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塞林格之子谈父亲:他所有的一切都在作品里 只是人们不相信

2019-04-12 09:15 北京晚报 TF011

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给美国作家J.D.塞林格带来了巨大的声名,也带来了同样巨大的困扰。与流连文坛的大多数作家不同,他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闭门谢客的生活方式:彻底远离他出生长大的城市纽约,搬进新罕布什尔州的一处乡间小屋,筑起篱笆,拒绝一切采访,也拒绝再发表任何新的作品,如此生活几十年,直到2010年以91岁高龄在这里去世。其间无数媒体和好奇者曾试图探头探脑,打听这位著名作家在做什么,但大都是无一所获。然而这些持续数年的捕风捉影,有意无意间将塞林格渐渐塑造为一位以隐居获得更大声名的性格孤僻的神秘主义者,甚至构衍出一系列无法辨别真假的离奇传言。

作者:张玉瑶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著

今年初,这位人生经历堪称传奇的作家迎来了百年诞辰,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全集——其实并不全,只是他曾经公开结集出版过的作品,包括一部长篇《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部短篇集《九故事》,两部中篇集《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及《弗兰妮与祖伊》——并在最近邀请到他的儿子马特·塞林格来到中国,在数个城市开展一系列活动。令人有些意外也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他揭秘了多少父亲未知的晚年生活,而是他语句间始终萦绕着的那种真诚的对父亲的爱——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言中的父亲塞林格。

“外部的媒体、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他,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这样的文字充满不真实的东西,充满谎言……我真的了解他,我知道他的心胸多么宽广。他是一个非常棒的父亲,超级有趣的人,很幽默,思想又很深邃。”人高马大的马特眼里写着诚恳与真挚,让你不会觉得他是在为父亲讳言或美言什么,而是,塞林格便是那样一个人,只是我们都不了解他罢了。想来塞林格本人并不会太在意这一点。

属于全世界的“麦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负盛名的作品,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7000万册。一夜之间,几乎全世界的青少年都从那个穿风衣、戴红色猎鹿帽、在纽约街头无所事事游荡的16岁少年霍尔顿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叛逆、躁动不安、讨厌虚伪、愤世嫉俗,伴随着骚动的荷尔蒙。

还有一些更加极端的例子,为其增添了些许传奇色彩。比如刺杀约翰·列侬的马克·查普曼和刺杀里根的约翰·辛克利都是这本书的忠实书迷,被捕后放话,要说的都在这部小说里。小说还夹杂大量粗口,自出版后一直处于巨大的争议之中,一度还被一些学校列为禁书。

马特·塞林格读这本书时是12岁,这也是他第一次读父亲的作品。书中霍尔顿被皮条客介绍妓女的段落让他一度非常紧张,因为英语课上即将要学这部作品,他怕老师会专门讲到,“会有一些尴尬”。但幸运的是,年年都要讲这本书的老师在他这一年跳过了这部作品,马特说,“我刚开始以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但十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害怕我指出他们分析的不对”。

12岁的马特对《麦田》的第一感受是“超级好笑”也“超级感人”,“很少有哪本书,能同时做到好笑和感人这两点”。他看到的最常见的评论都认为霍尔顿是一个“叛逆青年”,但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被感动到的他眼中,霍尔顿其实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心中充满爱也充满困惑,而这种困惑,来自于他发现周围的人不像他那样善良和充满爱,因而将这一切隐藏在愤怒之下,但这种愤怒来源于理想主义——“我马上就发现了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如何评价霍尔顿这个角色,以及《麦田》这本小说,很大程度上或许依赖于阅读者的年龄以及他所身处的时代与环境。这次中国之行中,很多位中国作家都在与马特的交流中提到,他们曾在几十年前的青少年时期读过这部作品(虽然是当时未经授权的盗版),那时会直觉地将霍尔顿视作一个自我放逐的偶像。时隔多年后再去读,依然会热泪盈眶,但却看到了更多深邃的东西,从这方面说,也是小说生命力所在。譬如格非,会重新发现霍尔顿就是“非常普通的人”,和每个正在长大的人一样,一方面试图保存自我的纯真,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与外部那个不喜欢的社会周旋,这构成了他和世界的紧张关系,亦是每个人所面对的困境。

在愤世嫉俗的表象之下,霍尔顿有他想守护的东西,那一片不含杂质、未被污染、不容亵渎的纯真,保存在弟弟艾里的棒球手套上,在妹妹菲比的旋转木马上。正如他告诉菲比的,他的人生理想是在悬崖边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常会倾注感情去刻画这样一些早慧的孩子,和世俗的成年世界形成匪夷所思的对立与观照,这构成了他作品中某种永恒普泛的东西。

哪怕是处于地球另一面的年轻人,对半个多世纪前出版于美国的《麦田》的理解,也似乎从未受到语言和时间的阻隔。马特是第一次来中国,他好几次提及之前在苏州中学交流时,从孩子们智慧、敏锐的阅读分享中所感受到的那一种惊异和感动。“其实我第一次来中国并不知道应该期待些什么,但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些中学生对我父亲的作品有那样深广的理解……那个时候我在想,我真的是完全身处地球的另一面,在我父亲生长、写作和他所写故事发生的地方的另一端,但这些孩子,他们内心能感受到霍尔顿所经历的情感,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他是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父亲

马特·塞林格出生于1960年,和塞林格“格拉斯家族”系列小说中的老六祖伊一样,本职工作是位演员,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曾出演过第一代美国队长,后来也从事制片工作。

