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何世光:走过他人生的三条路,就如同走过了一个时代

2018-12-21 10:15 北京晚报 TF017

写作和人们其他的活动一样,都根植在你对生活、人生和生命的追寻里。

“我们来到这世上的时候,并不清楚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情,并且后来也一直生活在这个久远的谜里。生命驱使着,乃至追逼着我们,在此后的日子里不断寻觅。这寻觅的道路,朝着生活的、人生的、生命的三条路径延伸,在寻觅之中,内心不断得到满足。”作家何士光如是说。

陈翔


生活 · 五光十色,匆匆忙忙

1964年夏天,从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何士光几经辗转,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贵阳,去往贵州北部的凤冈,准确地说,是凤冈县琊川公社琊川大队东风生产队。后来,他娶了生产队里的一个姑娘,住在岳母家里。白天他岳母和妻子到生产队做活,他则去乡村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放学后,一家人会去种自留地,日子就这样重复着、流逝着。在他住处对面的山上,长着许多梨树,每到春天,雪白的梨花便满了山坡。而琊川就这样成了何先生笔下的“梨花屯乡场”。

在凤冈,何先生一呆就是20年。白天教书、耕地,等到夜晚来临,暮霭残阳亦消落,一切的喧嚣匆忙都变成五光十色的荒凉和熙熙攘攘的索漠。每日的忙碌,让何士光感到“仿佛在行进,其实又一步也没有挪动,就像自己是假装在生活似的,内心深处仍是不安”。

于是,阅读和写作便是他挨过那一个个无助无眠的夜晚最常做的事情。何先生大量读书,“我把那些被没收的书藏了十个麻袋。”何士光回忆说,“‘除四旧’时,所有书都收到文化馆楼上,放在那里准备搞纸浆。因为我的二胡和手风琴拉得好,有一次思想宣传队拉我加入。宣传队就在文化馆,我就瞄准那些书去了,把它们偷偷运回琊川。”

不久,女儿出生了,何士光自然就有了更多的事情。高考恢复后,何先生继续留在琊川任教,要帮助妻子考大学。

人生 ·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也是在琊川的日子里,何老开始了写作。1973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梨花屯客店一夜》诞生在摇曳的煤油灯光下。1974年,他写完了中篇小说《草青青》,一年后,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某城纪事》。只是当时,写过的稿子只能自己藏起来,既不可能出版,也不足以为外人道;非但如此,一经察觉,还会罪在不赦,并且为智者所耻笑。但何老深知,很多事情,需要被记录。

于是,每天在学校上完六节课后,再回来种自留地,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在油灯下提笔写作,基本每天要写6小时。何老说:“那时写下了一些文字,说不上是文学创作,而是一些记录。这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原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也都有切实的依据。正因为他们都是真实的生活,我才敢于把他们写下来,以至于他们具有的文学含义我都来不及考虑。”

直到1977年,何老才开始在《贵州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叫《飞吧,兰雁》。当时,为了避开个人审查,那篇散文还是用妻子的名字署名的。之后,他开始井喷式地发表作品,几乎都是在《人民文学》等全国一流文学刊物上。

“何士光的小说是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录。他在对地方的历史,人性的书写,语言的运用,国际的视野,小说的布排上都是有贡献的。” 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先生这样评价何先生, “在中国这五六十年期间的小说作家里,何士光毫无疑问是最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真实而不粉饰,质朴中又带着时代的忧伤。正是因为对时代的忠实记录,对人性的如实还原,让我们在重新反思那段历史的时候,还能看到有一些真实的东西留下来。而真实的东西,往往最有冲击力,他的《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等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重大事件及世态人心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他的作品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也算是极为罕见的。

如何老所说,“一个人要是写下过一点什么,就是这个人的生命曾经有过的一点痕迹。”而经历了那些年来的人世沧桑之后,何老却感到生活变好了,心反而更迷惘了。生活对于何老来说已不再是惊诧和期待,写作这件事也开始缺少根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何老几乎不再写文学作品,他不愿再在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圈子里来回重复,而是想要寻找一些更本质的,关于生命的秘密。

生命 · 你若等待,奥义自来

他研究儒释道三家文化,最推崇道家,他自信地说:“关于生命,全世界没有人能搞清楚,只有中国人知道,而生命的奥义就在《道德经》之中。”他认为,“《道德经》该称得上是科学的著作,它讲天地是怎么产生的,生命是怎么回事。《道德经》不是主张,不是见解。因为凡是主张、见解都是可以随意选择的、不断更改的,甚至是口是心非的。只有这个是无可更改的、凡此不二的、知行合一的。”

何老举例说,我们的文化语言里,说“走的是道路,讲的是道理,担的是道义,修的是道行,连‘你晓得不晓得’都说你‘知道不知道’,‘道’贯穿我们的一切,只有懂得‘道’的含义,才算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对于生命的体悟,何老认为:求不得,只能等。人生便是各种机缘的总和,时候到了、因缘足了、因果成熟了,也就好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就会越过原来的樊篱,向前跨出去一步。他关于生命的思考,都记录在《今生》之中了。

生活、人生、生命,感世间、找自己、窥宇宙,在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贵州出版社将何老目前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体悟都收录在《何士光文集》(共七卷)当中,走过他人生的三条路,就如同走过了一个时代。

(原标题:何士光:走过人生三条路)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