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科技

揭秘!看“金牌神吊手”如何帮北斗卫星准确“坐”进火箭

2018-11-19 07:11 北京晚报 TF015

今天凌晨2时7分,川西南大凉山的山谷里,一枚火箭拖着尾焰拔地而起,直刺苍穹。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被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在距离发射塔约3公里的撤离集结地,刘超和同事们全程目睹了火箭一飞冲天,高兴地鼓掌祝贺。作为西昌发测站的“金牌神吊手”,正是刘超操作设备,以厘米级的精度帮数吨重的北斗三号卫星准确“坐”进了火箭里,保障了发射成功。

刘超在演示操作行吊设备

行吊岗位,被誉为发射场的“前哨”。火箭来到发射场,需要吊运卸载;卫星发射前,需要先起吊安装到火箭上;火箭转移到发射区,也需要行吊到运输车辆上,重要性可想而知。2001年刘超来到西昌发测站工作,他主动请缨,来到行吊岗位。为了练就精准的行吊本领,他啃下了厚厚的技术资料,无数次在行吊机上苦练操作技术,手掌磨出了茧子,终于练就了 “一次入瓶”的独门绝活儿---操作距地面十几米高的吊钩,垂直将一支铅笔粗的钢签插入地面上的啤酒瓶口中。

在测试车间,记者就亲眼见证了刘超操作行吊机的本领。他沿着几乎垂直的铁架扶梯仅用时10多秒钟就爬上了约10米高的行吊机。随着轻微的“嗡”一声,行吊机启动,簸箕大小的吊钩缓缓向前移动,然后往地面下放。因为刚才的位移,吊钩出现了摇摆晃动,这时刘超手把控制杆,轻轻来回一点,大约只用了2秒钟,吊钩就神奇地静止了。

“把卫星吊装到火箭的对接支架上,吊钩必须纹丝不动,难度比现在演示的要求更高。”刘超对记者说,卫星安装到支架上,依靠一根导向杆建立吻合位置,这根导向杆仅圆珠笔粗细,一旦对歪,数吨重的卫星足以把导向杆顶歪,甚至折断,卫星就无法“坐”进火箭里,因此行吊卫星必须是厘米级的精确、再精确。“在行吊起始阶段,吊钩的下降速度是0.16米/秒,但到了最后几十厘米,我们必须得依靠苦练而出的点动本领,让卫星精确入位。”刘超说,工作十多年来,他和同事在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操作失误。刚刚完成的这次发射,一枚火箭里有两颗北斗三号卫星,行吊难度更大,他们也同样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今年7月,在全系统的岗位技能大比武上,刘超战胜了系统内各发测站的行吊高手,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金牌吊装手”。尽管老家在山东,但刘超已经把家安在了西昌,妻子和孩子都在西昌市区工作、生活。虽然发测站往返市区有班车,但近年来因为发射任务密集,刘超和家人也是聚少离多,没有双休日,只能在一个任务节点结束后回家一两天,之后立即返回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任务是我们牢记在心中的第一使命。”刘超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师晓印告诉记者,像刘超这样扎根一线的西昌航天人还有很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航、凌斯秦

编辑:TF015

分享到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收官,回顾传奇之路看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

北斗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六月发射

我国一箭双星发射两颗北斗卫星,在轨数量突破50颗

我国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更进一步

北斗三号卫星有望提前半年完成所有发射

一箭双星!两颗北斗卫星今晨成功发射

北斗系统明年将全面完成建设 目前在轨卫星已达39颗

北斗卫星的功能远不止导航:服务市民菜篮子 助力建设新机场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将于5月22日在顺义开幕,北斗产业有望落户顺义

第10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将发布全国首个区域北斗产业发展白皮书

北斗导航卫星:揭秘“十送北斗”金牌火箭 神吊手帮卫星精确入位

北斗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完成技术验证,确认各国意见后将向全球发布

“天问”“嫦娥”新帮手:我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正式启用

全国首批!延庆挂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戴口罩也能人脸识别、蓝牙解锁车门……进博会勾勒智慧生活新图景

“天问一号”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已在轨飞行98天

华为Mate40系列正式发布,亮出史上最强手机,对决新iPhon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