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服务行业

技术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数字时代,重新点燃传统诗歌的文化魅力

2019-01-14 13:20 网络 文文

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快节奏成为生活的主题词,连阅读也开始变得快餐化。节奏缓慢的诗歌渐行渐远,以致于它仿佛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快节奏的互联网和慢节奏的诗歌,难道真的只能永远彼此对抗,无法和谐共处融入现代美好生活?

腾云文化论坛做了一次实验,尝试在数字时代唤醒生命诗意。1月13日下午,主题为“生命的向度:中国人的诗性与诗趣”的腾云文化论坛第二期在北京MEE PARK举行,6位对诗歌颇有研究的顶级专家或诗坛高手到场,就如何“唤醒数字时代的生命诗意”进行了充满趣味和哲理的讨论。

作为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加文化公司,腾讯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以技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腾云文化论坛是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致力于探讨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激发青年文化创造力的高端人文论坛。每期选择一个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传统主题,邀请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创作者进行主题分享与对话,连接传统,对话当下,滋养社会。

  董梅、薛天纬、谢思炜:探寻诗歌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诗歌是我们祖先的生活与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从诗经、唐诗到新诗运动,诗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通过诗歌,我们能够窥见先民的生活,能够了解时代的沉浮,更能够管中窥豹,探究理想与人性。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中,诗歌能够帮助现代人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让精神有一个栖息之地。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老师以郑风为例,带观众进行了对诗经中《风》的一次“考察”。在《诗经》的有生时代,每到暮春,就有采诗官手秉木铎,下到乡野间收集民歌,被称为“采风”。而郑风正是采诗官在古代郑国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合集,是诗经十五国风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名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出自其中。

郑国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806至公元前375年,其领土从现在的陕西华县迁徙至了河南新郑,即到如今的双洎河之间。董梅老师从诗歌文本入手,对其中提到的节日和植物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自己到当地的实际考察感受,带大家穿越数千年的岁月,领略了当时郑国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她指出,因为郑国是一个移民之国,没有过去的枷锁,畅快地表达着个人的情感,呈现出了真实的生命感与鲜活的魅力,所以直到千年之后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董老师认为,诗经是来自于土地和民间的,以行走作为补充阅读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明白文化的历史与来处,并重新发脚下这片土地的诗意。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

李白无疑是中国人心中诗歌的巅峰。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李白的心路历程与他的人生之梦,还把李白的心路与现代人对照,给予在场观众很大的启发。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他人对李白的评价,薛老师认为,李白展现出过对仕途的渴望,是有发展愿望的。他希望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抱负,又不愿意走科举这样常规的路径,而是希望一飞冲天。薛教授进一步指出,关于发展的问题,其实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万古难题。它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也是直到现代,我们都在讨论的基本人权。于此同时,能高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更为看重人性的另外一面——精神的自由,而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原本在李白的思想中,建功立业并不最终的人生目标。他希望在仕途上达到一定成就后,就功成身退。

薛老师认为,李白所面临的建功立业与精神自由之间的人性矛盾,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 但这两者在李白身上都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由于这种矛盾的无法调和,李白最终选择了极致的自由。李白与平常人人生的悲喜并无不同,但他追求的是一种极致,而非如普通人一样选择妥协与平凡。所以,虽然普通人无法成为李白,但是我们很容易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薛教授指出,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之后,李白的人生之梦才能实现。与李白相比,现代人是幸运的,因为社会进步的程度越高,人性就越能够得到实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思炜

诗圣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存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思炜,在现场为大家详细地分析了,杜甫何以成为“诗圣”。

谢老师认为,时代原因是不得不提的。唐代各种诗体趋于成熟,杜甫有历代诗人的成就作为基础。而他生活的时期又十分动荡,这样的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积淀和创作的题材。在唐代,诗歌是求取功名的途径、也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和当时政治和道德的要求。杜甫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是初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从很早开始,诗歌与他的生命就密不可分了。杜甫痴迷于诗歌艺术,诗歌是其陶冶灵性的手段和毕生的追求。他为了创作诗歌不断拓展视野,将个人的喜怒哀乐,扩展为全方位的社会观察和思考,“书一代之事”。 此外,他笔耕不缀,在其59年的生命中,诗歌创作持续了4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杜甫一生中辗转多地,每到一地都开拓出一个新的创作境界,留下数十首乃至一、二百首诗作。而在创作质量上,他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以个人的努力,加速了七律诗体的成熟,同时还尝试了多种变格。谢教授总结说,杜甫将生命托付给诗歌,才成就了其诗圣的地位。

