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记忆 文化之根

2019-10-25 08:43 北京晚报 TF003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发现了一些奇异的刻划符号。这一年也成为改写中国历史的一年——它们正是深埋在地下3000多年,商代人决定生死凶吉的“甲骨”,上面奇异的刻划符号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作者 曾子芊


甲骨文 新华社发(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前赴后继的研究学者

120年前,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着从中药铺买回来的“龙骨”反复揣摩,觉得这些奇异的刻划符号和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不过,即使王懿荣是古文字专家,对这些符号,他也只能认出寥寥几个。

王懿荣决定对甲骨文展开深入的研究,于是,他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甲骨,“一个字一两银子”。为了搜求散在民间的甲骨,王懿荣几乎散尽了俸禄,有时候手头紧张,甚至还要把妻子的嫁妆拿去典卖。从发现甲骨文到1900年王懿荣去世,期间不过一年多。一年多的时间内,王懿荣就收购了带字甲骨1500片,为后人打开了一扇探索甲骨文的大门,但因此散尽家财的他也曾写诗自嘲说:“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

王懿荣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古物收藏家纷纷出手藏品。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1903年,曾著有小说《老残游记》的刘鹗将珍藏的甲骨1058片选拓成书,编为《铁云藏龟》6册,这是世界上关于甲骨文的第一本专著。

在书中,刘鹗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乃商代遗物。刘鹗还在《铁云藏龟》的自序中记述了王懿荣发现甲骨和收藏甲骨的过程,并试释了50多个甲骨文,后证明正确无误的有35个。

《铁云藏龟》出版后,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甲骨文之风”,其中有一位名为孙诒让的学者对《铁云藏龟》爱不释手,开始着手考释其中的甲骨文,1904年完成了5万字的《契文举例》,这份手稿到了1916年才被王国维得到,次年由罗振玉出资将其出版。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甲骨学史第一部发凡起例、考释甲骨文的开创性著作,辨认出了一大批基本的常用字和部分难字,为后人释读甲骨刻辞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不过,当时的甲骨文研究仍面临着一个问题:尽管收藏家的手里已经有了很多甲骨,由于古董商们的隐瞒,甲骨的出土地依然成谜。1907年开始收藏甲骨的甲骨文专家罗振玉经过亲自访求,最终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出土地的确定,进一步促进了1928年以后殷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不但基本搞清楚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而且发现了很多重要遗址和遗物,对殷墟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甲骨学论文、著作不断涌现。

■重现殷商文明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及,上古时期,中国曾存在一个叫作“殷”的王朝。但在100多年前,尽管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深信不疑,却没有一位外国学者愿意承认商朝的存在,更不用说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的出现和出土地的确认,将中国公元前七八世纪的历史变得清晰明朗、有据可考。

古文字证明了殷商的存在,也为后人了解商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天我们研究甲骨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它来研究商朝的农业、交通、建筑、医学、艺术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说。鲜活的甲骨文,记录着那个时代动人的故事。

比如说,甲骨文中的“协”字,即代表许多人在一块土地上同时劳动,商朝为提高粮食产量,田官大量增派奴隶从事耕作,意为“协田”。甲骨文中有“受黍年”“受稻年”的记载,即在干旱的年份种植耐旱的黍,在雨水充足的年份种植耐涝的稻。这说明商人已发现了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耐旱抗涝能力。粮食多了,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商人开始用黍酿酒,饮酒之风愈盛,酿酒品种之多和产量之高前所未有。甲骨文中的“牧”字,像一手执鞭驱赶牛羊放牧之形,这是商代人饲养牛、羊等牲畜的证据之一。

在已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约有1500个字已为学术界识读,另外大约有500个字已有学者做过考释,不过识读结果尚未取得共识。甲骨文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近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常设展览“甲骨文记忆”经改陈后已重新开馆,新增了“文字之旅”板块,以汉字文化为主题,从结绳记事开始,展示了蔚为大观的汉字文化。

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出土甲骨7000余片

几个甲骨文单字

■研究甲骨的外国面孔

来到中国学习甲骨文的Ben

在国内学者致力搜集、研究殷墟甲骨的同时,其他国家的有关人士也进行过同样的工作。最早搜集殷墟甲骨的外国人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青州传教士库寿龄。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也以十分执着的精神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在甲骨的著录、辨伪、缀合、断代等方面成绩斐然。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外国人对甲骨的研究客观上导致了民族文化珍品外流,但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甲骨文字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如今,在大学校园内,偶尔也可见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学习古文字专业的外国留学生。

几日前,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见到了Ben Giaimo。1988年出生的Ben来自美国,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目前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哲学的博士学位。大学期间的一次来华交流让Ben接触到了甲骨文,第一次见到甲骨文,Ben就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它大部分是象形的文字,所以即使我是外国人,我也能认识出一些。”

在来中国之前,Ben在美国学的是广告设计,但这次交流令他完全迷上了这种古老的东方汉字,“汉字看起来很难,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故事,它们是3000多年前存在的事物,是活生生的文物啊。虽然许多汉字我们今天也在使用,但是如果随便问个问题:这个字为什么它要这么写?也许不少人也回答不上来。我想探究的就是这个‘为什么’。”

老师们对Ben的指导很耐心,经常私下辅导他。Ben拿出他上课时使用的教材《古文字学纲要》给我看,只见里面每一页他都密密麻麻地做了笔记、注释。如果针对某个甲骨文字向他提出问题,Ben立刻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好一会儿,拆解构造、追溯源流、阐释意义,令我这个中国人感到十分惭愧。不过Ben也很谦虚:“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见解,甲骨文还有一大半都没有破译成功。这就像古人难以理解今人的生活一样,古人的生活也有很多参不透的地方,这种盲区放在文字里,确实很难译出来。”

既然这件事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学?Ben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我能看到它繁茂的枝叶,但我对这棵大树的‘根本’更好奇,这个根就是文字,是甲骨文。我可以通过它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

代表了中华文化之根的古文字,蕴藏了无数民族文化的密码。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多见——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代表着古代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如今,仅有甲骨文一脉相承,传承不辍。上承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我们须在今天重拾古老的记忆,继承和弘扬文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迎接明日新的辉煌。

(原标题:甲骨记忆 文化之根)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背诗是童年噩梦?《大唐长安城》用趣味解锁古代文化知识

你不知道的“甲骨文”知识,这六个人不得不提

完全读不懂,顿觉自己是“文盲”,国博喊您来“识字”!

如何“读”出甲骨文?各家有绝招

王襄、王懿荣发现了龙骨的秘密 这4位学者推进了“甲骨学”研究

甲骨文的真伪曾存质疑,章太炎坚持是伪造,他“一锤定音”证明了

甲骨学从质疑到显学 郭沫若怎样步入甲骨殿堂?

国博展出约100件甲骨,窥探商代人为何“一言不合”就占卜

国家博物馆百片甲骨“证古泽今”,40余件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发布

甲骨文中国裁员赔偿N+6,有人觉得太值了,老员工却说出问题

《甲骨文学校》:让孩子穿越回历史现场 和古人同吃同玩同冒险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