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平凡的世界》里的“外星人”有何寓意?路遥身上也有时代的影子

2019-12-06 01:10 北京晚报 TF010

路遥《平凡的世界》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解读、研究它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有个别细节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细细品读,会发现其中的奇特之处。比如,小说中出现过一段外星人的故事,当它被翻拍成电视剧后,也一度引起观众哗然。

作者:黄西蒙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6章中,孙少平因过度思念晓霞,竟然出现了幻觉:“他渐渐看清,橙光中有个像圆盘一样的物体,外表呈金属质灰色,周围有些舷窗,被一排固定不变的橙色光照亮;下端尚有三四个黄灯。圆盘直径有十米左右,上半部向上凸起,下半部则比较扁平。”

接下来,便是孙少平偶遇“外星人”的奇怪桥段,甚至还出现了“这个人突然开口说话了,而且是一口标准的北京普通话”这样的内容。孙少平与“外星人”的对话,也是在讨论什么地球文明、外星文明的事情,甚至路遥还借“外星人”之口这样说:“你可能不知道,美国一位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专家赖特·史德加博士,就写过一本《奇异的失踪》的书,收集了不少集体失踪事件,所牵涉的人数,由最少十二人到最多四千人……”

我查找了许多资料,始终没找到这位“赖特·史德加”是何许人也,即便考虑到翻译方法的变化因素,也找不到这个美国作家的任何信息。考虑到过去不少“外国××专家说××”都属于国人臆造的假材料,所谓的“研究”也属于伪科学,不排除路遥从某些杂志文章上看到了这个细节,然后便拿来使用的可能性。

到了这段情节最后,还是回到了思念晓霞的层面:“假如他真的经历了所谓的‘第三类接触’,那么他就又一次看见了晓霞,和她重逢了。这已使他感情上获得了很大的安慰。即便是个梦,也很好。能在梦中和亲爱的人相逢,也是幸运的;他早就盼望能做这样的梦。”

路遥为什么要在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里,加入这种脑洞大开的奇特情节?这就如同一个整天满嘴陕北话的农民,突然说出几句英语一样,让人摸不到头脑。以路遥对待写作的严肃与谨慎态度来说,如果他不认为这个情节是合理的,应该不会写进去。在此后的修订中,路遥也丝毫没有撤下它的意图,以至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拍摄者也只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段情节。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图景中去。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外星人恐怕并不只是茶余饭后猎奇的对象,而是象征着科学与现代化的某种特殊表达。改革开放初期,“科学的春天”在全国遍地开花,一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都能席卷大江南北,让无数知识分子喟然慨叹。与此同时,一些传播神秘的“未知科学”的读物,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飞碟探索》杂志。

很难想象,如今已经停刊的《飞碟探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享有盛名——这是一份存在于1981年至2018年间的“神秘科学”杂志,专注于各种未解之谜尤其是外星人的“研究”,对刺激读者想象力大有裨益,但也因部分内容缺乏实证而被人诟病为“伪科学”。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路遥读过这本杂志,但它引起的全民热议UFO、关心外星人故事的热潮,却通过大众传媒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刺激着读书人的脑洞。路遥能写出外星人的情节,可见他确实接触过相关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不少读书人眼中,“外星人=未来科学=发达文明=现代化=城市化”形成了一个想象的逻辑闭环,尤其是对当时视野不开阔、科学素养有限的农村作家而言,想象外星人就意味着对科学与现代化的追求。哪怕它是非常粗糙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但在当时近乎狂热的文化热潮中,它不会给人突兀之感。很多在今天看来经不起推敲的著作、学说,在当时都一度甚嚣尘上,尤其是那些宏大的概念与理论,格外容易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求。

对一个长期被文化压抑的群体来说,严重的知识饥渴症,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体现。人们太渴望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来弥补失去的岁月。因此,很多似乎可以囊括一切的概念,可以助人指点江山的思想,都成为当时的“文化快餐”。比如一度大名鼎鼎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成为知识界热衷翻译、评论的对象,翻看当时的期刊,甚至有文学评论家拿这些理论套用在小说解读上。尽管这类理论有不少都是西方学术界“玩剩下的”,根本不是什么前沿思想,但还是被国人囫囵吞枣般地吞下。

这种炽烈的状态维持了整整十年,到了路遥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知识界对未知科学与宏大理论的狂热状态达到了巅峰,尽管他当时身处陕西一隅,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通过报纸、杂志、广播,路遥对遥远的未知世界充满了兴趣,如同高加林、孙少平他们渴望走出农村一样。但未知的世界也充满着神秘感,路遥只能通过想象“科学”与“未来”,来完成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

如果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看,在信息匮乏的年代,这种认知难免是局限的,是不准确的,但当路遥下意识地将这种理念融入《平凡的世界》中时,就会出现“想象外星人”的奇特情节。实际上,这反映出当时的读书人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征候,折射的是一个特殊时段的文化图景的真实状况。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调查 两国之间读书习惯有何差异?

陕西人艺话剧《平凡的世界》北京首演 感受西北厚重的文化

佟丽娅获金鹰奖仙气十足 希望“像润叶一样去爱”

清华校长送新生《平凡的世界》:邱勇有深意

《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的出版路

友人:平凡的路遥如何写出《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构建情感共同体 专家:一部有道德有温度的力作

并不荡气回肠却有味道 人生过程不在长短精彩瞬间胜过漫长平庸

《平凡的世界》收官秀莲结局生变 少平遇ET是尊重原著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触动北漂两代人 情节成真实人生经历(图)

李志武孜孜不倦画当代名著 路遥对画稿很满意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