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3句话可区分孩子成长阶段 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评判与挑剔?

2018-11-17 10:00 北京晚报 TF017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评判父母?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挑剔父母? 孩子又从什么时候开始介意父母的表现?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开始评判父母的行为,挑剔父母的表现,并且会介意父母的言谈举止。这样的状态会在青春期达到高峰,然后又趋缓。

兰海


资料图 王金辉制图

“兰海,你知道吗?她从来不关心世界上的大事,她不阅读。”

“她应该是看报纸的吧,而且她和我们谈很多艺术方面的内容。”

“看报纸?我告诉你,报纸上她永远只看衣服如何搭配,猫猫、狗狗的事。说艺术?她给你们说毕加索、谈莫奈,其实,她只是会说, 她不懂欣赏,她只是假装知道。”

这是我和一个12 岁男孩的对话,而孩子口中的“她”,是他的母亲。

在与他相处的10 天中,他对自己母亲的评价一直是负面的,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他对母亲的爱,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青春期的孩子对社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表现出来是极其好面子,也会比以往更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而此时父母们的行为,则被孩子们界定为自己的附属表现,当父母的行为特征不符合孩子的判断标准时,他们会因为丢脸而迁怒于父母,发生争吵,然后是冷战,最后极大可能造成不良关系。

孩子们希望父母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希望他们举止得体,谈吐高雅; 希望他们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希望父母符合自己对优秀的人的判断。上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会介意母亲在公众场合大声嚷嚷,麻烦别人, 担心她会破坏规则。他希望母亲能阅读了解世界上的大事,能真正地理解艺术。实际上,孩子们更看重的是父母是否在积极地学习,想要积极地改变。

也就是说,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态度,然后才是进步。

这种感受实际上成年人也会有。

当孩子还小时,父母们会要求孩子不断地进步,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也会把孩子的行为看成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此时, 父母们最生气的是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我就这样了,我改不了。” 而现在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父母们说:“我们老了,已经成为习惯了,我们做不到。”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的是对方的一种态度。实则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种状态。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就能把学习作为家庭氛围中关键的成分,那么,孩子和我们难道还不能进步吗?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意识到孩子的到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是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因为他们,我们开始学习很多新东西,掌握很多新本领,那就让这样的学习持久一些。

在我们要求孩子好学之时,我们就应该同样为之。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学习也不会局限于学校。我们经常看见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动作很一致,神情很一致,就连性格品性都很相同时,我们通常会说: “这是遗传。”

确实,这是孩子从成年人那里沿袭来的,但绝非是生理上的遗传, 而是生活中相互的影响。因为“模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而父母则是他们第一个模仿对象。所以,我们的笑声、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被他们尽收眼里,逐一模仿。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有能力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环境,我们可以选择愤世嫉俗或者乐观积极,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6 岁之前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力主动构建自己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就是他的世界, 我们构建了他的世界。

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是我们选择的;他们睡在什么样的小床上, 和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是我们决定的;他们上什么样的亲子班,阅读什么样的书籍,是我们挑选的;每天他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也是被我们所影响的。

我们就是他们的世界,而他们的成长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可能抛开自己的需要去构建利于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吗?

意大利经典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生活在意大利的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5 岁的儿子饱受惊恐,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谎称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虽然孩子身处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的集中营,但是父亲的做法却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爱,让他在年幼时获得了其他相同处境下的孩子无法拥有的正向力量。这就是父母为孩子构建的世界,外界的环境再恶劣,但有我们的爱在,就有产生正面能量的可能。

我经常用3 句话来区分孩子成长的阶段,小时候孩子们会指着各种花花绿绿的东西问你:“妈妈,这是什么?”稍大些的孩子会好奇地睁着大眼睛问:“妈妈,为什么?”而青春期的孩子则昂着头质问: “凭什么?”

我们需要在孩子们问“是什么”的阶段或者更早的阶段积攒我们的力量,让我们能在他们问“为什么”的时候减少尴尬,能在他们说出“凭什么”的时候平静地给予引导。

如果说小时候的孩子们一想到妈妈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长大中的孩子则逐渐地会从物质要求向精神要求转变。如果此时,我们还停留在只能提供“物质文明”的阶段,那就无法启发引导孩子们了。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模仿对象也会发生转变。从爸爸、妈妈变成老师或者同学,接着会是歌星、影星或者体育明星。虽然人物在变, 但本质却一直保持一致。

有力量的人是能理解他们感受的人。他们迷茫时,能引导他们找到方向的人;他们无法抉择时,能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的人;他们遇到瓶颈时,能把他们往上提一把的人;他们钻牛角尖时,能把更大的世界带给他们的人。

我们是这样的人吗?我们还能成为这样的人吗?

如果没有孩子的出现,也许我们会被动地等着世界的改变。而如今, 当这个小生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时,除了天降的责任以外,我们似乎还能触摸到新的机会,就是能成为这样的人的机会,因为,我们开始要对另外一个至爱的生命负责,这将是莫大的动力。

(原标题:父母需要慢慢地丰富自己)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分享到

上班、加班、带孩子……凌晨1点,这群职场妈妈被暑假逼疯了!

天下有不吵架的夫妻吗?小两口闹矛盾,老人尽量少掺和

医生为何帮七旬老人“隐瞒”病情 还让旁人不许在其面前说其没病

家庭教育中榜样力量很重要,家长若是能以身作则比说教更管用

北京85岁老人为给孙女10万份子钱 起诉四子女要存款

成熟父母标准就是不逼婚?这位父亲对女儿说的话令人无言以对

北京一女子不愿赡养老人还想独占房产 被72岁老父诉至法院

男子杀害4名子女 网友:虎毒不食子人竟比虎毒三分

老汉无人抚养烧山 遭8子女弃养被骂累赘心寒求死

四年骗父母钱财近200万 不孝子涉嫌诈骗被批捕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