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到异邦深处去旅行,刘子超探寻古寺、走入部落,写出了怎样的书?

2019-09-27 01:35 北京晚报 TF011

刘子超是作家,也是旅行者,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刘子超的新作《沿着季风的方向》时,笔者总能闻到东南亚海风咸湿的气息,周身被潮乎乎的燥热和热带植物的特有香气笼罩。刘子超搭乘火车走遍印度南北;追随毛姆的足迹进入山地部落;坐上游轮航向蒲甘;穿过整个爪哇,抵达雨林深处的遗迹和火山;探寻泰柬边境上被地雷包围的古寺;在海岛之国邂逅成群的鲸鲨;在白色大象的故乡,寻访流亡苗人;乘着古老的运米船,由曼谷向大城缓慢行进……

在菲律宾洛博克河谷深处划艇 刘子超 摄

作者:陈梦溪


书中许多篇中,故事的展开离不开当地向导,他们既是带领作者迅速融入当地环境的引路人,同时也成为被观察、被采访的对象,他们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在景栋的私人向导赛齐带领下,作者去了爱尼人仍保留刀耕火种生活方式、相信万物有灵、且无人识字的原始部落。相信出发前作者仔细阅读了大作家毛姆写此地的作品,甚至可能就是被此作品吸引而来。族长“耳垂上有铜钱大小的耳洞”,但穿着美国基金会捐赠的“杰克·琼斯牌T恤”,作者忽然捕捉到了一束闪思:“全球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社会和山地部落联系在一起”。而年轻的赛齐的愿望不过是,用做向导赚的钱娶媳妇成家,好的话,或许可以开家属于自己的旅行社。

如何从历史中寻找现实景象的线索,在漫长的时间轴上可以看到古今的重叠。东南亚不同国家如今仍留有殖民的痕迹,甚至经济、文化和国民心态都微妙地被这种历史遗留所支配,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残存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难以分辨。这种复杂而暧昧的国民心态,让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心态都显得有些微妙。

在《边境风云》中,作者来到了柬泰边境的柏威夏寺,前往这座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山顶寺庙只有花两个小时沿着被清除了地雷的山间小路攀上去,或者直接坐摩托车沿着45度角的陡峭斜坡冲上去,作者选择了后者。“我紧紧地抓住后座支架,任由荒野之风扑打面颊。一种熟悉的听天由命感又回来了——每次在东南亚旅行,这种感觉都会在某一时刻倏忽而至,从不失约。”作者这样写道,因为这些时刻我们面对的是自己毫无经验的“奇特”世界,所谓常识不再管用,只能把事情的走向交给老天爷。这种宿命感往往在身处异境时特别明显,这或许也是旅行带给写作者的特殊礼物。

可能因多年记者的经历,作者行文更注重史实与事实的客观阐述,怀揣冷眼旁观的疏离,能够常从眼前的景象抽离开来,下笔克制内敛,没有过多的感情流露,仿佛多么令人震撼的场景,也不过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然而《死在爪哇也不错》一篇中,在写到伊真火山硫黄挑矿工人时,作者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波动。作者观察了工人们的工作状态:硫黄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毒气四散的火山口采挖硫黄,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手拣肩挑,把80到100公斤的硫黄用扁担挑到山下,把矿石卖给山下的制糖厂。他们凌晨两点起床,赶在毒气肆虐的正午之前完成工作——其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挑一趟来回需要三四个小时,每人每天最多挑两趟,总共挣五美元。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收入。

作者跟随这些工人一道走向了火山口,却不巧赶上了火山湖喷出巨大的硫黄烟雾,幸亏一个硫黄工人将被惊呆的作者迅速拉到一片背风岩石后面,才躲过一劫。作者感慨:“我站在这场景中,久久不能开口。即便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时,依然感到语言的无力。我深知任何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背后,都是无法想象的艰苦现实。”

《沿着季风的方向》 刘子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或许还在于能多深刻地进入当地生活。在《跳岛记》中,作者在菲律宾薄荷岛的热带雨林中生活了两周。笔者几乎可以想象他拎着硕大的行李箱与烂泥路搏斗,在没有指示牌、也找不到人问路的河谷深处找到小旅馆前台时的心情。住在洛博克河谷深处的木屋中,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甚至没有手机信号的椰林中生活,作者每天沿着河划皮划艇,一路遇到当地的孩子们,大雨降临时只能在屋中看书,暴雨吹落椰子,滚到他脚下,便水到渠成地享用了椰子大餐。

第一章《穿越北印度的火车之旅》与最后一章《抵挡印度洋的堤坝》从一北一南两次深入印度,两次印度之旅不但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作者的心境也变化很大,从观察开始,以思考结束,途中历经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和泰国,起于印度,回到印度,许多疑问已经有了解答。

旅行文学其实并不是一种严格的、约定俗成的文学类型,却总受到文豪们的青睐。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都写过旅行文学,尤其是那些有过记者经历或喜爱周游列国探险的作家,如海明威、毛姆和马克·吐温。虽然目前国内专门从事旅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开始尝试旅行文学。从旅行中汲取营养、增加阅历,似乎是源源不断保持创作力的一种新方式,也是寻找自我意义,探索自我在世界中定位的途径。旅行的意义,用书中的一句话说便是:“为了深深铭记——在这样的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地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为学生改作文要把评判变成交流!怀着善意去发掘,总能发现闪光点

海明威为何“写作单脚站 修改坐沙发”?与孟子“四字箴言”不谋而合

写作是要有生活经历的,但如今风行的写作方式却成了“闭门造车”?

国内“悬疑小说第一人”蔡骏创作20年,《镇墓兽》第五部即将出版

几十年前,看马识途用电脑写作,就像顽童在摆弄喜欢的大玩具

这位读书人谈阅读感悟 在《且读且思》中分享种种“奇遇”

巴金最崇敬托尔斯泰,用“拣来的武器”战斗,翻译事业贯穿其一生

四十位知名作家加入“十月文学高校计划” 走进高校为大学生授课

孩子一篇“跑题作文”却受到母亲夸奖 自此定下写小说的目标

《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三原则让孩子学到先生的真正风采

《极速写作》:写作马拉松活动创始人剑飞讲述怎样一天写10万字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