人们最熟悉的塞林格轶事之一,是他最讨厌电影,讨厌好莱坞,还让这一意见公开从霍尔顿口中说出。其原因据说和个人感情生活有关:塞林格年轻时爱上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约定终身,不想他入伍一年后,18岁的乌娜便嫁给了54岁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流言不辨虚实,但确凿的是,《九故事》中的一篇《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曾被改编为电影,令塞林格极为不满意,自此拒绝一切影视改编。

这样一个塞林格的儿子却当了演员,出演好莱坞电影,是令很多人好奇的“悖论”。马特笑着澄清说,父亲拒绝自己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是出于另外的原因,但他其实对演艺事业绝无偏见。事实上,父母上学时都是学校里的演员,热爱表演。“他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他也知道演艺这条路可能会很辛苦,但我一旦决定走这条路,他不仅很支持,还给了一些我认为是最棒的建议。”在马特的描述中,塞林格对于儿子的事业是一个充满善意的评论家,看过儿子的每一部作品,甚至“某些很糟糕的作品”,都能给出建议,找到一些闪光点。

关于塞林格本人,有过几部纪录片或传记电影,如2013年的《塞林格》和2017年的《麦田里的反叛者》。近些年随着塞林格去世,亦有更多的传记图书问世。导演或作者们努力通过他们所能撬开的塞林格隐秘生活的缝隙,呈现或者说拼凑出这位作家的人生图景与思想轨迹。对于这些影片和传记,马特纷纷表示了失望,如同父亲当年对改编电影的失望。“我相信他们其中有一部分真心想呈现一个公正的塞林格,但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如果做这些书和电影的人能真诚地向公众承认说,这只是他们所接触到的那部分塞林格,倒是可以接受,但他们却说成了解整个的塞林格,呈现出来的是非常不真实不完整甚至引人误解的一些内容。”

那么真实的塞林格究竟是什么样的?马特没有试图去在短暂的场合中全面廓清,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似乎能有所窥见。马特是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的孩子,在他6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但这并不妨碍父亲给予的爱。“他每周接我放学两次,我每周在他家度过两个晚上,周末也会度过一天。”在马特记忆中,父亲和他很少谈论写作,更多时候是像普通父子那样谈论球赛和周末计划。此外也时常会有比较严肃的对话,譬如塞林格会在带儿子看滑雪比赛时随口提起印度教、二元论、禅宗的思想,还会很认真地和儿子探讨,他的老师们是“真的有智慧还是仅仅有知识”。

谈到作为父亲的塞林格,马特显然有些激动:“做塞林格的儿子对我来说是一份荣幸,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名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敏感、有趣、关心别人、充满冒险精神的学者。我的成长是与这样的人一起的,真是很幸运。他就是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父亲的样子。”

在马特记忆中,父亲也并不像传言中所说的那样,性格孤僻古怪、拒人千里。他记得,父亲会经常请年轻人来家里做客,也时常会在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我自己的朋友也会到我家来玩,这些朋友还会带自己的父母来”。然而总的来说,真正了解父亲的人只有两三个,而这两三个,是永远不会和媒体曝光他的私生活的。“父亲说过,他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作品里,只是人们不相信他。”

晚年遗稿有望问世

塞林格晚年有整整54年没有发表过作品,但所有人都怀疑他保存了大量未面世的手稿。马特证实了这一点:父亲一直在写,每天都在写。

四部作品超级畅销,让塞林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成了明星作家。但马特觉得,父亲对于成名这件事,可能“只享受了24小时”。“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外界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成了一种不是很喜欢的打扰,以及深深的不安。”在影片《麦田里的反叛者》中,这一点表现为大量戴着红帽子的年轻人来敲塞林格的人,表白自己就是霍尔顿。与作品发表、众星拱月比起来,塞林格更享受的似乎是写作本身。

人们常常好奇的问题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作家,是否还能拥有写作看起来所必需的丰富现实经验。但所谓“现实经验”,如马特所言,当时和父亲一起在《纽约客》上发表作品的作家们,多不过是住在郊区大房子中,打扑克,开鸡尾酒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我父亲却一点儿也不希望过这样的生活。”

“父亲也不相信所谓的什么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他因此踏上了一条非常精神性的旅途,觉得生活在安静的环境里更有利于他做这样的探索。”塞林格对包括禅宗和道家思想在内的东方哲学有很深的研究,他曾告诉儿子说,虽不能像中国古人那样能看着竹子生长,但是他也喜欢能看到松树生长的地方,看到下雪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追求真正关心的东西。的确,虽然塞林格一直在写城市中的故事,但他后来的作品渐渐蒙上了更多宗教哲学的精神色彩,如《弗兰妮和祖伊》。马特透露说,塞林格晚期未发表的作品主题也依然与此有关,关于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战”爆发后,塞林格一度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很多人倾向于从战争创伤的角度去分析其作品,尤其是《九故事》。但马特认为,这些解读过于夸张了战争本身对他的影响,而父亲自己的真实看法是,战争给一个人留下来最深的痕迹,是使他更确信他在战争之前就相信的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想法。见过残酷后的塞林格,终其一生应对世界的态度,却是不断寻找美,寻找真诚,寻找爱。

对于塞林格留下的大量遗稿,马特计划将其整理出版。事实上,他已经为此花费了十年,因其数量巨大又未经打磨,尚留在粗犷原始的状态。把这项工作交给儿子,倒是塞林格自己的遗愿。他生前不愿意让发表这件事成为写作的干扰,但之所以愿意死后出版,是因为“他真的很爱他的读者”。当然,那些令人们好奇了半个多世纪的晚期作品何时才能问世,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但对于全世界的塞林格粉丝们,能够有期待,便是足够甜蜜的消息。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分享到

全球首发!让更多人看到塞林格,其4部作品推出简体中文电子版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九故事》塞林格影响的人不止村上春树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