然,眼睛里还包含一眶欲滴不敢下的泪水。”她一字一句写下:“我比一切孩子都寂寞。”所以,除了祖母,她几乎整日与诗书为伴。书房的楼上就是张家的藏书阁,充和祖父、父亲都曾在这里读书。充和回忆:“小时候,我可以去楼上书室随便翻阅书籍。不管我找什么戏曲小说来肴,祖母从不加阻挠。”这里的藏书有十三经、二十四史,有宋元剧本、明清小说,还有上百块笨重的木板,那是《古文辞类纂》十五卷的珍贵雕版。充和关于诗书琴画的爱好,皆从此时就开始养成。而日后充和入昆曲的门也源于此。“直到回到苏州,父亲带我去戏园看昆曲,我才发现许多曲本我都读过。我常在很长的戏里一下就认出我读过的一幕,或在一个唱段里认出我熟悉的词句。这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引我入了昆曲的门。”

回到苏州,为充和打开了昆曲的大门,也把一个看起来有些光怪陆离的新世界摆在了充和的面前。充和进到父亲所办的乐益女中上课,但她显然很不习惯,历史和文学课上所讲的东西她早已熟知,而数学、生物让她头痛甚至逃之不及。三位姐姐从小在城市长大,有着鲜明的新派女子的“时代范儿”,她们会外语,看电影,衣着摩登,懂得白话,知道胡适,说着流行的话语。可是这一切新世界对她来说是黯淡的、陌生的,甚至,是不友善的。当合肥的上空出现飞机时,她竟以为那是巨大的风筝。这个新世界容不下她喜欢的那些东西,也让她找不到那种熟稔的似曾相识的默契感。即使同为唱昆曲,她也意识到:“我和姐姐们不一样。她们喜欢登台演出,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人打扰,做自己的事。”

她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被破格招进北大中文系,又因诸种原因中止学业。她拜沈尹默为师,学习书法。沈尹默说她的字是“明人学写晋人书”,古朴娴雅。汪曾祺在追怀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回忆张充和的昆曲:“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张大千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只留下一个纤细的背影。

在那个进步的中国人都在引颈寻觅欧风美雨的时代气息时,她显得孤独而另类:“我的这个世界上的朋友全是簇崭新的超时代人物,我的那个世界的朋友全是上了铜绿的破碎的殷商钟鼎。”彼时她只有20余岁,却固执地喜欢向线装书,向荒废的池阁,向断垣残碑中找朋友,而且笃定地相信,这些古旧的东西会比新潮的东西让她懂得更多。她有些不合时宜得写道:“日常生活习惯,一切都是新,一切都可算是不落时代的后,这种生活,简直叫人腻了。于是就会梦想一点古人的生活,凭吊一些旧家庭院。”

于是,在她的诗词中,古典意象与怀旧思绪俯拾即是。她在雨后登高怀远,“独上危岭伫立”,氤氲的水汽不解风情,“只贴鬓凝成珠饰”。眼前是万壑逶迤,一天遥碧,似乎传递的关于远方的讯息,诗人在探寻又不得,于是把希望寄予同样穿越远古而来的事物:“盘挐老树历千年,应解其中消息。”无怪乎沈尹默以“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来评价她的词。

到了冬天,人们照例喜欢围炉夜话。张充和也喜欢听故事,可是,她觉得炉子也似乎没有以前温暖,一切都“像比以前松动,而且松得叫人乏味。”于是,她开始回忆,于是写下《我的幼年》《别》等文章。她说:“现在假使和那时同样的在不知不觉中的有味和温暖,又何尝会感觉到那时的有味和温暖呢。”
张充和就这样,在无人与告的心境里,在诗词琴曲中,咂摸着属于她的少女时代。

分享到

张氏四姐妹眼中的外婆家富有温馨 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哀愁

102岁文学艺术家张充和在美国逝世

才女张充和去世 网友:她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才女张充和的昆曲情缘 笙歌扶梦归去来辞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