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吴晗两度“害”了黎昔非 并非数学考零分上清华

2016-02-05 12:00 网络 TF005

2016年2月5日讯,“正是秋天,炎炎的太阳高临于青碧的晴空,肥厚的天地都懒懒地躺着休息,那田坂上的裂痕阔大的张开着,好像沉睡的人们的嘴巴。”如此感性的句子,居然出自历史学家吴晗笔下,他的短篇小说《还愿》即以此为始。

 

6

吴晗

《还愿》不过2000多字,吴晗毕生只写过这么一个短篇小说,发表在小型文学刊物《昙华》上,署名辰仲。《昙华》是半月刊,创刊3个半月便停摆,刊名由胡适题写,主持编辑的是吴晗的学长黎昔非。

吴晗与黎昔非都是胡适弟子,二人交往密切、感情甚笃,可奇怪的是,胡适对吴晗帮助颇多,对黎昔非却很刻薄,不仅压榨过苛,还令其学业中断,后黎昔非困窘,三度致信胡适求助,却未获一封回函。

令人唏嘘的是,黎昔非倒霉,竟因吴晗的一封信,而黎昔非之死,亦与吴晗的一篇文章有关,此中尴尬,令人叹息。

给胡适写信费心思

吴晗本名吴春晗,浙江义乌人,生于1909年,小黎昔非7岁,黎是广东兴宁人。

1921年,吴晗入浙江金华中学读书,与艾青、千家驹同学,艾青曾回忆说:“他(指吴晗)读书很用心……也打麻将、骑马、吸烟。学校要开除他,但他国文和历史特别好,就‘保’下来了。”

毕业后,吴晗回家乡小学教书,父母为其订亲,但女方知其种种恶嗜,主动解除婚约。吴晗想去北京求学,但家境无力支撑,父亲亦不同意。1928年,吴晗离家出走,差点去当和尚,后考入之江大学预科,该校不久停办,便再考入中国公学。的时中国公学的校长是胡适,黎昔非亦在此就读。

胡适主持校政之余,开了“中华文化史”选修课,期末时,吴晗交上的论文是《西汉的经济状况》,令胡适大加赞赏。

1930年3月,吴晗以求教为名,给胡适写了第一封信,但胡适未予理睬。3个月后,吴晗又给胡适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更“聪明”,对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提供了几条补充史料,胡适是“新红学”开创者,为此常遭批评,吴晗此信用意分明,但胡适仍未理睬。

不久,胡适辞职,去北大当教授。因胡适推荐,吴晗的《西汉的经济状况》正式出版,得稿费80元,这在当时是笔不菲的收入。有了这笔钱,吴晗便告辞中国公学,也奔向北京。恰好黎昔非也本科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并非数学考零分上清华

吴晗先是投靠燕京大学,但英语只得了“C”,未被录取,在顾颉刚介绍下,到燕大图书馆当馆员,一边准备来年再考。

在此期间,吴晗给胡适写了第三封信,又“帮”胡适的“新红学”找了几条“史料证据”,但胡适还是没理睬。不久,吴晗编成《胡应麟年谱》初稿,第四次给胡适写信求教,第二天,胡适便回信了。

胡适曾撰文推断胡应麟“死时年约五十岁”,而吴晗考订出是52岁,连猜都猜得这么准,吴晗的补漏果然补到了胡适的心坎里,难怪胡适在信中热情洋溢地说“春晗同学:我记得你,并且知道你的工作”,并约“星期有暇请来谈”。

这一“谈”,成果不小,胡适劝吴晗报考北大历史系插班生,还承诺帮他找个月薪80元左右的兼职。

第二年,吴晗果然报考了北大和清华的插班生,可考北大时,数学是零分,被拒之门外,好在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坊间盛传吴晗、钱鐘书都是数学考零分上的清华,这是讹传,钱鐘书数学成绩是15分,而吴晗是插班生,5门必考课,即党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和西洋通史,选考课为大学普通物理学、大学普通化学、大学普通生物学和论(伦)理学中选一,吴晗选的是论(伦)理学。

可见,吴晗入清华,压根就没考数学。

吴晗给黎昔非挖了个坑

吴晗原计划把弟弟吴春曦也叫到北京来上学,但未考入北大,胡适承诺的工作也就没了,不仅养不起弟弟,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是胡适出面,劝清华大学给吴晗找一份整理清代大内档案的工作,每天2小时,月入25元。

胡适反复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后来北大果然取消了数学考试。

1932年3月,胡适患病住院,吴晗与黎昔非去探望,胡适突然提起正和同仁计划出版《独立评论》杂志,缺一名“经理人”,希望黎昔非来帮忙。黎昔非正在上研究生,准备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故没有答应。

一个多月后,《独立评论》即将出版,最早策划人之一、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仍没找到“经理人”,吴晗闲得难受,便向蒋廷黻推荐黎昔非,蒋表示同意,要吴晗马上给胡适写信敲定。

