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画说正能量

聚焦全国各地坚守岗位劳动者 用汗水和智慧为祖国奉献

2016-05-01 12:39 网络 TF005

2016年5月1日讯,五一是全体劳动者的神圣节日,很多人都在度假,但全国仍有众多质朴、平凡的劳动者坚守岗位,在劳动中度过自己的节日,用汗水和智慧为祖国献出最美的绽放。

1

五一是全体劳动者的神圣节日,但全国仍有众多质朴、平凡的劳动者坚守岗位

天路保健医

屈加星

笔直地站立、庄严地向过往的列车举手敬礼直至目送它远去……看似简单的举动,却为每一位乘坐过青藏铁路列车的乘客带去了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温暖和铁路养护员工的问候。

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2006年7月正式通车运行。为保证这条“天路”的运行安全,中铁十二局集团铁路养护公司的916名职工,自2006年1月1日起就扎根在铁路沿线,不论冬夏寒暑、不论雨雪冰雹,为青藏铁路保驾护航。他们被誉为“天路保健医生”。

天刚蒙蒙亮,青藏铁路当雄养护车间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25岁的工长屈加星整理完队伍就带着十几名工友,冒着羌塘草原凛冽的寒风,开车来到几十公里外的铁路沿线开始一天的养护维修工作。 

屈加星是山西人,2011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了这里工作。回想起第一天上班的情形,屈加星说:“刻骨铭心,条件太艰苦了,才干了一天就想辞职回家”。但是想想父亲是几十年的老铁路人,姐姐也在这条线路上工作,咬咬牙就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五年多,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当雄车间一工区的工长。

屈加星告诉记者,他们工作主要是负责青藏铁路沿线日常养护维修,主要职责是通过系统检查铁路线路,发现铁路线路是否存在不均匀下沉、轨距缩小或扩大、线路纵向爬行等病害和潜在的隐患,查清其原因,将病害影响尽量消除或者缩小,确保列车安全平稳运行。

4月本是充满生机和孕育希望的季节,然而此时的藏北高原正是寒冷干旱的风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七八级的狂风吹着“哨子”,夹着沙子向人脸上拍打。

刺骨的狂风中,不到半个小时,记者就被吹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眼睛也睁不开了。“现在除了风大点,天气还算好。要是冬季,风大得连人都能吹翻,白天气温大都在零下20多摄氏度。”屈加星在风中大声对记者说。

“下道,下道,下道避车!”现场防护员董方成在接到驻站联络员的通知后,马上用对讲机向格尔木方向及拉萨方向的防护员发出预警,同时提醒现场的作业人员及时下道避车。现在正处于旅游旺季,每隔20多分钟就有火车经过,屈加星和同事们只能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利用每次火车运行间隔时间检查线路。

当被问到做养护员工辛不辛苦时,屈加星腼腆地说:“青藏铁路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财富,养护好它,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吃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

竹编传承人

冯篾匠

提起“冯篾匠”,在当地大有名气。他便是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冯光俊。

冯光俊出生于有着“中国特色竹乡”之称的梁平县,从小在竹林中长大,吃的喝的都离不开竹子。

在父辈的指导下,冯光俊在泥巴和萝卜上苦练着旋、刻、插、画、转、削等竹刻的基本功,尽管练出了满手的血泡、刀痕,但每每有了进步,他心里都很满足。

通过勤奋的苦练,成年后的冯光俊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类竹刻的手法,从他手中出来的竹雕已经像模像样了,他也下决心要继承父业将渝东北竹木工艺发扬光大。为了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在闲暇之余,他还阅读了大量哲学、文学和美学书籍。周末时经常独自跑到自己当时工作的厂子附近的竹林去找些原料回来做成各种工艺品送给同事。

