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在首都粮食博物馆,学习识别新陈大米方法

2019-11-22 02:30 北京晚报 TF010

有句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自古以来,吃饭都是大事情,有粮才能过上好日子。上个月,首都粮食博物馆揭牌亮相,馆内陈列的500余件老物件、400余幅老照片,讲述着粮食与咱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故事。

首都粮食博物馆位于南二环边的大磨坊文创园内,地处永定门城楼西南角,紧邻南中轴路。来到粮食博物馆,如同进入一条历史长廊,市民不仅可以全方位了解粮食的起源,还能看到扇车、石磨、踏碓等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甚至还能“徜徉”在北京的小巷,感受老北京粮店、酒馆的场景——

博物馆内,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和恒”金字招牌熠熠生辉,粮店内栩栩如生的掌柜塑像立在柜台后,面前悬挂着一杆秤,身后货架上摆满了米和面,过去人们买粮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大和恒创建于1915年,早期的粮店店面不大,屋里摆放紧凑,柜台宽大,可供顾客站立的地方不多。

在北京的胡同里,散布着许多酒馆,和顺居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小店通常门脸不大,屋内最多放两三张桌子和几条板凳,顾客多为“三教九流”、“小力笨儿”、“念央儿”的、“甩咧子”的下层百姓,他们在这儿“说塔又说山,说完北海说西单”,“莫谈国事”的背后充满了市井文化气息。现如今,小酒馆虽然已经消失,却留下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以往,北京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运河漕运。可以说,运河漕运见证了中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调”的历史,在古代有“漕运兴,国运兴”之说。博物馆内一处数米长的微缩景观,再现昔日大运河畔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的开漕节盛况,现场繁忙的景象,让人们能感受到北京独特厚重的运河文化。

博物馆内还以“走马灯”投影的形式讲述了京西稻的故事:公元1692年,康熙南巡带回的稻种在玉泉山试种,拉开京西稻种植的序幕。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130多年的经营,完成了京西稻从引入、培育到种植的全过程,并赋予了其独特的皇家文化特征。京西稻因其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米粥颜色青绿、香气独特的优秀品质,在康熙年间,已成为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并在雍正、乾隆时期不断被扩大种植。2009年,京西稻被列入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京西稻已成为海淀区域内种植水稻品种的统称,成为地域农业品牌。

在博物馆内还能了解到识别新、陈大米的方法。其一是看:新粳米色泽呈透明玉色状,未熟粒米可见青色;新米胚芽部的颜色呈乳白色或淡黄色,陈米则颜色较深或呈咖啡色。其二是闻——新米有股浓浓的清香味,陈谷新轧的米少清香味,而存放一年以上的陈米,只有米糠味,没有清香味。其三则是品——新米含水量较高,口感较松,齿间留香;陈米则含水量较低,口感较硬。

 

地点:南二环边的大磨坊文创园内 凭身份证可免费参观 地铁14号线永定门外站A口出来步行五六分钟

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1:00、13:30-16:30 周六日闭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于建 文并摄

分享到

首都粮食博物馆亮相,北京南中轴新添“打卡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