正是这封信,让胡适下定决心,用师生情来打动黎昔非,黎昔非无可奈何,只能痛别研究生学业,去给胡适“帮忙”。

在黎昔非经理下,只用两年多,《独立评论》从最初的每期2千本,扩张到1.4万本。

黎昔非吃力不讨好

《独立评论》的财务、校对、发行,都是黎昔非一人在管,人手不够,“每到星期日发报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他的许多青年朋友赶来尽义务,帮他卷报,装封,打包,对住址”。甚至“工作这么烦忙,有时忙到连报纸都要到夜深才得闲来看”。

胡适嘴上称赞黎昔非是“忠心的看护妇”,但给黎的工资却很低,初期30元,后期40元,而胡适同乡章希吕做终校,却有80元可拿。友人劝黎昔非去求胡适,找个兼职补贴一下,但黎不同意。

黎昔非几次想辞职,均被胡适挽留,1937年,黎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胡适便说:“北大研究所要一个人去搞金石之类的工作,你愿意去试试否?”黎昔非表示愿意,胡适就说:他们不了解你,你先拿篇论文来。

黎昔非后来在《自传》中抱怨道:那时他(指胡适)在他们一群中,他说一句就算一句,说两句就是一双的。只是他原想做个“空人情”的,他估计我在那几年中没有写什么论文的;有吧,不过是些小说之类的东西,想藉此来拒绝我向他要求介绍工作的。

“七七事变”爆发,胡适已在美国,吴晗向胡适夫人江冬秀借三百元南逃,江毫不犹豫地给了他,并说:这钱是送给你的。可黎昔非却未得分文,只好变卖家产,可跑到武汉就没钱了,幸亏罗尔纲资助了20元,黎才回到老家,在家乡中学教了7年书。

不会卖萌难邀宠

194年,黎昔非终于有了进大学当教授的机会,可学历不够,而没拿到北大硕士文凭,完全是胡适的原因,故一年之中,黎昔非给胡适写了3封信,望胡适写一纸证明,可胡适始终未回信,黎昔非只好又回老家去教中学。

同样是弟子,为何胡适对吴晗这么好,对黎昔非却这么无情?

学者眉睫曾撰文提到了一件小事:一次,吴晗与黎昔非在北海公园等胡适,远远看到胡适走过来,吴晗迫不及待的奔上前去,边喊:“先生!先生!”并急忙去握胡适的手。而黎昔非待在原地不动,直到胡适走过来,才喊“先生”。

眉睫认为,吴晗懂人际关系学,敢在胡适面前展现才华,并大胆提出请求,黎昔非较沉默,其好友林均南说他:“不爱说话,更不喜欢表现自己,所以他跟任何人来往,都是简单而扼要的几句话。”

黎昔非是研究生,正式导师是黄节,非严格意义上的胡门弟子,在《胡适日记》中,仅2次提到黎昔非,都是讨论学术问题,可见,胡适对黎昔非印象确实不深。胡适扶持后辈,多看其学术发展前景,毕竟高徒多了,才能壮名师声威,对研究能力平平、将来不易成名者,往往忽视。

信手一笔再惹祸

1934年,吴晗邂逅袁震,袁震是清华历史系才女,长吴晗两2岁,因肺结核长年卧床,被称为“睡美人”,其室友蒋恩钿毕业后,托吴晗照顾袁,二人产生感情。

吴晗母亲坚决反对,但吴晗最终还是与袁震结了婚。袁震曾加入共产党,在她影响下,吴晗渐左倾。袁震对胡适拥戴蒋介石很不满,她曾嘲笑吴晗:你怎么老是在胡适面前矮三尺呢?

1946年12月,吴晗夫妇在朱自清等人面前“无情地攻击”胡适,1948年11月,北京被围,吴晗登门劝胡适留下,但“只说两句话,他就走开了”。胡适曾说:“抗战期间,政府没有顾到一般知识分子的生活,他(指吴晗)实在太穷了,太苦了,才给闻一多一样的到倒到那边去了。”

1954年,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老舍、茅盾、聂绀弩、冯友兰等撰文参与,吴晗却置身事外,但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胡适之做过我的老师,没给过我什么”“蒋廷黻,一个十足的洋奴,他上课用英文,连对老婆讲话也用洋文”。

1966年6月,吴晗在《人民日报》发表致胡适的信,多此一举地谈起黎昔非曾任《独立评论》经理人,这篇文章使黎昔非被打成“三家村黑帮”,于1970年12月16日被折磨而死。

罗尔纲曾说:“吴晗是个爱闹的人,对朋友都是握笑顽皮的。”恐怕吴晗也没想到,自己爱凑热闹的毛病,竟两次“害”了黎昔非。

1969年3月18日,袁震被迫害致死,1969年10月11日吴晗被迫害致死,死前头发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唐山/文)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编写的通俗易懂 作者亲述曾受吴晗影响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