2001年,工厂改制,冯光俊认为做回自己“老本行”的时机到了。他不顾家人反对,主动申请下岗,回乡创办了一个竹木工艺的小作坊,准备好好干出一份事业。

“刚开始创业很困难,人们生活中塑料用具已成为主流,竹木制品市场很小,当时为了省钱跑销路,经常走上二三十里路。”冯光俊回忆说。有一天,万州的一家超市打来电话说超市代销的他的竹雕产品生虫了,顾客要求退货。尽管这是一大笔订单,但当冯光俊确认属于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后,还是决定对问题产品一律原价退款。小小的虫眼几乎让老冯亏光了过去一整年攒下的老本。

为了解决虫蛀的问题,冯光俊回村去找老师傅请教,自己也查找资料、苦心钻研,没事就拿着生虫的竹雕反复琢磨。一位和老冯一起打拼多年的老搭档老吴谈到:“虫蛀问题很棘手,倔强的老冯又不愿意放弃,为这事他老婆甚至都跟他吵了几次,我也劝他另想办法,但他坚持要钻研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多次实验和尝试,冯光俊靠传统的蒸煮、火烤等方法再加上自己研制的涂层小偏方,最终解决了虫洞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以传统手法和天然手工艺所制的环保竹木产品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市里的一家玩具厂很快找老冯订了一大批竹编儿童玩具,一下就卖了上万件,天津一大型食品厂还和冯光俊签订了长期合同。

如今,老冯的小作坊已经变成了有上百名员工的竹木工艺品公司,年销售接近千万元。成为老板的冯光俊偶尔还是会去摆弄摆弄那些竹子,并教儿女们竹雕竹编手艺,他想让这门传统手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从小就生长在这片竹林中,竹子节节向上,它单纯而执著的品质也就是我们民族传统匠人的一种精神吧。”

锔壶老工匠

于继周

收藏热升温,锔瓷匠于继周的生意也多了。

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全国闻名。每逢周末,于继周都要到这里摆摊收活儿,做不完的带回家精心修补。

一把碎成十几块的老瓷壶,在普通人手里是“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而到了老于手里,用两三毫米的锔钉,就能将其修补得滴水不漏,且更具韵味。年过古稀的于继周,专职锔壶已有近20年时间。经手的壶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是外地寄过来的,最远的有日本的、韩国的。”老于说。

锔钉是锔壶的必备材料。比芝麻稍大一点儿的锔钉,制作起来需要十几道工序,砸样、锉底、刮面、铰段、盘脚……经过层层打磨,最终成型,外观上看它更像扁宽的订书钉。

除了做锔钉之外,给壶打眼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薄如蛋壳的壶壁上打眼,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稍有不慎,就会将眼打透,壶水渗出。此外,两个锔眼儿排列位置要对称,裂缝必须处在锔钉的中间处,锔眼儿内部稍微倾斜,锔钉才能勾紧壶壁。

古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的“金刚钻”指的就是打眼儿用的工具。为了操作更方便,老于自己动手制作了微型电动金光钻,并为钻头申请了专利。“七分工具三分手艺,手艺再好,没有工具也白搭。”老于强调。

而今,也有不少顾客要求老于用这样的老法子来装饰自己的新壶。“这样锔出来的壶比原来的壶更有把玩的情趣。”一位爱好锔壶工艺的藏友说。在锔过的所有壶中,难度最大的一次,当属将一把如茶盅大小的壶撑破后再锔好。

当时,老于正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壶中逐渐膨胀的豆子,刚听到“砰”的一声响,他赶紧解开绑在壶外的铁丝,但是为时已晚,壶已经碎得不行。

最小的碎片,可能只有1公分见方,这样的壶别说锔了,就是将它拼凑完整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老于并没有放弃。多日后,这把壶再呈现在顾客面前时,上面已镶嵌有上百颗锔钉。”

每把壶在老于这里都是有灵性的艺术品,在打眼上钉之前,他经常要把锔子的位置先一个一个画出来,裂缝较多的壶,还要事先设计构思锔钉的排列走向。老于说,要是没有事先设计构思,即使锔完了,也是一把失败的壶。

对一把把壶打光、抛光、整形,最需要的还是沉下心来。不管经济和文化大潮泛起时人们对手工艺品的喜爱是多么迫切,老于在喧闹的英雄山文化市场里总是关了手机才开始静静打磨。

