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铁崖道人”杨维桢:少时终日斗鸡走狗,曾被父亲关进读书楼

2019-01-12 10:16 北京晚报 TF017

如果去绍兴游览名胜,一定不要忘记去铁崖山。在那里,你会与它曾经的主人相遇——独领文坛四十余年的元末大家,自号“铁崖道人”的杨维桢。

刘彦智


杨维桢石刻像

我对他有所了解,始于一篇文章,他闲居松江时曾在修筑园圃蓬台的门上贴有一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愚;饮酒不辍车,恕老狂。”有人将此“宣言”视作杨维桢是“神仙中人物”的一个重要证据。起初我不以为然,认为这只能说明他的狂傲、疏放,极富个性,与“神仙”二字并不搭界。但当我读了他的《铁笛道人传》,才相信以上结论之不谬。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座读书楼坐落在山顶上,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读书楼周围还有“萼绿梅花数百植”。据说此花纯绿,枝梗也青,是清高俊雅的象征;植根山顶、依傍藏书楼的萼绿梅花,一定是梅中仙品了!再联想文中“层楼出梅花,积书数万卷,此道人所居也”的佳句,就更加感叹这位道人是几世修来的洪福,竟与天下一流的梅花,一流的读书楼共处呢?

因杨维桢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便与妻遍游东南山水,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久久不归。我想,或许他在石湖附近的“九孔行春桥”边,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赏月;或许他来过淞江侧畔的甫里,到访过集陆龟蒙宅、墓、祠于一处的白莲寺,遥想甫里先生养的生机勃勃的绿头鸭;或许他在中秋之夜,与妻子一同数天上的星星,赏海岛冰轮;或许他爬上了太湖七十二峰的最高处,面对一湖春水,迎着来风,让头上的铁叶冠呜呜作响,让身上宽大的衣袖作舞飞扬…….

杨维桢手持一根铁笛,据说那也来自太湖。冶剑大师缑氏子曾得到一把莫邪古剑,将其镕为铁叶,卷凿成有九孔的一枝铁笛,送给了杨维桢。此笛吹之,“窍皆应律,奇声绝人世”,慕笛声而来者络绎不绝。他曾得意地对来人说:“天上诸神来做客时,我的铁笛能吹出《君山古弄》,可以让海水扬波万丈,让蛟龙凌波飞翔。”我想如果能有幸摸到它,哪怕只是见到它,说不定能沾足仙气,立刻“羽化而登仙”呢——

在自己营造的“仙境”里,时或聚拢文友几人,不仅让吟咏古人诗词曲赋的朗朗之声跃上苍穹,遏住白云;也让自制的新声不时飞出窗外,并于清流。时或于厅堂之上,招待知己几人,就着青韮白蘑、紫蟹黄虾,浅酌深聊,兴起处,“拍案”而起,携袋提篮,出门沽酒,颇有“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之势……

对杨维桢更加佩服,源于另一件事:元末,统治者为了拉拢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屡屡送来御酒。一次设宴答谢时,请杨维桢坐陪,他即席赋诗一首:“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何时开。”弄得东道主颇为尴尬,惭愧不已,赞叹道:“老先生真乃一位‘铁神仙’呀!”

铁崖山坐落在枫桥镇全堂村,因岩石峻立如铁得名。一马平川的村口,一座高十余丈的小山从天而降。四面峭壁如削,岩石赭黑如铁,山顶平缓而浑圆。更难得的是山旁有一泉塘,清澈见底,可照须发,愈发显示出这山的阳刚之气。这里就是杨维桢的少年读书处。据载,小时候的他终日斗鸡走狗,顽皮淘气。其父“欲挽颓势于倒悬”,便在山上建了一座读书楼,将他关在里面读书。一日三餐用辘轳传食,同时封住楼门,撤走楼梯,欲收“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效。谁知杨维桢进了读书楼后便痛下决心发奋用功,时常忘记吃饭。日子长了,父母承受不住,要把门拆开,他却死活不肯。这样,他苦读了五年,学业大进,贯通经史百家。

如此看来,即使做神仙,也得有文化底蕴,如此才可具备神仙的气质风度,才能有神仙的另类行为,才能富于正义感,才能安于而不满足于现状……铁崖山的突兀峥嵘,正勾勒了杨维桢当年的“仙踪”。

(原标题:杨维桢的“仙踪”)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