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地理

城市经纬:宣武槐柏树街的今昔

2016-10-12 12:00 作者 TF006

槐柏树街位于原宣武区的北部。东起长椿街,西至西便门内大街。这条街原来是分为东西两段的。东段旧为深沟土道。相传,高坡处原有一棵老槐树及两棵柏树,故称槐柏树。西段为清镶蓝旗驻军的营房内的道路,称之为东西宽街。1965年时东西两段合并了,统称为“槐柏树街”。

作者 张荑


6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宣武艺园

曾是清军炮兵驻地

槐柏树街长870米,宽度不一,平均宽度14~15米。1990年前,西头南侧曾是十一条胡同,称之槐柏树南一至十一条;北侧是十条胡同,称槐柏树北一至十条。合计的二十一胡同在过去均称营房。老百姓口中简称“营子”。

这个曾经称之为营房的地方,这是西便门内的一个小的地方。它的西边紧靠西便门大街。东边,过了善果寺与报国寺是一片烂葬冈子,烂葬冈子向南穿过和尚坟就是人们熟知的土地庙,向北是一片废地,原址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北京小学。营房南边有一个大坑,过了大坑再翻过一座孤顶就是核桃园,实际上这个核桃园是南核桃园。营房北边还有一个北核桃园,过了北核桃园就是西便门火车站通向前门的铁路。这座营房就坐落在南北核桃园,在两座寺庙和西便门大街之间。别看营房地面不大,来历可不小。为什么叫营房?因为这些房是清朝军队就地取材,盖起的清朝军队的驻地,大坑是清朝军队的炮兵阵地。由此可想而知这些房怎么样了。后来清朝败落了,为了赔款将这块地皮卖给老百姓,从那时起营房就成了老百姓聚集居住的地方,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渐渐地成了由几百户人家组成的贫民区。大坑变成倾倒垃圾的场,坑里的土地成了一位农民的农田。

槐柏树街东口路南,清代时有山西义园、云南义地,是安葬在北京的山西和云南籍人士的墓地。后逐渐无人过问,变为乱坟和杂草丛生的空地。新中国成立初,北京市政府在此建造了政府机关办公大楼,1954年落成后即启用,称之为“市府大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批大规模的政府办公大楼,已成为20世纪留下的文化遗产,虽几次的修缮,建筑原貌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红色砖墙,首层白色石材的外墙,凸显着庄重。

市府大楼对面是“市府大楼幼儿园”,创建于1952年。是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由政府主办的机关幼儿园,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建园历史了。这所幼儿园给我留下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这是我学龄前的幼儿园生活地方。早晨有三个轮子的儿童车到家门口接小朋友,叔叔在门口摇摇铃铛孩子们就会跑出去,有时候也会在家门口等待着。洁净的教师,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做手工(捏橡皮泥、剪纸等)。

曲径通幽的宣武艺园

槐柏树街中部的北侧有一所著名的小学“北京小学”,1949年6月19日诞生的这所小学是首都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小学,是由北京市委亲自自建的公立寄宿制学校。建校初期,校门口外面是一片土路。现在的北京小学在北线阁又建立了分校,有住校生,又有走读生。

北京小学的对面是一个免费的公园“宣武艺园”。公园面积不大,原占地面积8.37公顷,原址是善果寺。重建于明代,清顺治年间为京城一胜景,被列为京师八刹三山之一,五十年代末改建为“宣武公园”,当地人称之为“大花园”。

当时的宣武公园树木林立,楼阁存在,但缺失管理。1983年进行了设计和规划,1984年建成改建后命名为宣武艺园。占地面积7.37万平方米。2007年3月,进行了再次改造,突出了民为本的理念,注重传承,展示宣南文化,创建了绿色生态示范公园。公园却布局紧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鸟语花香,颇有苏州园林之小巧,建造精细的风格。遍布公园的大小花坛,各种花草、姹紫嫣红,吸引着有人驻足采风。园内有“丁香书院”、“松竹滴翠”、“翠浮叠影”、“静雅苑”、“绿波流音”五个景区。最具代表性的的是静雅园,静雅园中有八景“文静榭”“鸣蝉亭”“揽雅轩”“愈静池”“鸳鸯亭”“芙蓉桥”“明月堤”“雅岛”。酷似颐和园中的谐趣园那“园中园”的韵味。现已经是周边居民晨练、运动、唱歌和舞蹈的必不可少的休闲环境。

宣武艺园内原有金朝的紫金寺旧址,始建于金代,寺门朝西。明嘉靖年间重修,当时记载重修后的紫金寺“规模宏远,堂庑精美”。清时此寺逐渐废毁,就改为浙江义园。《元一统志》卷一记:“紫金寺在旧城北开远坊”,按《京师坊巷志稿》卷下:“善果寺东旧有紫金寺”,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记载:“(紫金寺)其遗址在善果寺东南百米,善果寺今尚存庙址。紫金寺当为北开远坊。大约皆在宣武、广安二门之间。

