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90后眼中的“90后”夏湘平先生:年岁已高却不允许自己懈怠

2019-11-17 15:57 北京晚报 TF011

做报纸副刊的缘故,几年来我接触到了不少文化老人。时日一长,我发现他们就像厚重的大书,值得慢慢品读,因而我十分珍惜每次晤谈、小聚,哪怕是在某些场合短暂碰面的机会。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步入耄耋之年、鲐背之年,甚至期颐之年的文化老人,是我们回望过去的镜子,更是我们高山仰止的楷模,在他们身上,流露着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得益于学养、阅历的长久积淀与修炼,能使后来人走好脚下路、少走些弯路。

夏湘平先生近照

书法家夏湘平先生就是我接触过的文化老人中的一位。11月7日,夏老成了名副其实的“90后”,“老先生本是九零后,新世纪再玩一百年”——夏老的儿子夏勇为父亲撰写了一幅贺寿联,这不仅是一份真挚而美好的生日祝福,更是儿子心中父亲形象的生动写照。始终葆有内心的简单和纯粹,用乐观与豁达面对岁月的波澜,夏老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洒脱。心境开通的同时是笔底的释然,不再囿于书体的局限,笔墨由心而发;与其说是书法,不如说是“书己”。

孙过庭的《书谱》中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通会”二字,延展出一条漫长的时间轴线,将生命与书法进行了一番重叠。学习书法是一生的事,待真正领悟、掌握之时,书法便通达、成熟——如此才可称之为“老”;书“老”之时,人也就老了。换句话说,在个体生命尚未圆满之际,书法是不可能抵达圆满的。所以,“书法”归根结底是在“书己”,“法无定法”的背后是个体相迥异的生命历程。如此再看夏老的书法,就能品出更多字外的味道,那味道关乎人生、关乎这个人。

尤其是当我看到夏老这些年来写的那一首首他自称为“打油诗”、“顺口溜”的文字时,这种感觉更深了一层:“京华七月故人来,久阔重逢喜满怀。数盏微醺勾旧梦,如烟往事逐潮来”,“窗外北风呼啸,房中微弱油灯。唔妈娭毑缝补,伴我伏案描红”,“既已有米,相期以茶。风和日丽,福寿无涯”,“书艺实难优,废纸三千白了头,欲罢不能休”……亲友、故乡、旧事,在依稀回忆中娓娓道来,一些云淡风轻,又藏着那么点执着与倔强,还伴着温热的儒雅。“写字做人,做人写字”,说很容易做起来委实难,但我觉得夏老一直是把这两者置于同一个层面来看的。

记得第一次采访夏老的时候,临近结束,夏老从纸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一边看一边说:“稍等啊,我看看还有没有没说到的。”可见夏老在采访前是做过一番精心准备的——纸上用红笔、黑笔、铅笔三种笔写了一些在采访时需要着重强调的要点,其中的不少词被框了起来,有的地方还做了反复的修改与调整。而最近,夏老在准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时,更是一连写了三张丈二匹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方才从中挑出自己满意的一幅,如此严谨的创作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年岁大了,完全可以允许自己稍加懈怠,但夏老没有;这是一个人一以贯之的习惯,其实也是一个人面对自我的选择。

我一直在想,经历了时光跌宕、世事沉浮,对夏老而言,跨越一个又一个十年,他会有怎样的变化?

或许夏老对时间的感知已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敏锐,毕竟生活总在重复固定的日程,十分规律,难得有大起大落;或许夏老对时间的感知又极其深切,往昔记忆不断涌来,有太多东西值得细细书写、好好琢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条以十年为基准的刻度,一直标注在他心中,虽无形,却有声。

迈过九十岁的门槛,夏老照例写下一首《九十抒怀》:“人云七十古来稀,耄耋如今不算奇。简静安详心境好,老当益壮越期颐。”可见夏老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这个在一些文化老人眼中不像90后的90后,也要深深祝愿夏老这位不像“90后”的“90后”,能够健康、快乐、幸福地“越期颐”。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夏湘平书法展近日亮相北京:用我手写我心 以书法呈“诗”情

夏湘平书法作品在军博展出 创“夏隶”体自成一派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