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高玉倩作为梅派弟子从不因出名而乱辈分,因《红灯记》而家喻户晓

2019-01-06 10:42 北京晚报 TF021

旧时梅门弟子亦多为徐门弟子。言慧珠曾称我曾祖父徐兰沅是“不登台的梅兰芳”,皆因我曾祖父是梅兰芳的琴师,二人合作长达28年之久,梅派唱腔多由怹设计创编。故而,梅先生的弟子多曾到过我家,向我曾祖父求教问艺。言慧珠、新艳秋、吴素秋、杜近芳、陆素娟、丁至云、高玉倩、李玉芙等梅派弟子常到我家,他们都得到过我曾祖父的传授指点。

作者:徐淳


2018岁末,京剧《红灯记》里的李奶奶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王金辉 制

2018岁末,京剧《红灯记》里的李奶奶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生活中的高奶奶走了,引发了我许多相关的回忆。我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高奶奶还去闹了洞房呢。

我见到高奶奶的时候,她到家里来不是学戏而是打牌。

爷爷去世后,奶奶常约几个牌友到家里打牌,高奶奶便是其中的常客。那时她早已离开舞台。

高奶奶和我奶奶同岁,可因为从梅先生那里论,她一直管我奶奶叫二婶。她绝不因自己是角儿,而乱了辈分。

戏班里讲究辈分。高奶奶对我奶奶一口一个二婶地叫,从不含糊,而且透着那么一股亲劲儿。

我第一次见到高奶奶的情景,如在昨日。

那天中午我恰巧去奶奶家吃饭,牌友们已如约而至。我一进门,奶奶指着一个高个子花白头发的奶奶说:“这位叫李奶奶。”我赶紧礼貌地上前问好。奶奶又把我拉到高奶奶面前说:“这叫,呃……”奶奶似乎突然卡壳了,高奶奶赶忙笑着说:“这也叫李奶奶。”奶奶笑:“对对对,这也叫李奶奶。”在场的各位都笑了起来,只有我一头雾水,被他们笑懵了,赶忙上前叫了声李奶奶。高奶奶见我一脸认真,赶忙说:“咱们只管说笑,把孩子都给弄糊涂了。”奶奶向我解释道:“这是高玉倩高奶奶,你没看过《红灯记》啊?她就是李奶奶的扮演者啊!”我这才意识到高奶奶是在开玩笑。那时我正读中学。我对样板戏没什么了解,只觉得这个奶奶有点眼熟。好像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到过。我可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我赶忙又叫了一声高奶奶。高奶奶笑着说:“咱们这辈份都乱了,我得管你奶奶叫二婶,你却管我叫奶奶。”大家笑成一片,那笑声特别爽朗,犹如秋日的阳光。

今天回想起来,我觉得高奶奶真是智慧,她怕奶奶在辈分上为难,就借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化解尴尬——李奶奶没有辈,只是个角色。古稀老人反应之快,令我赞叹不已。

中国人讲究辈分,梨园行尤甚,可真正令人敬佩的不是你辈分高,而是你为人好。

高奶奶一句玩笑,笑谈中有耐人寻味之处。高奶奶的确就是“李奶奶”,因为她塑造的这个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早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高奶奶当然就是“李奶奶”!

高奶奶是梅兰芳的弟子,本来是唱青衣的,为何在《红灯记》中改唱老旦,且一唱成名,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很多人都忘记她最初是唱青衣的了呢?

是什么造就了高奶奶?

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得益于时代,也受限于时代。有人说高奶奶走运,幸运之神眷顾了她,一出戏改变了她的命运。可光靠运气就可以改变命运吗?

是什么造就了高奶奶?《红灯记》!有人说,她就是一出戏,一个角色。其实她演过很多角色,但她的“李奶奶”演得最成功。一个好剧本,一出好戏可以成就一个演员。这就是所谓的戏保人。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戏曲编剧,比如陆静岩、袁韵宜的《穆桂英挂帅》,翁偶虹的《锁麟囊》,范钧宏、吕瑞明的《杨门女将》,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这些戏都成就了一批好演员。当下戏曲界,比好演员更稀缺的是好编剧。

是什么造就了高奶奶?是艺多不压身的真本领。

高奶奶学过花旦、青衣,却从没学过老旦。没学过怎么能演好?她跟梅先生学的是什么?学的是“道”而非“技”。她学会了表演,学会了刻画人物。“学”的最高境界是从老师那里学会自学、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艺术是相通的,京剧的各个行当更是相通的。

高奶奶塑造的艺术形象魅力何在?不仅是嗓子好、扮相俊,更是演什么像什么,演出了人物的神韵。当年,毛主席看完《红灯记》流泪了,而且他老人家连看了两次。现在演员学东西太窄,多数人只学本行当,有的甚至只学本流派,这样的学习难成好角儿。梅兰芳学昆曲,学书画,学武术,昆曲、书画、武术对他的艺术都是无形的滋养。学习不可以太功利,正如陆游诗句所言——“功夫在诗外” 。

对于京剧,我奶奶是外行,也是内行。她本人不是演员,可她出身梨园世家。她的外祖父是富连成科班的班主叶春善,因此她懂戏,更懂得如何培养戏曲人才。奶奶在培养我妹妹徐滢时,就广聘名师,让她跨行当学。徐滢最初跟我姑姑徐佩玲学花旦,第一出戏是《刺蚌》;随后又学武生,在学武生的同时还跟奶奶的表弟叶蓬学老生;最后,才改为武旦。因此,她今天表演出众,皆得益于当初学得多。

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什么是角儿——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成角儿之所以不易,恰恰因其独特唯一。《红灯记》中李奶奶这一角色,有青年演员也在继承表演,但高玉倩高奶奶塑造的角色成为了唯一,无法复制。

高奶奶走后,我奶奶给她家打电话。她儿子说,我妈妈不想惊动大家伙,特别是老人儿,所以就不搞任何仪式了。

高奶奶的晚年生活平静和乐,这是她最大的幸福。在舞台上她耀眼夺目,在生活中她普普通通。我奶奶说:“我和玉倩认识70多年了,我跟你爷爷结婚那天她还去闹洞房了呢。我们俩最后一次见面是前年春节我去她家给她送饺子,那会儿她精神头挺好,我们俩聊得特开心。她爱吃咱家的饺子。”往事皆为陈迹,都留在了奶奶的回忆里。

我想起契诃夫的小说《我的生活》中的一句话:“我相信我们经历的一切都不会了无痕迹地消失。”高奶奶给我们留下了李奶奶。

(作者为梅兰芳琴师徐兰沅的曾外孙、北京市第五中学老师)

 

(原标题:高奶奶李奶奶)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