74岁的老于也曾担心这门锔壶手艺能否“发扬光大”,如今他的一双儿女已经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独臂护林员

韩明道

车在安徽省全椒县瓦山林场的“望火楼”前尚未停稳,就冲出来两只狗围着一行人上蹿下跳。“上次有人上山还是一个月前,见到生人它们比我还兴奋。”韩明道走出“望火楼”,笑眼眯成了一条线。

清明已过,未见火灾。扛了8个月的防火重担,54岁的韩明道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已是他担任防火瞭望员的第17个年头。

17年来,监测各类森林火情1700多起,成功避免60多起可能发生的大的森林火灾,韩明道用仅有的一只右臂,“撑”起6万亩防火责任区,被群众誉为“绿色山林的守护神”。

从21岁成为护林员的那天起,韩明道的人生之路就与瓦山林场毫无意外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1999年望火楼上的老瞭望员退休后,接连换了3个人,最长待了5个月,最短的连1个月都没待住。 1994年,在扑灭森林火灾中,韩明道奋不顾身,失去了左臂。

春冬两季祭祖节日多,从冬至到清明,是每年最为紧张的防火季,清晨6点开始,韩明道就要爬到楼顶俯瞰整个林场,一看就是15个小时;夏秋季节同样来不得半点马虎,雷电、秸秆、枯叶,处处都是起火隐患。“一分钟都不能大意,说句话的工夫就有可能漏掉一个火点,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一天下来感觉身上每个器官都是麻木的”,韩明道说。

工作强度高只是一方面,艰苦的条件更增添了生活不便,单是吃水问题就要难倒很多身体健全的人。2009年装上自来水泵之前,独臂的韩明道从井里打水要手、脚、嘴并用,然后一步一挪地上山,挑一趟水最快也要40分钟。“夏天挑水穿冬衣;冬天挑水穿单衣。”韩明道解释说这是因为夏天山洼里蚊虫多,冬天穿棉衣就挑不动水。

韩明道清楚地记得,2008年冬天的那一场雪让他半个多月下不了山,试着挑水上来却摔了好几跤,水洒了个干净,最后只能化雪水吃,“那个时候你来吃饭我不心疼,用一桶水就像割我的肉一样。”

然而在韩明道看来,客观困难都能克服,最大的挑战来自内心的孤独。夜幕降临,远处村镇的灯火星星片片,而山林里漆黑一片,唯有风声做伴。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人都回家与亲人团聚,而瞭望台上的守林人却不能离开半步。17年间,韩明道没有下山回家吃过一次年夜饭。(综合新华社)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如何具体推进劳动教育?从汉画像石中的儿童或可得到启迪

劳动成果靠美图来凑,疫情期间孩子上堂劳动课,爹妈反而累瘫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将出“京版”, 劳动有望纳入初中必修课!

北京将构建全学段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歌曲”源于劳动 《吴越春秋》中《弹歌》 唱出从制作工具到狩猎的全程

老北京“打工族”讲究多:服务员报菜名能技惊四座 房屋中介利润百人分

奋斗人生最幸福 让我们在身边的匠人和职人身上找寻幸福特质

市人社局发布十大劳动争议仲裁案例 不上社保折成工资无效?

北京在变绿喊你来植树 盘点几十年来全市人民劳动成果

互联网+时代劳动争议如何破解 代驾司机跟平台有聘用关系吗

《劳动合同法》实施8年被指失衡 “偏袒”了谁?

北京人社局:员工追索劳动报酬不用跑断腿,可一裁终局

“国酒茅台·国之栋梁”2018脱贫公益计划启动 又将有万名贵州学子受助

苦命姑娘挺住!黑龙江女孩赵千千晕倒北京街头,此前刚考过一本线

2018顶新公益基金“明日朝阳奖学金”启动:300人每人提供4000元

字节跳动与贵州慈善总会达成战略合作,聚焦这两件事

既严惩十三陵天堂别墅案嫌犯又宽恕偷手机的学子,昌平彭燕检察官很暖

消防官兵不但管灭火也管落水,密云这名男子所幸遇到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