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应该“没大没小”吗?汪曾祺曾写过一段感慨

2020-06-27 15:35 北京晚报 TF020

“妈妈原来贝卡卡不是坏人,他只是长得像坏蛋。”

我们正吃着晚饭,六岁的朵师傅突然想起她常看的《贝瓦学儿歌》,她抬起头跟我说。

作者:戴月


“嗯,没错啊,时间长了你才能知道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表示同意。

“就是不能以貌取人。”朵师傅连忙说。

冯晨清/制图

嗯,总结得不错,我还没来得及点头呢,她举着筷子一口气说下去:“所以啊,就算你长的丑,我还是喜欢你。”

哈哈哈,好不容易习惯了自己的长相,突然发觉原来还有一种丑是你不曾体验过的——叫你的孩子觉得你丑。

现在的小孩都太幸福了,没挨过打,也没人给他们冷脸,所以跟大人说话总是没大没小的。

有一天,我带朵师傅去上课,路上有一条半人高的绿化带,朵师傅非要在上面走。因为,站在上面就显得比我高好多。她牵着我的手,美滋滋地走啊走,越走越得意。

忽然她俯下身,凑近我说:哈哈,我牵着你的手就像人遛狗。“

去年寒假,家里有事,我把朵师傅扔给了爸爸。结果一个月下来,父女情深,好得都让我有点吃醋了。不过,早晨醒来朵师傅第一嗓子还是喊妈妈。我得意:“看吧,还不是叫妈妈!”

结果她又补了一句:“妈,我爸呢?”

没事儿千万别和孩子聊天,更不要动不动就称兄道弟做姐妹花什么的,因为他们会整天跟你嘻嘻哈哈,没大没小,这样的两代人也太不正经了吧。

我小时候如果这样,大人肯定会说这孩子真贫嘴,没上没下的。渐渐地,你就学会了对周围的大人恭敬有礼,可是也学会了离他们远点。大人们都更喜欢听话的,你的亲近,你的玩笑对他们来说不是件有趣有爱的事,反倒成了一种冒犯。

最后很难说,留在心底里是对父母的尊敬还是距离感。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多爱父母,多想孝顺他们,都很难和上一代人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作家汪曾祺曾写过一段做父母的感慨: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孙女也跟着叫。我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儿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现在大家都爱讲边界感,人和人彼此要留有空间,大家都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越了界,不礼貌不得体。如果在家也是这样,孩子不敢越界,大人也时刻端着父母的架子,那就如同一生一世都像穿着盔甲在行走,多累多孤单。

这年头,工作生活压力巨大,谁能做到不吼孩子?朵师傅十岁了,我还是控制不好情绪。最后,拯救我的不是成为零吼叫的完美父母,而是亲密关系,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亲热和甜蜜。

每次我因为发了脾气,跟朵师傅道歉,孩子从来没怨恨过我。我们就像两个神经病,刚刚还脸红脖子粗的,背过身去,一会儿又笑成了二百五。

去年国庆,朵师傅有一项作业是照一张向国旗敬礼的照片。结果我拖到第7天的才决定去照,老天爷果断地下起了雨,下个不停,越来越大。我自责,为自己的拖延症惭愧,爸爸也一个劲儿地鄙视我。

“别学妈妈。”我心情沉痛地告诉朵师傅,感觉自己的人生也被这大雨淋了个透。然后,我听见朵师傅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太棒了,你怎么知道我喜欢下雨天出去踩水照相的!”

一句话就把我击中了,这就是亲密关系吧。如果说家里必须要有规矩,那么第一个规矩就应该是,父母放下架子,儿女不再笔管条直,一家人没大没小,互相不埋怨。我们从不缺少听话的规矩,礼貌的规矩,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许许多多的规矩,可为什么唯独没爱的规矩。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孩子居家学习40多天,“亲子关系”令家长焦虑,7位名校长支招

作者设计“层间”概念,让孩子与家长身份互换,消除亲子隔阂

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这五句话,看你说过没有

家长带回“职业病”,与孩子闹矛盾该咋办?专家提出这些建议

自闭症家庭里亲密的亲子关系如何实现?这些关键互动节点不能忽视

“家长”也是份职业 “无证上岗”的父母接受教育格外重要

母亲打死8岁儿子被捕 惨剧背后每个家长都需要反思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