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2020-07-09 16:04 北京晚报 TF008

书坛普遍流行一种看法:能够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不信看看书法史,李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王安石、蔡京、董其昌、张瑞图……一长串名单。反过来看,平民书家有几人?屈指可数:林逋、傅山、邓石如、金农、齐白石,如此而已。

作者  一 鸣


王阳明《矫亭说》(局部),纵21.6厘米,横11.1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谥文成。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任兵部主事。书法多以行草为主,师法王羲之。《矫亭说》为代表作,刚柔并济。

其实未必。 一个时代能够留下来的代表性人物只有几人。能够书史留名,必须书法足够好。最终是各自的书法,让历史记住了他们,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官员。魏晋书家有二王父子,唐代多一些,有十几个,宋代有苏黄米蔡四家,元代仅赵孟頫、鲜于枢等一二位。一个时代的官员,不可胜数,绝大多数人都被遗忘了。

程南云《题送陆游自书诗卷》,题耑篆书,纵28.4厘米,横123.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程南云(?-1458),字清轩,号远斋。元代程钜夫五世孙,曾参与《永乐大典》编修。篆法得陈思孝之传,有古法、善大字。运笔力道均匀,结构严谨,力求笔画粗细与间隔平均,左右对称,在庄重之中带有悦目的装饰性。

言及至此,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书以人传”还是“人以书传”,要“人以书传”,不要“书以人传”,孙过庭《书谱》中早就说过:“凭附增价,身谢道衰”;二是古人是“书而优则仕”,今人则是“仕而优则书”,有本质不同。

《题〈洪崖山房图〉》纸本,纵27.3厘米,横45.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胡俨(1361-1443)字若思,号颐庵。《永乐大典》总撰官。书法受董其昌影响大,秀美流丽。

书法史最终的淘汰标准是以书法成就来评价,不管你是谁。一味强调官员身份,本质就是“书以人传”,从名人到名人字,爱屋及乌,形成“光环效应”。其实,如果对照当下的名人字,心中就有数了。

董其昌《书张籍七言诗》轴,金笺,纵145.1厘米,横34.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谥文敏。官至礼部尚书。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

也许有人会说,平民各方面条件不好,难以成才。事实未必如此。太有钱了,也未必成功。关键是对待金钱的态度。成功的人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背后有一座金山,要么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两种人都不用过多考虑钱的问题,集中精力创作。如果每天都是弄点小酒,赚点小钱,为了应酬任务而写字,不会有好的作品。归结为一句话,所谓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总是相互转化的。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分享到

品俞平伯、吴晗、朱自清笔墨,才知书法家有共同的底色

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沈从文偏嗜古雅之风,宗白华字里行间满是书卷气

昨夜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朱氏皇帝一族后代子孙笔墨最顶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习字全靠自己观察自学,对孩子外表严厉内心慈爱

古人书法中提到颈椎病的并不多,大名家也会为自己的脚气而烦恼

林则徐为何喜欢米芾的书法?其临摹的《甘露帖》讲的啥内容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