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巴金为何笔战朱光潜? 与鲁迅关系或成诱因

2015-08-14 12:00 网络 admin

2015年8月14日讯,“我们绝不敢说朱先生是个不学无术欺世盗名的妄人。”1937年4月20日,在左翼文学杂志《中流》上,巴金先生发表了5000多字的《向朱光潜先生进一个忠告》,称朱光潜“少见多怪、缺乏常识”“大言不惭”“病狂者的谵语”“冒充内行”“胡言乱语”等。


413_调整大小

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巴金亦一代文豪,二人矛盾为何会如此激化?

1936年曹禺出版了他的第二个剧本《日出》,《大公报》编辑萧乾组织学者讨论,朱光潜写了《舍不得分手》,批评第三幕与全剧关系不大,可以去掉。曹禺不服气,回以《我怎样写〈日出〉》,颇有抵触情绪。

1937年1月1日,《大公报》上同时发表茅盾、巴金、沈从文等人对《日出》的赞美,巴金与曹禺是好友,他开篇写道:“我喜欢《雷雨》,《雷雨》使我流过四次泪,从没有一本戏会这样地把我感动过。”

对这种主观评论,朱光潜不以为然,在《眼泪文学》中,他追问:“文学的最高恩惠是否就是眼泪?叫人流泪的多寡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靠得住的标准?对于这些问题,我却很怀疑。”

正是这个“很怀疑”,让巴金先生情绪失控,他一方面辩解自己只说好作品可以让人流泪,并没说让人流泪就是好作品,另一方面,对朱光潜大肆人身攻击,嘲笑他无知,称:“我希望他把他的全部著作收回,请他的朋友或他的学生仔细修改以后再来问世。”

414_调整大小

朱光潜也动了气,写了《答复巴金先生的忠告》,称巴金缺乏幽默,“逞一时气忿说昧良心的话”,说:“寻找和攻讦别人的过错永远不能成就你的伟大,这是我报答你的一句诚恳的忠告,它能够使你受用一生,也够使你骂我一生,它究竟产生哪一种效果,看你的造化吧。”

此后,《中流》又刊发张天翼、巴人、唐弢等人文章,对朱光潜轮番批驳,但朱光潜均未回复。

表面看,这场争论源自对作家、作品的不同认识,乃至文学观念的差异,但细推敲,还有其他原因。

巴金成名甚早,但初期未被主流认可,巴人批评他:“在人物的塑铸上……机械地被描写着,形而上学地给对立着。”胡风称他的小说“也许有感情无处发泄的未经世故的中学生会读得流泪罢,但作者不能以那为目的”,王易庵甚至认为《家》后无需再有《春》《秋》,后者是为了“卖钱”的“市侩主义”。老舍曾对林斤澜说,别像某些人那样,写一辈子,依然没自己风格,便是在暗讽巴金。

巴金部分小说中的人物缺乏个性、过于僵化,有赚取读者廉价眼泪之嫌,这在文学圈颇有共识,甚至一提“眼泪”,就想到巴金,只是批评者多为同仁,不便争执,对朱光潜发怒,或有压抑太久、终于发泄出来的意味。

此外,与鲁迅关系亦是一个因素。

在评论圈对巴金冷嘲热讽时,鲁迅却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左联”作家围攻巴金,鲁迅出面保护,并批评有些人“左得可怕”,因此被认为有“领袖的野心”,笼络青年作家以自立山头,徐懋庸曾批鲁迅“不看事而只看人”“看人又看得不准”。

对鲁迅的扶持,巴金终生感激,他曾说,鲁迅不仅是一个太阳,还是一株大树,曾给无数青年挡住风沙。

鲁迅去世后,萧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了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萧乾最不喜欢别人删他文章,但巴金坚决把相关文字删掉,并说:你受沈从文(萧乾的老师)影响太大,那是京派对海派的偏见。为维护鲁迅的文艺主张,巴金常以斗士面目出现。

1935年,朱光潜曾激赞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认为其“静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杜甫、杜牧等关注现实太多,失了“静穆”。鲁迅当年转向杂文写作时,被不少评论家指责,认为他放弃了文艺追求,朱光潜俨然在呼应这些旧论,鲁迅当然要批驳,他指出从钱起全诗看,只是应试之作,摘两句立论,是为“主观唯心主义”准备“温床”,将走向“鄙视群众,抬高自己,脱离现实,聊图个人享乐”。

这些评论,显然为巴金后来的愤怒提供了铺垫。其实,早在1922年,鲁迅在《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中也曾写过:“批评文艺,万不能以眼泪的多少来定是非。”但人们往往只愿从鲁迅的文章中摘出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

朱光潜与巴金此后各有几篇文章,暗含交锋之意,李健吾先生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抗战爆发,这场论争也许会继续下去,因二人文章“瑕瑜太夺目了”。值得注意的是,巴金一改刚开始的文风,专注于学理讨论,火药味越来越少,无怪乎萧乾曾说:“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唐山)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巴金的晚年创作 《随想录》是他留给后代的“遗嘱”

巴金与萧珊:他们的爱情无关年龄,经过了时代的考验

巴金最崇敬托尔斯泰,用“拣来的武器”战斗,翻译事业贯穿其一生

探究巴金翻译观,与鲁迅有共通之处,却独具译眼

从《憩园》到《故园春梦》 巴金的小说如何版上银幕?

巴金因壶思老舍,与海派紫砂壶大师许四海曾有“一壶之交”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