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叶圣陶教孩子写作文,连这些事都亲力亲为,被赞为“人之师表”

2018-11-10 09:54 北京晚报 TF019

秋日,细雨绵绵,我们撑着伞,在苏州甪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找寻戴望舒的《雨巷》的感觉。突然看见一家挂着“作文茶楼”匾额的店铺,门侧还有一面“作文博物馆”的牌子。好奇,便去一探究竟。

刘守华


叶圣陶。新华社供图

一进门,浓浓的怀旧气息便扑面而来:老式电风扇、旧钟表、铅笔盒,各个时期的中小学生作文、毕业证、奖状,以及《小说月报》、《散文》、《语文学习》等旧杂志……

一本《跟叶圣陶学习批改作文》,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叶圣陶批改作文的二十个案例,黑、红两色套印,黑色为原文,红色是修改,完全按照批校稿原样印刷。圈圈点点的修改标记,细致、清晰、规范;文末评语,准确、简明、到位。看着如此漂亮的批校稿,从事文字工作的我,竟然有点小激动。翻开由叶圣陶孙辈叶小沫和叶永和撰写的“前言”,方知此书出版原委。

196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选》,两位编辑登门拜访叶老,请他作序。叶老不仅欣然答应,还对每篇作文进行了批改,并撰写了评语。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有心,将父亲的批改稿誊写到一个本子上。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得知此事后,借来这个本子,用蜡纸黑红两色刻印后,分送给各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当作批改作文的范本。

1989年,一位老师带着珍藏多年的蜡纸刻印本找到叶至善先生,说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但叶老如此认真批改学生作文的实例,仍对今天的作文老师有指导意义,提议重新出版。于是,开明书店以《中小学学生作文评改举例》为名再版。遗憾的是当时的铅字排印还做不到两色套印,只能用分栏印制修改前后作文的办法成书,读起来比较吃力。直到2014年,光电时代的印刷术让黑红两色套印早已不在话下,开明书店又再版此书,恢复了当年批校稿的本来面目。

书中的作文是从北京市各中小学学生征文中选拔出来的,有记人的《我总想念着一位叔叔》、《我的爷爷》,有记事的《学打水》、《古巴大使馆门前》,都很有时代特点。叶老的批改,既有词句前后顺序的调整,也有标点符号的订正;既有对用词不当的修改,也有让文字简洁明了的删减。每篇作文文末,还附有二三十字至百八十字不等的评语。

其中一篇是叶老的孙女叶小沫写的《壁虎捉虫》,描写夏日在院子里乘凉,观察墙壁上壁虎捉虫的过程。叶老在评语中写道:“仔细观察某种东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好办法。仔细观察成为习惯,对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不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处是显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实际,少说空话。”

还有一篇是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萧复兴同学写的《一张画像》,讲述他在上几何课时画画,老师不仅没有批评,还在课下与他交流,鼓励他画画的故事。叶老将标题改为“一幅画像”,并在评语中对此文大加赞赏:“这一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萧复兴同学如果没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位萧复兴同学,不知是否就是能写会画的作家肖复兴?

叶永和还记得小时候爷爷锻炼孙辈们读写能力的往事。爷爷用过期的台历做识字卡片教他们识字,并在电话机旁边放置一块小黑板,让孩子们接电话时,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如有“佳作”,就在饭桌上表扬。孩子们分散各地插队的那段时期,一家人互通消息全靠写信,爷爷每次回信,都要先一一挑出错别字,发现用法不当的词句,还要仔细分析一番,之后再进入正题。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古街出来,我们到了叶圣陶纪念馆,这是叶老曾执教过的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1917年至1922年,叶老就在这里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教科书,并开始写作。1923年,叶老来到上海,在书馆做编辑,戴望舒的《雨巷》就是叶老编辑发表的。1931年,叶老又来到开明书店工作,为全国小学生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新中国成立后,叶老调到北京,仍然一头扎进教材里。他热切主张规范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等。而他自己,哪怕是开一个信封,写一张便条,在文字上也绝不马虎。

曾与叶老一起编写教材的张中行先生,生前曾撰文回忆:“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原标题:“作文老师”叶圣陶)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9

分享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人稿酬如何计? 叶圣陶为何强调分文不取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