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老北京的取暖纪事:当年冬天烧煤球儿,夜里要用湿煤封火

2019-01-06 10:27 北京晚报 TF021

生活有如芝麻开花,包括冬季取暖这事儿。从外地奉调回京转眼近40年了,冬季取暖琐事,历历在目。前十年住平房,先是在京郊爱人所在的农村小学,偏安于一间小屋,十平米住一家四口。本来搭木板接长的双人床,状如大通铺,加上一张两屉木桌,已然局促,再支个铁炉子,转身都难了。

作者:韩文林


摇煤球儿 何大齐 绘

取暖烧煤球儿,夜里要用湿煤封火。最担心的煤气中毒,入冬了,难再睡踏实觉。

之后,学校自建平房,一儿一女,我有幸分到两间三室,初步的改善令人欣喜。此时已改烧蜂窝煤,虽有定量,够烧够用矣。后来我低头琢磨,自制节煤炉,三通道,二次通风,火力大了,封住了,打开十分钟,火苗儿挺高,不耽误做饭。较之市售节煤炉,当属升级产品。可惜并无专利。其缺点是,只要封火,就得赶快钻被窝儿,更怕夜里西北风刮起,纸糊的顶棚上下忽扇,吱吱作响,像是随时要拍下来,屋里那点儿暖和气儿,都扇乎没了。

很快,学校自建家属楼,举家上楼了,欢天喜地,不料新的烦恼又来了:入冬暖气冰凉,得穿羽绒服戴毛线帽,方能安坐看电视,几经改管道,却收效甚微。

冬季取暖的烦恼,自2010年通州运河核心区拆迁改造一扫而光,家属楼正在核心区,首当其冲。 也许是冬天冻怕了,房子装修的当儿,我改装更换了暖气片,选传热最好的铜材,该四片的,装六片,有备无患。 供暖之初,全家经历不眠之夜:厚被换薄被,再换毛巾被,口干舌燥,不时饮水,体会到寒冬原来也可以过成这般滋味,虽汗流浃背,却心满意足。 经过调整阀门,宽敞的居室温暖适中,温暖的阳光下,宽敞的客厅里,鲜花盛开。

国家的发展,带给百姓福利不断,生活有如芝麻开花,冬季取暖,仅一例尔。

(原标题:取暖纪事)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告别“取暖靠抖”,部分南方城市也开始集中供暖!新建城区是重点

明清时北京“家里有矿”是常事,阜成门又为何有了“煤门”之名?

北京冬日取暖史:从“抹膛”炉子到暖气片再到地暖

千年煤城太原今冬告别散煤取暖 市民直呼“不呛人了省事儿了”

北京“清煤降氮”工程效果突出 700个村取暖不再用煤

宛平城今冬将告别燃煤取暖 全部使用清洁电采暖

1180座小锅炉年内清洁改造 将严格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电器一多就跳闸燃气管道还没影 燕郊“禁煤区”依旧烧煤取暖

北京居民用上光伏发电采暖设备 一冬下来花费5000元

朝阳海淀四环内今年基本无煤化 7.5万户家庭告别散煤

北京“最冷周”最低气温零下17℃ 空调取暖电网负荷持续攀升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