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揭秘中国胡萝卜第一镇生存逻辑 山东寿光火灾掀背后产业链

2014-11-19 09:58 网络 admin

2014年11月19日讯,立于一栋二层楼上的“中国胡萝卜第一镇”的大字褪去了本来的颜色,二三十吨的货车满载胡萝卜从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开出。几天前的火灾,在许多从事胡萝卜加工的人来说,已经被轰鸣的机器声与不断的订单冲淡。

 

2

 

寿光本地人对该市各地区出产蔬菜的品种倒背如流。其中,依托本地农产品发展起大大小小加工企业的,化龙镇裴家岭村是最突出的一个。也让许多外地人蜂拥而至,加入拔萝卜的大军中。

成片的胡萝卜地,带泥的胡萝卜被装进塑料袋中。它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化龙镇中大小不一的加工企业。清洗、分拣、包装……

从种植到外销,在化龙镇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事实上带动了整个村镇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寿光市农产品经济的一个缩影。

 

5

 

种植胡萝卜 5亩地赔了3000元

 

现在,正是化龙镇裴家岭村胡萝卜收获的时节。村子周围,大片大片的农田里除了冬小麦,便是成片的胡萝卜。有些田里,胡萝卜已经收完,新的地膜也已封好,胡萝卜的叶梗在田边堆着,其间夹杂着大大小小被丢弃的胡萝卜,最多见的如手指般长短。

龙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大火,对裴家岭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明显。满载胡萝卜的大货车频繁进出,加工厂也并未因此停工。

张新的小货车开进了货站,车上装了不到一吨的胡萝卜。他从农民手中包了5亩地,每亩地2000元。在他看来,这些胡萝卜在市面中属于精品,应该卖个高价。而到了市场,情况却事与愿违,今年的胡萝卜行情不佳,张新的5亩地赔了近1万元。“挣不到钱,这些地今年已经赔了3000块钱了,萝卜是很好,但是卖不上钱。”

“我包了200亩地,一共花了50万元左右,现在看赔不了多少,但是也别想挣什么钱,今年很少有人能真正赚到钱。”一名村民从农民手中包下了200亩胡萝卜地,在他看来,胡萝卜的价格太不稳了,他最多的时候一年赔了3万多元。

张新的这车胡萝卜,最终以5毛钱一斤卖给了加工厂的老板。“咱们这儿从老辈儿就开始种胡萝卜,历史可长了。”

在村民小武眼中,寿光南边是产黄瓜、苦瓜,往东的纪台镇是种茄子、辣椒,再往东,寿光的东南角,田马镇产香瓜。“每个乡镇都有自己代表性的蔬菜,都是慢慢形成规模的。”

 

4

 

蜂拥而至的拔萝卜大军

 

务本村的胡萝卜地中,从田地里拔出来的胡萝卜,带着泥土,留下两三厘米长的叶梗,装进一个个透明塑料袋里,每袋重量在35斤左右。

村北,一名村妇在田里干活。她说村子里种胡萝卜的大多在村东边,“路两边,现在都在那边呐。”由于正是收胡萝卜的时节,村里种了胡萝卜的人家,都在田里忙着,“还需要去劳务市场雇人拔萝卜,一个人两亩地。”

每到收货季节,便有成百上千的拔萝卜大军来到化龙镇。

来自黑龙江的王莉便是拔萝卜大军中的一员,她坐在封装好的胡萝卜旁,嚼了一块夹着咸菜的馒头,喝了口冒着热气的米汤。这是她在务本村拔萝卜的第33天,还有十多天,她和那些拔萝卜的大军就要完成工作,“我是第一次来,东北农闲,听说这拔萝卜挣得多就过来了。”王莉每天的工资是360元,比从事同样工作的丈夫每天要多出100元,“女的比男的值钱呗。”王莉笑着咬了一大口馒头。

不菲的工资背后,王莉和许多拔萝卜大军的人一样,每天早上三点多钟就要到地里进行拔萝卜,“每人两亩地,拔完了包到塑料袋装上车才算完,之后才能休息。晚上六七点钟结束算是早的,九十点钟也是常有的。”

来自河北的王连喜说,每天每人大约要装2000斤左右的胡萝卜,“来的时候都是为了钱,但是干上了才知道这钱太不好挣了。”

务本村一名村民说,在拔萝卜大军未进入化龙镇时,拔萝卜的工作大都是由当地人从事,每天的工资在六七百元,“这一两年,尤其是这一年,外地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我们根本就没法再干了。”

王莉喝完了米汤,抹了抹嘴,便起身到胡萝卜地里,她希望能够尽快结束两亩地的任务,睡一个好觉。

 