  西川、周云鹏:以创作激活传统诗歌的魅力

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数字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人类移动的空间和思维的疆域,人们能够随时听到世界各地的音乐,看到全球的电影,足不出户地欣赏博物馆中珍贵的藏品,聆听文化艺术大师的分享。但与此同时,我们陷入了对信息的追逐,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被最大化利用,生活被切割成无数个瞬间。寻找诗与远方好像成为遥不可及的理想。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其实也能够借由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作家西川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作家西川,从当代写作的角度来为我们阅读诗歌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川老师认为,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其实看到当时的作品经过时间流转之后形成的,而且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并非它的原貌。

西川老师作为文学创作者,非常注意创作的背景。他希望将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下,来想象诗歌创作的状态。他认为,当代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会主要有哲学式和历史式两种思维方式。哲学式的思维方式注重补全概念,历史性的思维方式会更多地思考因果等多种逻辑,但持有两种思维方式的人常常无法相互理解。如果能结合这两种思维方式来理解古代文化,会得到较为全面的思考。最重要的是,作为古诗阅读者的现代人,需要时刻注意,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古人和我们思考的逻辑和生活情境相同。从当下出发,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就会发现前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麻烦、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今人在讨论当下问题时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著名民谣歌手、诗人、作家周云蓬

著名的民谣歌手、诗人、作家周云蓬也谈到了他对于古诗的看法。他认为,重要的是透过古诗的微言大义,寻出古诗的人间烟火气。他认为,可以通过将古诗词唱出来,让李白和杜甫等大家从教科书中走出来。如果诚实地以音乐的方式与古代诗人进行沟通,其实现代人可以平视那些光辉的诗句,收获“天涯若比邻”的感受。为了让观众们有更深刻的体会,他在现场弹唱了《鲁智深》。周云蓬老师认为,诗歌中是存在着音乐性的,只是需要被发掘。最后,他还弹唱了《杜甫三章》。在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音乐声中,他带领大家进入了杜甫的世界,体会到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喜乐悲欢。

  《国家宝藏》: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推向公众

2017年底,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横空出世,它让明星以守护者的身份进行演绎,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全国观众展现了9家顶级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节目主动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让一直高高在上的国宝走下神坛。与此同时,强大专家团队的护航让节目能够保证自己的专业性。在豆瓣上近7万人打出了9分的高分。

2018年底,《国家宝藏2》的第一期,李白存世的唯一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震撼登场。看到高科技呈现的3D真迹,观众仿佛能够通过他飘逸有力的笔迹,能够感受到他的潇洒与骄傲。而对《上阳台帖》创作背景故事的演绎,又让历史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能够更加理解李白的生平与思想。节目中《如果没有李白》的朗诵选段,赚尽了观众的眼泪。就算认为自己与诗歌没有关系的人,也会发现,如果没有李白和他的诗歌,传统文化的星空会有些暗淡,汉语会变得贫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感慨,都会不知道从何表达。《国家宝藏》通过这样生动的形式,唤醒了大家探索生活中诗意的热情。

《国家宝藏》节目中所尝试的多种表达形式,其实是一种翻译。让文物从高台中走下来,能够零门槛地让大家理解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能够思索,何为中国人,从而进一步思考“我们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此外,王者荣耀携手《国家宝藏》推出的李白新皮肤,也在游戏中受到热捧。由此可见,从懂得到喜爱,如果找到合适的方式,相信以诗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在现代生活中被传承与发扬。

分享到

建设智慧校园 助力教育信息化2.0 有道词典笔进入北京八一学校

疫考与国考之下公立医院能力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举行

中国教育向外走:巴川中学“全球教育联盟”的世界地图

“宝藏展团”藏不住啦!GAC“珠宝科教展团”精彩来袭

全省唯一!广药集团刺柠吉项目入选国扶办“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

五大院士点赞的中国原创:飞算全自动软件工程平台全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