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她参加了1959年国庆阅兵,在家教育孙辈任何时候都要艰苦朴素

2019-09-23 14:00 北京日报 TF003

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迎风招展的国旗、中国制造的坦克大炮,还有歼击机发出的轰鸣声,广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将腰杆儿挺得笔直。

首都民兵师方阵中,人大附中学生杨静松了松衬衫领子,不时深呼吸,仿佛空气都是香甜的……

“大约从暑假就开始练习走队列了,这么多人要动作一致,迈步声音都要像一个人,不能拖泥带水。”坐在客厅中的杨静已是满头白发,柔和的光洒在身上,仿佛给回忆镀上了一层光晕。“我参加过好几次国庆阅兵活动,1959年这次最令我难忘。”

60年前的暑假,训练场上,到处是青春的味道。“我们一共5个班,除了个别身体不太好的同学,大家基本都参与了,积极性很高。”杨静说,训练先以连为单位分散练,之后再合到一起练。

训练时,杨静和同学们还看到了不少大英雄。“有些战斗英雄叫得上名字,有些我也不认识。但能远远地看上他们一眼,就会觉得特高兴。更何况,我们训练时在同一个操场,我们就站在英雄们的旁边。”杨静说,“当年,我们的教官就是一位战斗英雄,他姓杨。”

国庆节当天,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天安门广场扩建一新。北面是庄严的天安门,东西两边分别是宏伟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和人民大会堂,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正南。杨静和同学一早从学校出发,在广场东侧待命。 “因为我们是中学生,所以排在了队列靠前的位置,后面跟着的是人民大学的大学生们。”杨静说。

阅兵开始,杨静的心也越跳越快,她知道,庄严的时刻渐渐近了。

“往前走了!往前走了!”有同学低声传递着信息。

杨静挺起胸膛,高昂着头,握着枪杆的手总是出汗。和训练时不同,她腰上别了子弹袋,鼓鼓囊囊,里面塞着匀溜个儿的白面馒头。“这是我们吃早饭的时候想到的,子弹袋空瘪着不好看,同学们就把馒头塞进去。”杨静笑着说,“不知道后边大学生们装没装,反正我们觉得自己挺机智的。”

杨静穿着双皮鞋,这是她第一次穿皮鞋。“我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从念初中起我就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交学费。夏天穿的是5分钱一双的草鞋,脏了就用水冲,穿烂了才不得不买一双新的。”杨静说,“阅兵时穿的皮鞋是同学借我的,训练时候舍不得穿,阅兵这天才穿上。”

天安门前,保卫祖国万里疆域的解放军战士走过,有装备精良的步兵,有击沉、击伤敌舰船的东海舰队水兵,炮兵勇士驱车牵引着144门各种口径的远射程大炮缓缓经过,轰炸机和歼击机呼啸而过。观礼的人们爆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和掌声。

杨静和同学们当年并不清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阅兵队伍最庞大的一次。他们也不了解,自己手握的、眼睛看到的武器装备,大多已经实现了中国制造。新中国成立10年了,中国国防工业由仿制进入了自行设计制造的崭新阶段, 工农业、运输业、商业领域稳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虽不丰富,但精神世界充满力量。”杨静的声音里透着自豪。

走过天安门时,杨静努力地走好每一步,“就觉得我和祖国站在一起了,特别自豪,特别兴奋,感觉做一个中国人,真骄傲!”

走过西华表的位置,脚指头的疼痛感,将杨静逐渐拉回现实中,“第一次穿皮鞋,心里美,脚可一点儿都不美,真疼啊!”杨静笑着回忆。

后来,杨静打着赤脚,拎着皮鞋,从天安门走回人大附中。一路上,同学们聊着,笑着,手舞足蹈,偶尔掏出子弹袋里塞着的白馒头啃两口,甜蜜的滋味在嘴里久久不散。

杨静身后的卧室门敞开着,床单铺得整整齐齐。床单下面,铺了一条打满补丁的褥子。这是1959年那场阅兵的“同龄人”。“当时学生哪儿有相机啊,连鞋都是借的,但是这条褥子是我上学时候就开始用的,一直没舍得扔。在家教育孙辈,无论任何时候都要艰苦朴素。”杨静说,“这里有我的家国情怀,我希望孩子们能懂。”

(原标题:借来的皮鞋)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刘冕 记者 邓伟摄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主题表演档案入藏北京市档案馆,留存视频素材96TB

齐俊杰以观礼嘉宾身份走上观礼台: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最大的肯定

志愿者何花和爷爷一起天安门观礼:帮人帮己的感觉太好了

一次受阅,终生荣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市表彰大会举行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离不开志愿者们 听听他们的心声

志愿者回忆国庆联欢活动:全场齐唱《歌唱祖国》,高呼“祖国万岁”

他们为鸽子车施划点位,却在国庆庆典前离开天安门广场

她是天安门城楼红墙下的志愿者 背向长街却也“幸福得晕眩”

揭秘国庆阅兵时,北工大三千余名师生如何炼成“建国伟业”方阵

一个半小时内给7万个气球充气,这群人“魔鬼训练”4个多月

四层人塔七米多高,塔尖少年为扎稳马步,茶杯之上练出扎实基本功

彩车司机“藏”在看不见的岗位上 透过蜂窝煤般的小孔“盲开”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