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司马迁曾记录了老子的子孙,但老子的“老子”为何没有记载?

2019-01-07 10:39 北京晚报 TF021

“老子”一词有两个读音。“子”读轻声时,最常见的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父亲,据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可见这样的称呼在民间由来已久;二是自称,比如唐代张说的《同刘给事城南宴集》中有这么几句:“老子叨专席,欢邀隔缙绅。此中情不浅,遥寄赏心人。”这里的“老子”是自称,并非充大辈儿。更有名的是苏东坡的《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轻吟至此,苏先生呼之欲出。

作者:李之柔


“子”读三声时,最常见也是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哲学家老子,二是指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现实中,一般问“是谁”,大都是指人,而且希望得到的答案不仅仅是姓名,至少还希望了解他大致的年龄、背景、经历,以及和自己有没有关系等。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做儿女的能不能说清楚自家老子(指父亲)的年龄、背景和经历?能不能说清楚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我(指自己)是谁?更何况本文准备说的是一位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古人,太遥远了吧?老子是谁?和我们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自家的老子,和我们有血缘的关系;古代的老子,和我们有文化基因的关系,对我们的影响会更深远,甚至还影响到著名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是不是觉得我的话“玄之又玄”?——嗯,这四个字也出自老子。

对老子生平正史的记录并不多,距老子生活年代最近、最具权威性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只是这里面与老子相关的部分,把小道消息也算上,不足五百字,说是列传,倒更像是个简历,比简历还“简”,还掺杂着“八卦”。司马迁在开篇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学界大多认为楚苦县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东,“周守藏室之史”属于管理藏书的公务员。介绍完姓名、籍贯、职业、职务,司马迁写了老子的社会交往,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这位“世家人物”(《史记》中有《孔子世家》)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而后三言两语,基本就算写完老子的一生了:“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看到周朝衰败,老子辞职不干了。出关时,被“粉丝”尹喜留下,催生出一部五千字的道德文章。五千字中不重复的字有八九百,重复的字有四千多,他居然还能分个上下篇——换作当下,估计评个学位、职称啥的,连字数上都不达标。

再接下来,司马迁记录了老子的子孙,强调老子有后,不过并没有写老子的“老子”是谁?也许在太史公眼里,人非犬马,不必攀附血统名贵;有趣的是,他还记录了当时的八卦说法:“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换成现在的话就是“有的人说……有的人说……”结果到了近现代,就真的有人说了:这个司马迁心里没谱,传记也不靠谱。我倒是以为,“有的人”可能忽视了《史记》写作中的文学技巧,一味脑洞大开,“或曰”“大胆质疑”,但在没有“小心求证”的情况下就下结论,未免有失严谨。

读过司马迁为老子写的传记,是否依然感觉“老子是谁”有些模糊?他都没说得特别清楚,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重要吗?无论是古代的老子,还是有血缘关系的老子,抑或把“老子”作自称理解,知道“我是谁”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自知者明”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老子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被《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典籍记载,被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西方哲学家推崇,不是因为他当过朝廷的公务员,不是因为有圣人给他点赞,也不是因为他有“粉丝”追捧……是因为他留下一篇五千字的千古经典,他的作品成就了他是谁。因此,要十分清楚地知道“老子是谁”,就要从他的作品里去找答案。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与时俱来的,这才是我们追问“老子是谁”的意义所在。

(原标题:“老子是谁”)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史学家张大可分享《资治通鉴》和《史记》两司马文史名著研究心得

叙诡笔记:庙鬼们的弄鬼

琴雨箫风斋“武侠小说书名谈趣(4)” 鸣镝一声千载闻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