6

 

人缘与渠道的中间人

 

中午时分,本村人老裴站在自己公司门口,看着对面空场上正在装车的工人。十几米开外,一辆大货车满载着一袋袋胡萝卜,远远望去是一车橙色。这一车足有4吨重。从济宁来的拉货司机正站在这些胡萝卜上,脚踩着一张又大又厚的灰绿色盖布,手里攥着一根粗缆绳,仔细地一道道勒紧。

在村里做收购胡萝卜这一行,老裴已经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干了有20年了,那会儿龙源这样的大厂也没有,我们这一批十几个人,是头批,现在他们都不干了。”

老裴的公司主营蔬菜购销,其实每年的核心业务就是购销胡萝卜。按照胡萝卜的收获时间,每年有两个主要的收购时段,“胡萝卜有两季,春天是5月10号左右,棚菜,也有陆地菜;冬天就是10月15号左右,是陆地菜。”

胡萝卜从田里拔出来,老裴这里是第一站。“刚开始收购,有两三毛钱的时候,也有四五毛钱的时候,更高的也有到一块多钱。当时还没有水洗胡萝卜,都是带泥直接出货。”近些年,胡萝卜水洗过后再销售的风气渐起,购销胡萝卜的公司才又多了一项,“这个带泥的,我们收过去之后然后水洗,再卖”。

通常,老裴的货有两类销售渠道,“给工厂,也给拉货的,给他们的价格跟收的差不多,不会高太多,赚点钱儿就行了。”

老裴说自己做生意“一靠好人缘、二靠渠道”。至于在他们这些小公司之后才入驻裴家岭村的加工大厂,他觉着对自己的生意影响不大,“虽然也有竞争,但大厂不太影响,因为我们小公司有我们的优势,大厂收货要欠钱,我们收货给现金,这就是很大的优势,另外,大厂做出口的,我是做市场的,卖给国内。”

现在,老裴往外发货的价格“看客户需要”,“比方说精品的,就是那种中条儿的,”说着,老裴用手比划出20多厘米长的距离,“这样的出货,最贵的六七毛钱一斤。”

老裴回忆,第一年,他投了近20万,“一年回本儿”,现在,老裴一年能赚几十万。“第一批里后来不做的,有的因为卖不了,有的需要投入资金但没钱,就剩我一个头批的了。”

 

3

 

家庭小作坊式工厂大量兴起

 

几家挂着厂牌的食品有限公司,宿舍楼和厂房在一个院子里,围墙将它们包裹着,出入的大门都有人在把守。

而村子中更多的则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厂,半掩着的车间大门,胡萝卜被铺在简单的操作台上,几名妇女将从清洗池中运出的胡萝卜分拣到纸箱中。

“在镇子里,有很多这样的加工厂,都是在这三四年时间中发展起来的。”一名加工厂工作人员说,看到了大型加工厂的利润,许多村民开始在自家的房子中建厂,扣上彩钢板房,砌上水池,再加上传送机器和工人,一间小作坊式的加工厂基本完成。

在老裴看来,大型加工企业的进驻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他的生意。大工厂在裴家岭村落户、开工,过了几年,村里人摸清了大工厂赚钱的基本模式,仿照着开起了小工厂。

小作坊式的厂房连片地挨在一起,以家庭为为一个单位,工厂就建在房屋所在的位置。这样的小型加工厂,在裴家岭村随处可见,他们的模式跟龙源食品有限公司类似,从菜农或是老裴这样中间人手里收购胡萝卜,进行清洗、包装之后出货,有的厂同时出“土萝卜”和“水萝卜”两种,分别指的是没清洗过的胡萝卜、经过水洗去泥的胡萝卜。而这些小厂的销路,完全不亚于大型加工厂,有的甚至会出口到国外。

由于化龙镇裴家岭村主打胡萝卜种植销售,以至于周边地区的胡萝卜货源也聚集于此。老裴的货源里,除了本村,还有青岛、平度等周边地区,“因为他们那边卖不出去,只能交到我们这儿来。”

“就是近几年的产物,因为大厂开起来了,他们才跟着开起来的,他们出货比大厂的便宜,但这样的厂子也不太赚钱,因为它属于力气活,必须得雇人。”

到了近几年,裴家岭村里的外地人开始多起来。老裴说:“外地人来都是干苦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应聘周边的厂子,河北、甘肃、云南的人多,厂子开起来,外地人就跟着多起来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赵喜斌 习楠  文并摄

分享到

食物真能防癌吗?美国日本研究表明,防癌食物排行榜前6名是这些

供应链出现短时间断茬 新发地胡萝卜批发价周环比上涨28%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