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陈河再写战争小说 纪念“抗美援越”为纯粹理想献身的中国青年

2018-12-07 09:52 北京晚报 TF017

近日,曾获郁达夫小说奖等文学大奖的旅加作家陈河新创作的小说《外苏河之战》出版,故事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北京的赵淮海到河内参加抗美援越战争,被分配到了中国秘密进入越南的高炮某部当战士。

陈梦溪


《外苏河之战》 陈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赵淮海借由诗歌抒发着对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在野战医院,他见到了少年时相遇过的女兵护士库小媛,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在库小媛的悉心护理下恢复了健康。这期间他和库小媛的情感越来越深,在一次集体看电影的时候他们私下约会,结果被监视者发现。轰隆不断的战火、无望的爱情,两位青年经受着残酷的考验。

“有一个得到共识的理论,认为一个作家的早期记忆是决定性的。的确,人在年纪增长之后,刚刚发生或者发生不久的事情容易忘记,而那些少年甚至童年时期的事情反而会越来月清楚。”陈河在《收获》发表的创作谈上说,1965年,他上小学一年级,在温州八字桥头上看到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大游行,记住了美国老总统约翰逊的名字。这些事一直在他心里,随着时间过去没有忘记,经常会浮上心来。

八年前,陈河看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中讲到当年到越南去参战的中国士兵牺牲后都埋葬在当地,亲属都不知道他们葬身何处,直到2010年之后才可以去扫墓。这个故事让他感动,他打算创作一部关于抗美援越的年轻人的小说。但因为搜集资料的艰难,这项写作计划一直被搁置。陈河发现,不仅国内资料稀少,越南的展览馆也在“去中国化”,他只好亲自到越南,走遍小说中所有场景的发生地,身临其境地考察,与当地人交谈,并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和纪录片。国内文学作品对陈河来说可参考的不多,反而是海明威的经典《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给他不少启发。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陈河想写这个故事的愿望开始强烈起来。“我当年的连队温州军分区榴炮营一连开始有了一个微信群,我和部队的战友有了联系。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时候,我正在连队里。记得那个晚上部队紧急集合,连长宣布了要抽调人员去前线的命令。后来连队还真的有十来个兵去了前线。”四十年过去,当年的班长和一些战友已经去世,“这些伤感的事提醒我应该为自己的军旅生涯为部队的战友写一部书。”

这不是陈河第一次写战争小说,此前的《沙捞越战事》讲述了二战时华裔战士进入东南亚丛林中抗日的故事,他的另一部非虚构作品《米罗山营地》写的是在马来亚丛林深处的米罗山,驻扎着一支由英国、中国及马来亚三方组建的秘密部队,对日本占领地区进行特工渗透和丛林游击战。战争本就不易写,当下的战争更难。陈河试图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从战争本身切入,让充满残酷感的战争变得有距离感,尽量避免过于惨烈的场面,不给读者造成过多刺激。同时,陈河也将一些现代意识带入到小说中,他看来,我们或许将战争的可能性夸大了。

这次的《外苏河之战》虽然年代、背景不同,但描写的都是虽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战争故事。虽然背景是战争,但本质都是年轻人的成长故事,陈河看来,当下“某些情怀消失了”,小说深刻展现了那些为纯粹理想而献身的一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作者经过参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当年参战老兵的回忆文章,用虚构的方式完成了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重要年代青年们的生命历程。

(原标题:陈河写“抗美援越”的年轻人)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