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女子为何常年单身不愿走入“围城”?世间究竟有没有“完美伴侣”

2018-11-16 09:56 北京晚报 TF017

“一旦结婚,感觉我的翅膀都要被剪断了......”

楠梧 董雯佳


■本期来访者:青青,常年保持单身的年轻女性。

■心理咨询师:董雯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料图 王金辉制图

来访者说

【不愿走入“围城”】

我单身七年了,特别排斥婚姻,抗拒一切带有相亲性质的活动,敏感到哪怕朋友聚会出现一个陌生人,我都觉得是别人准备介绍给我的。朋友都觉得我不可理解。

在单身七年之前,我曾经拒绝过一次求婚。

那年我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多彩的生活正张开双臂迎接我。我幻想自己像美剧《欲望都市》里的那几个女孩一样:自信、独立,踩着美丽的高跟鞋,稳当地走出属于自我的人生步伐。彼时,我还有一个人人都羡慕的男朋友小翼。小翼在公职机关任职,人很踏实、靠谱,对我也很好。我的朋友和家人都坚信我们有一天会结婚--本来我也这么认为,我们明显是爱对方的。

然而,当小翼向我求婚的时候,我迅速拒绝了他。我的理由是“太早了”,我还没有心理准备。我问小翼,能不能再等我几年,现在我暂时还不想结婚,也许过几年我就准备好了。但是,小翼却一副被我伤透了心的样子。可能是求婚被拒绝特别没面子吧?他不再愿意和我说话,也拒绝接我的电话,于是我们无奈地分手了。虽然回想起来,小翼是个很好的男孩,但我并不觉得可惜。他渴望结婚而我恰好相反,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终究不合适。

在我心里,对婚姻和生育的抗拒由来已久。小时候读故事书,书里的小女孩曾经的生活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她们有并肩同行的好朋友,能够在广阔的世界里冒险、不断地探索,即使受伤,生活里也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然而,故事一旦进入到小女孩结婚生子,整个世界的色调就灰暗了起来。《绿山墙的安妮》的续篇《壁炉山庄的安妮》中的安妮如此,《射雕英雄传》的续篇《神雕侠侣》中的黄蓉也是如此。她们曾经广阔的世界越缩越小,生活里渐渐变得只剩下两件事--丈夫和孩子,连故事的主角也要被年轻的孩子们所替代了。

和小翼分手之后,我一直保持单身,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只是我的家人特别着急,好像年纪大了不结婚人就“有问题”一样。我对他们说,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时代了,而且我也不是结不了婚,我只是不想。不过,慢慢地,看到身边结了婚同样过得很幸福的女性朋友也不少,我会忍不住问自己,难道真的打定了主意不结婚?我很矛盾和困惑。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咨询师说

【“恐婚”的原因】

青青是一个看起来很温和、说话柔声细语的女孩,但是,说起对婚姻和生育的恐惧,她却表现得很坚定:一想到结婚和生孩子,我就感到很焦虑,因为我知道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我现在的单身生活非常开心,我可以学钢琴、学书法,自己安排时间,想旅游说走就走……一旦结婚,感觉我的“翅膀”都要被剪断了,什么都要和人商量着来,要花时间去陪这个伴侣;要是生了孩子,人生岂不是更完了--我将不再有我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的一切都要被这个孩子的人生目标替换了!

青青的“恐婚”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在《恐惧、害怕和焦虑的百科全书》中,“恐婚”的定义是“对结婚或进入稳定关系的恐惧”,它的反面是“单身恐惧症”,我们也能经常会看到一恢复单身就颇为焦虑这种类型的人。

“恐婚”背后的原因有多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进入婚姻即意味着失去其他的可能性和机会成本,很多人在恐婚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真的就要这样选择了吗?我还会不会遇到更好的对象?理性地权衡可能的“收益”虽然听起来一点儿也不感性浪漫,但却符合现实中人类“理性”的要求。青青表示,自己很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潜意识,不愿意仓促地结婚并不是因为小翼不够好,而是当时自己还在隐隐地期待“更好的”那个人出现。另外一个原因即是青青强调的“害怕丧失绝对自主”和“失去自我的边界”。婚姻意味着个人的边界会大限度地缩小和被削弱,甚至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如果像青青这样主体意识强烈的女孩成为别人的妻子和母亲,她的主体性并不会因婴儿主体的出现而消泯,她对自己的种种期待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了。除此以外,引起“恐婚”的原因还有“害怕承担责任”和“害怕婚姻失败”等。

