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朱棣为延长寿命铸了永乐大钟,钟声能传90里,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

2019-12-06 14:23 旧京图说 TF021

现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经濒临灭绝,甚至比大熊猫还濒危,老北京文化的传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赵振华老师(网名:一把驳克枪),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年初以来赵老师坚持每周六晚上八点到九点,在“旧京图说”读者群中,为网友讲北京文化。

今天“旧京图说”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七。

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的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为什么要铸这口钟呢?我根据历史记载和个人的观点,在这里和大家聊聊。

大钟寺山门

三大工程之一

据说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在迁都之前、在决定在北京建国都的时候,他确定了三大工程。一个是紫禁城,一个是天坛,一个就是永乐大钟。紫禁城列为三大工程可以理解。因为紫禁城是永乐皇帝生活起居、上朝办公、教导文武百官、管理国家大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天坛列为三大工程,是因为皇帝号称受命于天,自称是天子。每年都要对苍天进行祭祀,来使国运昌盛,而且要借助上苍的力量来使朝代能够顺利的延续。祭天也是朝廷重大活动的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把天坛建设好。就把天坛的建设工程列为三大工程,是有道理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2014年,大钟寺整修后开门迎客。(和冠欣 摄)

但为什么把铸这么一口钟列为三大工程呢?把铸钟提升到这么一个高度,我觉得这本身就值得研究。我觉得很多专家在这方面没有下过多的心思。第一,永乐大帝为什么要铸钟?第二,永乐大帝希望铸一口什么样的钟?实际上又铸了一口什么样的钟?第三,铸钟成功之后,永乐大帝决定把大钟安放在哪里?为什么放在那里?第四,这口钟是怎么使用的?怎么敲的?敲钟代表什么?说明什么?想从这四个方面来逐项分析一下。通过分析来找出把敲钟列为三大工程的原因。

朱棣为延长寿命铸了永乐大钟

先说永乐大帝为什么要铸这口钟,根据有关的历史记载和一些专家的分析,铸钟有五个理由。

第一认为,铸钟和明成祖朱棣信奉佛教有关。因为永乐大钟里外铸了20多万字的经文。说他为了弘扬佛法,使佛经能广为传播。这是专家们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明成祖朱棣晚年,说晚年就是从50多岁开始,曾经占用了很多的时间,花了大量的心血,来亲自抄写了40卷佛经。他铸大钟的时候就要求把这些经文铸在上面,为了给他自己呕心沥血抄写的这些经文,寻找一个永恒的载体。大钟只要不坏,就能够流传百世。这是专家们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是,永乐大帝为了教化民众。为了让全国老百姓都信佛,都心生善念,都心怀慈悲。

第四个观点是,永乐大帝通过铸钟来宣扬迁都北京的正确。因为本来建都在南京(金陵),永乐大帝要迁都,实际上有很多人反对。永乐帝通过敲钟来宣扬迁都的正确,以及来歌颂迁都这一伟大的壮举。

第五个观点认为明成祖因在篡夺皇位(胜者王侯败者寇,后来就不提篡夺)过程中,死了很多人,过于残暴。说永乐大帝到晚年后悔了,他要通过铸钟达到忏悔的目的。

悬挂永乐大钟的钟楼

永乐大钟

前三条我觉得不能算错,或者说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仅凭这三条是不足以把铸钟列入三大工程的。专家们说的第四条、第五条,我觉得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永乐大帝要通过铸钟来宣扬迁都北京的正确、歌颂迁都这一壮举,那应该在钟上铸出相关的文字,铸出迁都的理由、壮举,但却只字未提,而只铸了佛经。所以不能说铸钟是为了宣扬迁都北京的正确,显然铸钟和迁都是无关的。

第五条说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杀了人,后悔了,我觉得这也不合情理。因为通过靖难之役,他才当了皇上。有当了皇上之后后悔的吗?应该说这是不可能的。没有靖难之役,就没有朱棣当皇帝。他对于要当皇帝的努力,就是通过靖难之役来实现的。实现了当皇帝,又后悔了、又不当了?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拆自己墙角吗?所以,我认为永乐大帝不可能单纯因为对于军事行动后悔来铸钟忏悔。我觉得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以上这五大理由,我认为不足以成为这三大工程的原因。我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

永乐年间——即 200多年明朝的初期,那会儿吴承恩编写的西游记还没问世。但是,西游记里的故事早有流传,只不过不完整。流传的西游记故事里说,由于魏徵给阴曹地府的崔判官写了信,崔判官改了生死簿上的数字,于是,李世民多活了至少10年。

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听到这些说法,就和自己联系了起来。朱棣和李世民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管是夺取皇位、成为一代明君、还是这一辈子打了很多仗、杀了很多人,这都是相似之处。到了晚年,皇上肯定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多当几年皇上。我估计朱棣就觉着他自己和李世民有很多处地方相像。

可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李世民身边有魏徵,能帮他延长寿命。可是自己身边没有能够和阴间说上话的人。那么,自己想多当几年皇上怎么办?怎么能够给自己延长寿命?他50多岁的时候,抄写佛经,我觉着这就是朱棣为了避免孤魂野鬼的骚扰,为自己延年益寿,才在百忙之中抄写了20多万字的佛经。

