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毛主席不断向人群挥手致意,刘喜华能感觉到泪水滑落,也顾不上擦

2019-09-23 14:46 北京日报 TF003

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参加国庆活动,第一次见到毛主席……1961年,有刘喜华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那一年,刘喜华作为解放军军乐团的一员,国庆当天,在天安门广场为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演奏乐曲,自此开始了连续10年的国庆演奏。

刘喜华的父亲爱好音乐,竹笛、秦琴、京剧,样样在行,哥哥是音乐老师。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刘喜华就掌握了不少民族乐器。上中学时,他参加合唱、组织节目,是学校的文艺骨干。

1960年,刘喜华初中毕业,经过层层选拔,入伍参军,成为军乐演奏员,进入军乐学校学习管乐。仅仅一年多,勤学苦练的刘喜华就被选中参加1961年首都国庆群众游行乐曲演奏。

军乐团驻地在天坛公园,训练既有常规的队列训练,又有高标准的业务训练。从8月开始,刘喜华和战友们每天早起,戴着军帽、扎着腰带、穿着白衬衣和黑皮鞋,在坛道上开始队列训练,练军姿、练步伐。早饭后,进行个人技术练习、集体站立演奏、分声部练习、行进演奏……训练从早到晚,每天只有午休能放松一下。

大太阳下,汗水浸透衬衫,皮鞋很快掉了底儿……“确实很辛苦,但作为军乐团成员,完成任务是天职。”刘喜华说,训练时,不少外国游客驻足观看、拍照,中国军人的演奏常常博得阵阵喝彩。

训练不仅量大,而且要求严格。“持乐器,高低、距离一致,上乐器、下乐器动作,整齐划一,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上千次。”刘喜华说,军乐演奏不能看谱,背曲子也是挑战。“每年,演奏曲目都在更新,新曲子不好记,就只能多花时间背。”白天训练,边练边背,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还在背,哪里不熟背哪里,日复一日。

10月1日清晨6点,刘喜华和战友们从驻地出发,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集结。军乐团演奏时,全天不能喝水,避免上厕所影响演出。“大家每人带两个苹果,演出前匆匆吃完,算是备好一天的水分。”刘喜华说。

不到8点,军乐团入场,在天安门前站立休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各支队伍陆续就位。刘喜华的眼前,是一片鲜花和气球的海洋——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广场上,到处是欢乐的人们,孩子们手抱和平鸽,等待放飞。

9点左右,庆典开始。国歌、《歌唱祖国》、《东方红》等乐曲先后奏响,毛主席不断向人群挥手致意,人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此时,刘喜华和战友们也激动不已,但他们压抑着情绪,认真吹奏着每一个音符,“我能感觉到泪水滑落,也顾不上擦。”刘喜华说。

军乐团有1000人,分成四个大队,当仪仗队、部队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四个大队同时演奏;群众游行时,四个大队交替演奏。全程军姿站立,至少演奏三十首乐曲,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军乐团最后一排全是预备队员,前面有人坚持不住了,马上就顶上去。”刘喜华说。

下午2点左右,游行结束。军乐团边演奏边走向天安门,拿着鲜花的人们跟在后面,走上金水桥,欢呼雀跃,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意……

军乐团生涯20多年,刘喜华不仅参与了多次国庆庆典,还见证了祖国外交的节节胜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刘喜华和战友们参与迎接,“大冬天非常冷,因为两国没有建交,除了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外,剩下的全是记者,场面看似简单,实则很庄重。”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法国记者布鲁诺拍摄的组照中,有一张以刘喜华为人物拍摄的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特写。照片中,刘喜华身着绿军装,红领章、红帽徽,正在吹奏次中音号,“法国是欧洲的重要国家,咱们高规格接待,加强了两国关系,也对西方其他国家发展与中国关系起到积极影响。”刘喜华记得,当时欢迎队伍排满了机场,人群在两边夹道欢迎,气氛非常热烈。

1982年,刘喜华退役,但他与国庆庆典的缘分并没有结束。转业到公交系统后,刘喜华组建了一支公交乐团,参加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庆联欢活动,以及在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国庆游园活动。1984年国庆,擅长编曲的刘喜华为海政文工团舞蹈《运粮路上》作曲,在当晚国庆联欢会上演出。

2003年退休后,刘喜华又活跃在大羊坊社区的舞台上,担任社区老年合唱队的指挥,“党和国家、人民培养了我,现在还能发挥余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是我最高兴的事。”

(原标题:军乐雄壮)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王谌 记者 武亦彬摄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主题表演档案入藏北京市档案馆,留存视频素材96TB

齐俊杰以观礼嘉宾身份走上观礼台: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最大的肯定

志愿者何花和爷爷一起天安门观礼:帮人帮己的感觉太好了

一次受阅,终生荣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市表彰大会举行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离不开志愿者们 听听他们的心声

志愿者回忆国庆联欢活动:全场齐唱《歌唱祖国》,高呼“祖国万岁”

他们为鸽子车施划点位,却在国庆庆典前离开天安门广场

她是天安门城楼红墙下的志愿者 背向长街却也“幸福得晕眩”

揭秘国庆阅兵时,北工大三千余名师生如何炼成“建国伟业”方阵

一个半小时内给7万个气球充气,这群人“魔鬼训练”4个多月

四层人塔七米多高,塔尖少年为扎稳马步,茶杯之上练出扎实基本功

彩车司机“藏”在看不见的岗位上 透过蜂窝煤般的小孔“盲开”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