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市级“非遗”北京鬃人技艺世代传,收藏上千件工艺品

2019-02-08 12:29 北京晚报 TF010

我对胡同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民间手工艺一旦脱离了周围的环境,就少了点生命力。

这个春节,白大成和儿子白霖都格外忙碌。作为市级“非遗”北京鬃人的传承人,父子俩不光要把这项独门技艺发扬光大,还以不同方式参与着西城区城楼灯光秀、公园灯会和中国园林博物馆春节活动的筹备,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年夜饭忆起苦日子 带着孙子故地重游

除夕夜,白大成特意在同和居订了年夜饭,家里老老少少12口人欢聚一堂。今年对白大成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自己将迎来八十大寿,孙子白岳鹏也将度过第一个本命年。“要了八个凉菜,十四个热菜,这在我小时候连想都不敢想,那会儿过年能有饺子就不错了。”

新中国成立那年,白大成刚好十岁,住在前门附近的胡同里。“我们家没有祖产,只能在大杂院租房,按老北京说法叫‘串房檐儿’。”前些天,白大成带着孙子故地重游,两个人还一起在都一处吃了顿烧麦。“我就跟孙子念叨,过去别看我就住这旁边,也没舍得去吃过,那时候温饱都成问题,我跟我爷爷顶多吃贴饼子,要是能吃碗炸酱面,就觉得特奢侈。”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大成的父亲没有固定工作,只能自己想办法做点小买卖。“在前门边儿上卖过炸丸子,也卖过果子干儿,靠这些养活一大家子。”

尽管日子过得艰苦,但白大成没少接触老北京玩意儿。“前门、天桥附近有很多手艺人,我捎带着对宣南文化也有所了解,再加上父亲攒洋画,经常跟我讲上面的戏出儿和历史故事,无形中也有影响。”

六十年前拜师学艺 改革开放再迎生机

1959年,白大成经介绍认识了鬃人爱好者李老先生。从小喜欢京剧和绘画的他,很快掌握了鬃人制作的要领。经过当时在中国美术馆负责整理民间工艺的李寸松的引荐,白大成又找到了“鬃人王”的传人王汉卿。“当时,老先生已经改行做了无线电修理,手艺濒临失传。听说我想学,老先生很高兴,把鬃人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他申请到了营业执照,在王府井的工美大楼开设了柜台,专门销售鬃人。

不过,白大成刚刚起步的事业,在“文革”时期又遇波折,直到改革开放才再次迎来生机。“那时候陆续有外国人来旅游,我就带着一批之前做的鬃人到十三陵试着卖,没想到刚摆出来就被抢空了,一天卖了几十块钱,比一个月工资还多。”

1980年,白大成偶然从《北京晚报》上得知东城区成立了燕京书画社,顿时欣喜异常。“这是北京第一家为解决待业青年而成立的开展旅游活动的团体。我赶忙过去问,对方听说我会做鬃人,就让我做一些拿过去,很快就卖完了。”

潜心钻研制作技艺 收藏上千件工艺品

凭着这门手艺,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了“万元户”,并在新街口北大街买下了一个小院儿。

没了后顾之忧,白大成总算可以潜心钻研技艺,不断对鬃人制作流程加以改良。“鬃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能动,关键就在于底下的鬃毛。鬃毛的排列很有讲究,角度大了小了都不行。转起来要想不倒,还要掌握好平衡。”白大成介绍,鬃人看似个头不大,但其实相当复杂,做下来需要四十多道工序。在传统鬃人的基础上,白大成又用棉絮填充,让人物更加饱满,并用鲜亮的丝绸替代以往的彩纸,还在绸布后面裱上宣纸,给每个人物画上独有的表情和脸谱,就连身后的靠旗和头上的翎子,都严格遵循京剧行头的样式。

白大成始终坚信,鬃人制作绝不仅仅靠手上功夫,还离不开对戏曲知识和古典文学的了解。“这些都是素材和灵感的来源,做之前必须对有关情节烂熟于心,知道人物扮相如何。”在白大成的家里,收藏着上千件戏曲专题的民间手工艺品,从瓷器到年画,足足十余个门类。

热衷于帮助手艺人

子孙接班代代传承

制作鬃人之余,白大成也一直热衷于帮助身边更多的手艺人。1985年,他参与筹备了第一届地坛庙会,组织举办民间手工艺品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又为王府井“老北京一条街”的建设出谋划策,邀请老艺人们现场展示技艺。

考虑到自己年事渐高,白大成近年来退居幕后,儿子白霖则走上前台。“恰好政府对非遗越来越重视,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传统文化。”

今年春节,白霖像往年一样,早早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备非遗展示互动活动。“孙子个儿也不矮了,能帮着搭把手。”在白大成的带动下,白岳鹏从小就对传统文化耳熟能详。“我经常带着他听戏,还有一些美术展、文物展,也都带他看,让他尽量有全方位的了解。”

这么多年来,白大成辗转多处,却从未离开过胡同。2002年,白大成在新街口的小院儿赶上拆迁,拿到赔偿款后,他很快又在东官房胡同买下小院儿。“我对胡同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民间手工艺一旦脱离了周围的环境,就少了点生命力。”

回想起与鬃人结缘的六十年,白大成感慨良多。“这些年不仅见证了传统手工艺的兴衰起伏,经历了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也见证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上个月的北京两会上,白霖将鬃人带到了代表委员身边,也亲历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出台。对于未来,父子俩满怀期待:“相信传统文化可以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人们的生活品质也能不断提升。”

非遗立法推动

传统文化保护

2006年5月20日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

2008年6月7日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2011年5月23日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

2011年2月25日 通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11日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1月2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2019年1月20日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首次规定了团体也能作为传承人。

 

 

来源:北京晚报 宗媛媛

编辑:tf10

分享到

极具老北京味道的小店迎合现代人审美,让杨梅竹斜街重焕生机

如何培养真正的非遗传承人?不能只靠体验,还需成体系课程

北京门头沟推出三条非遗旅游路线,涵盖这些地方!

“非遗影像公开课”、“非遗音乐留声机”等非遗文化玩出新花样

传承人集体上线,普通人隔屏跟学 非遗公开课让神秘技艺走进生活

300场活动为群众送“文化年货”,将以不同形式展现“年味”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非遗”进校园得有章法

钟连盛代表:故宫文创那么火景泰蓝也能行,发展夜经济请带上非遗老字号

北京市政协委员程凯:希望更多的人接触非遗

93号院博物馆迎新庙会看非遗,体验老北京过年民俗,还能学知识

雪后的故宫颐和园刷屏,离不开这些古建“美妆师”

“通州三宝”之一,舌尖上的非遗!花甲老人坚守300年金字招牌

北京全市普降中雨,晚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