永乐大钟

实际上,朱棣身边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叫姚广孝。他也是一位佛教的大师,法号叫道衍和尚。朱棣和姚广孝的关系,非常像前面聊的元朝的忽必烈和刘秉忠的关系。刘秉忠实际上也是出家人。

姚广孝非常了不起,在朱棣当皇上的事上功不可没。铸钟就是姚广孝出的主意,通过敲钟来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所以永乐大钟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铸满了经文。现在藏传佛教在很多寺院有转经筒,转经筒里不是空的,里面是有经文的,外面刻着六字真经,里面都有经文。转一圈,就意味着把外面的六字真经和里面的经文念了一遍。而永乐大钟里里外外都是佛经,这个钟就是佛钟。佛钟每敲一下,就意味着把这些经文念了一遍。这是姚广孝给朱棣出的一个主意。

朱棣显然对姚广孝出的主意也是深信不疑。认为这是解决亡灵骚扰的一个最佳的手段。是能够延长自己寿命的一个办法,甚至恐怕是唯一的一个办法。我认为这是把铸钟列为三大工程的唯一或者说重要的理由。

钟声能传90里

根据记载,朱棣委派姚广孝作为铸钟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铸钟工程进展的也比较顺利。可是在1418年,在永乐大钟铸造的过程中,还没铸完,姚广孝死了,这是1418年的事。幸运的是虽然姚广孝去世了,永乐大钟在1420年——就是他去世之后两年,大功告成了。在大钟寺里悬挂的永乐大钟仍然是明朝铸造的,没有复制,也没有修补,非常完好。

永乐大钟的年款

我要分析的第二点:朱棣希望铸造一口什么样的钟?实际铸造成了什么样?第一、他肯定希望这口钟高大、漂亮,钟上要能够铸上他抄写的20多万字的经文。实际上从现在专家们仔细的观察测量,永乐大钟高6.75米,重约46.5吨,确实非常雄伟壮观。从体积上说,在青铜钟中它排全世界第三位。

钟很精美,内外都铸满了佛教经咒。字体是汉字楷书,字迹工整古朴,均匀的分布在钟体各处。里面、外面各种经文专家们都仔细看了、分析了,共有经文、咒语17种,共22.7万字。安排的非常匀称整齐。钟从头到尾,没有空白,佛经没有少一个字,也没有多一个字。在铸造之前,肯定经过了精心的运筹计算,才能达到这么完美。相传字是明初著名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可以称得上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作,这一点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朱棣还希望铸一口既结实又声音洪亮、好听、余音悠扬的钟。这是我分析的他的愿望。实际上从现在现代科学角度来讲,永乐大钟钟体的合金比例,对钟的质量是有影响的,而且对钟的声音、音质也是有影响的。通过对于青铜机械性能的曲线来分析,显示出当铜合金中硒的含量在15%到17%之间,铜合金的抗拉强度能够达到最高值。

这个比例使铜合金的密度有利于振动发声,能够使声学性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个比例是比较易于融化铸造。最好,铜合金里,硒的含量在16%左右,再加上少量的铅,铜钟就更结实耐用,声音也是最洪亮的。从理论上说,这是铜合金做钟的最佳比例。

作为现代的专家,为了真正弄清楚永乐大钟,就在永乐大钟最上端和最下部、不显眼的地方,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允许,就取下来了一些钟上的铜末来分析化验。结果得出结论:永乐大钟铜合金,各种金属含量比例,铜的含量80.54%,硒的含量16.41%,铅的含量1.12%,锌的含量0.22%。同时在永乐大钟里面还分析测算出,大约有0.03%的金和0.04%的银。永乐大钟各种金属的含量,按现代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虽然现代科学角度,没有说加黄金和白银对钟有什么大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说,加了几十斤的黄金、白银,使这大钟价值更高,而且也更漂亮、更不容易生锈了。

敲击永乐大钟所发出来的声音,经中科院声学所有关专家的测量,钟声中一些重要的分音是相当准确的,与标准音高相符合的。频率相近的分音产生的拍频声是钟声的一个重要特点,永乐大钟产生的拍频声效果是最好的。这也是永乐大钟声音洪亮、悦耳的一个原因。此外,根据测量,永乐大钟敲响产生的声音,如果在安静的情况下,最远可以传播45公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敲一声钟,90里以外地方的人都能听到。敲完之后,余音能够长达两分钟以上,可以说是余音绕梁。铸完之后,永乐大帝再试敲试听的时候,是非常满意的,甚至可能超出了永乐大帝的预期。这也显示了我们国家远在600多年前,金属的冶炼、铸造技术是多么的高超和了不起。

那么,铸钟成功之后,永乐大帝把钟挂在了哪儿?为什么要挂在那里?咱们下期接着聊。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主讲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文字整理 : margaret

录音整理 : 马玉明

图 : 颐和吴老

编辑: 杨丽娟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