那么,除了担心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以外,青青的“恐婚”里有还有别的恐惧成分吗?她在潜意识里会恐惧婚姻失败吗?我希望能再多了解她的家庭情况。

来访者说

【“被困”厨房的母亲】

从我记事开始,厨房就是属于母亲的世界。每天她都系着围裙,在里面忙忙碌碌。过年的时候更是如此,为了做出一大桌子年夜饭,她需要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准备,一直忙到除夕当晚。这个时候,父亲在哪里呢?虽然他也会做点别的家务,但他几乎不踏足厨房。所以,烹饪的重任总是落在母亲的身上。母亲有时候也会觉得疲累和烦闷,这个时候家里就会爆发争吵,好几回还发生在过年期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特别怕过年。小时候我常常想,为什么爸爸不能也学着做饭呢?我表达过这样的困惑,但父亲总是开玩笑打着哈哈:“做饭还是女人的事。”我觉得他说得一点儿也不对。

后来我长大了,在书里看到了母亲这类女性的形象的归类。因为父权观念和性别的刻板印象,她们是“被困”厨房的一群人--刹那间,我极度害怕自己也会变成这样。可以说,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的背影成为了一个“幽灵”,它甚至影响了我后来的择偶观。每当朋友问我对男生有什么要求时,我说的第一个条件竟然都是“喜欢烹饪”。她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以为我是太喜欢美食了,却不知我心底里对“厨房”的恐惧。

说实话,我长期单身的原因可能是我总觉得我的那个Mr.Right还没有出现,也就是俗话说的“比较挑”。这些年,追求我的人其实挺多的,我也试着和其中几个接触过,但总是很容易因为一些微小的细节对他们产生抵触。一旦我心里产生了抵触情绪,和他们的关系就很难再继续推进下去了。也有很多朋友积极地给我介绍,虽然我有些“恐婚”,但对恋爱我还是并不排斥。只不过,要是一听到对方“不喜欢做饭”,我就连面都不想见了,即使见了面,我心里也还是很膈应。

咨询师说

【完美的伴侣需要彼此塑造】

诚如青青所说,她对伴侣的特殊要求和焦虑感是源于目睹了父母婚姻中的摩擦,造成了童年的“创伤”。长大后她又意识到了“被困”厨房的女性是一个群体,因此加深了她的执念,她变得特别担心自己会重演父母的故事,因此对男生产生了“苛刻”的要求--一定要会烹饪。

但是,青青并未了解的是,与自己“完美契合”的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契合”不是固态稳定的,而是一个流动的状态。也许一开始,对方与自己并不契合,但通过努力和双方磨合,慢慢变得契合,这才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状态。

很多人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对的人”在某个地方等待自己,有些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寻找得到,Mr.Right的稀缺性让这个词变成了一种珍贵的存在,令人神往,愿意等待。但是,青青需要知道,完美的伴侣不是通过“等待”或者“寻找”得到的,而是在交往、经营的过程中,互相将对方塑造成了那个“对的人”。

每一个成熟的人都应该明白:没有一个人的出现,能瞬间符合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各个方面的需求,两个人的相处一定会有不快。像青青这样,容易因为一些“小的细节”,或是一听到对方“不符合要求”就完全失去兴趣再继续了解、塑造对方,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执念的表现。恋爱和维护自我边界、主体性一样,它们完全是可控的、可以试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听了我的话,青青的表情变得明亮了起来……

尾声:

我们的咨询很快就进入了尾声,青青不再常常对人说“我不是脱不了单,只是不想”了。她试着不再用苛刻的目光去审视男性,即使他们依旧不那么“令他满意”,她也愿意在尊重的基础上,多去了解和磨合。后来,青青对我说,她也不那么恐婚了,因为进入婚姻其实并不意味着主动性百分之百地消失。当青青意识到自己在恋爱和婚姻中可以不是被动的状态,她就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起来,生活也更轻松和阳光了。

(原标题:死活不结婚)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分享到

职业女性比男性更恐婚?三大原因阻碍女性晋升

80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出炉:76%适婚青年恐婚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