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天山雪”一词出自何处 古代文人为何多称雪的故乡在天山?

2018-12-19 11:59 北京晚报 TF021

寒冬时节,总盼望着赶快下场大雪,欣赏雪中的北京美景。久盼而不来,便从古诗中寻找雪的踪迹。想起隋代诗人卢思道的“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和唐代诗人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顿觉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巍巍天山与生俱来就与雪关系密切,天山就是雪的故乡。

作者:赵柒斤


雪中天山

“天山”缘何作为冬“雪”源头和固定的意象进入文人墨客的语汇?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更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在我国新疆境内绵延约1760公里。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西山经》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因常年积雪,又称“白山”“雪山”“阴山”等,“雪”源头之说也许就源于此。而文学上的“天山雪”则更多地被赋予气节、忠诚和威武不屈的精神等,源于汉朝苏武的故事。《汉书·苏武传》有成语“卧雪吞毡”,描述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 年),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匈奴单于幽禁后誓死不降,时逢天降大雪,苏武以积雪与毡毛充饥,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异,就将他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荒无人烟之处牧羊,19年后始得全节归汉。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经班固《汉书》传扬,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雪”成就了苏武的民族气节。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成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来自中原的汉人,在天山南北展开了大规模的屯田运动。唐承汉制,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设置了六大都护府,数十万将士由此守卫边疆。“天山雪”和守边将士便成了触发文人墨客感悟兴会、驰骋意气的媒介,也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被誉为最佳咏雪金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出自于唐边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给世人描摹了一幅壮美的天山雪景图,一夜间裹挟着急骤的大雪,在天地间塑造出了千树万树琼枝瑶花的繁荣与壮丽。岑参接着又写了一篇七言古诗《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前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后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全诗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激情,纵情歌唱天山雪,为我们勾划出一幅极其奇伟壮丽、充满浪漫色彩的天山雪景,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边疆壮丽山河的深厚感情。

自古就有文人墨客咏诗赞美“天山雪”, 譬如晋代山水诗人谢朓的“飞雪天山来,飘聚绳棂外”,“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等,但在岑参之前,诗人们咏颂的“天山雪”总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感觉,是身临其境的军旅诗人岑参赋予了天山雪以生气和灵性,帮我们揭开了天山雪的神秘面纱。

其实,“白雪初下天山外”后,中国人便本着科学的态度,深入观察并研究“下雪”这一自然现象,并赋诗填词赞美雪。汉文帝时代的文学家韩婴《韩诗外传》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至于为什么“雪花六瓣”?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语类》给出解释:“雪花所以必出六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又,六者阴数,大阴元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后来,人们又赋予雪的新内涵——祥瑞,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谓:“雪,绥也。水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绥”是会意字,从系、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由此可见,“天山雪”还带给人们对祥和、平安等希冀。

(原标题:雪的故乡在天山)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