当时的宣武区(现在与西城区合并,称为西城区)广内街道曾投资600万元,将槐柏树街打造为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园式景观街道,尤其是宣武艺园的西侧围墙上修建了12幅壁画经典的京味浓厚的小品。其中有展现庙宇文化的铜质浮雕,还有展现空竹文化的石制浮雕。槐柏树街的中部已经构成北京最具有历史文化的特色街道。

第一个危改示范小区

槐柏树街西半部的21条胡同,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平房区,1992年以前,这里的居民居住着危旧的房屋。这条街道的西侧路边南侧原有一个综合性副食商店,商品应有尽有,隔着槐柏树南六条胡同往西是一个大型的蔬菜供应站。副食店的对面是一个做早点的小吃店。菜站的南侧是广内居民医院的分部,众人称“小医院”。

学生的读书,小学是就近入学,基本上都是在北线阁胡同小学读书。读中学,文革前是自主报名然后参加北京市的统一考试和录取,文革后的几届毕业生是就近入学了,槐柏树街西端有北京51中和北线阁南端的北京69中,这两所学校在当年都是比较落后的学校,随着限制城市人口的出生率的控制,这里的求学的学生大大地减少,这两所初中学校也在90年代相继淡出。

槐柏树街西侧全部是居民住宅。早年的市政设施并不完善,对周边居民影响最大的是上下、水的问题。当时,自来水并没有入院,更谈不上入户,每个街头都有一个集中使用的粗大管径自来水站,生活用水都要到水站来打水。壮年人可以一人肩挑两桶水,老弱或者孩子们是两人和抬一桶,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存水的水缸储存一些水,但需要时,无论是在下雨,还是下雪时,大家还是要踏着湿滑的泥泞路去跳水或抬水。时下,有些大婶、大妈会到水站附近去洗菜、洗衣服,他们彼此家长里短的沟通,也是一种祥和、快乐的民间生活味道。

以往营房(营子)的街道基本是土路,一到阴天下雨下雪,路面就成了沟沟坎坎的泥泞路,人人都要准备一双“雨鞋”,是一种橡胶的高筒鞋子,可以防水,更重要的是可以隔绝雨水,又便于泥巴的清理,现在这种鞋已经基本淡出百姓的生活。八十年代初,市政设施飞速的发展,这里使用是比较早期的自来水入户,每个院子也铺装了下水道。七十年代中期,整个街道,包括21条胡同也进行了路面改造,铺上了柏油马路。

后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对危旧老平房进行改造,即将槐柏树街西侧的21条胡同的平方作为危改试点,槐柏树街有幸的成为了北京城的第一个危改示范小区。1990年北京市大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对原营房地区进行危房改造,盖起居民楼,称槐柏树北里。当时,危改工作非常顺利,市政府向当居民承诺两年的时间全部回迁,政府的支持,大成公司的努力,拆迁户的理解和响应,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签约和搬离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居民如期的回迁上楼。回迁共有29栋楼,2197个回迁户,社区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现在的槐柏树危改小区整体体现了现代简约风格,是用了中间高、东西低的错落建筑风格设计,建筑层次分明。小区处于北京的黄金地段、完善的生活配套、四通八达的交通、简约合围式的建筑和人性化的一流物业管理。社区基本设施齐全,餐馆、银行、幼儿园、学校比比皆是。

槐柏树街的在不断的发展着,已经称为北京市环境整治的标杆式的生活街巷,这条街道跟随着首都的建设一起前进着。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北京成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已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67家

6处公园今年底前全部建成,北京“城市公园环”将基本实现闭环

不同城市的旅行感官体验,你对这些城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雄安22宗土地入市,建筑要求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北京市政协议政性常委会建议:从四大领域打造国际消费枢纽城市

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要大幅增加落户规模

人口调控可用“减肥瘦身法”?这些国外大城市是这么做的

你居住的城市健康吗?世卫组织有10条标准

北京这座城市对你有何种感情? 姚谦:每座城市都是舞台

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杭州宁波等十城市上榜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排名 第一名竟不是北上广深大城市?

深圳向东再造一座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方案通过

本周四“双星伴月”,夜空将绽放“歪着嘴的笑脸”

文津楼:与北海琼岛隔水相映,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七夕正赶上出伏头一天,天文专家:今晚头顶最亮的就是织女星

55年前《人民日报》的一则读者来信 引出北京胡同改名旧事

本周日夜空将上演“火星合月”,南大西洋等地还可见月掩火星

“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