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北京这三处书院堪称古代教育的骄傲 谏议书院建成多靠这位芝麻官

2018-11-09 10:02 北京晚报 TF019

中国书院之制始于唐代,北京地区书院的历史则始于元代。据史书记载,元代北京先后创建过三处书院,即位于大都城内的太极书院、房山县的文靖书院和昌平县的谏议书院。这三座书院,是北京古代教育发展的骄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谏议书院,据《昌平山水记》和《日下旧闻》、《日下旧闻考》记载,其创置是由一位名叫“宫祺”的人倡议的。

舒小峰


当代的书院。陈鹏 摄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的依据是元代著名文人乃贤的《金台集》。《金台集》卷二《镏蕡祠》诗有序:“唐镏蕡,幽州昌平人,谪死柳州,历辽金无能发潜德。至本朝天历间,昌平驿官宫祺始奏建刘谏议书院。”又据《元史》卷二九《泰定帝一》载:泰定二年(1325)五月,“置谏议书院于昌平县,祀唐刘蕡”。据此,谏议书院的创置时间当在泰定二年(1325)至天历(1328—1330)之间。

一位在昌平驿馆任职的小小官吏,为纪念唐代昌平名人刘蕡,能够上书朝廷兴办学校,足够让我们北京人敬重的了。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驿官”,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呢?

姓名模糊的小官吏

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卷一记载:当时顺天府的属县霸州有一座益津书院,也建于元代,创建者名叫“宫君祺”:

益津书院,在霸州东宫家庄,元宫君祺建,合韩谢二庄弟子肄业其中,编修黄潜为记。

《大清一统志》卷六《顺天府一》也有类似记载:

益津书院,旧在霸州南十里宫家庄。元宫君祺建,黄潜为记。明万历初改建城内。

这位在霸州创建益津书院的“宫君祺”与在昌平倡建谏议书院的“宫祺”,从时间上看都在元代,名字又十分相近,二者会不会就是一个人呢?

循着这一线索,我们又在河北霸州地方志当中发现有“宫君祺”的小传:“宫君祺,文辞行业为当时大儒,见学士黄缙记。”(见《嘉靖霸州志》卷七《人物志·乡贤》,其卷爸《艺文志》载有翰林承旨、义乌黄溍所撰《宣圣庙学记》)

民国《霸县新志》卷五上《义行》:“宫君祺,元霸州宫各庄人,文辞德业为当时大儒,热心培植人材,于本庄作学舍,合韩谢各庄子弟肄业其中,且为庙像先圣先贤,以春秋旦望奠谒,如学宫法。见黄溍《宣圣庙学记》。”其卷七亦载有黄溍《宣圣庙学记》全文。

在《寰宇通志》、《大清一统志》和《嘉靖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各书当中,传主的名字都叫“宫君祺”。但为书院作记的人,各书却说法不一:《寰宇通志》、《大清一统志》称为“黄潜”,《嘉靖霸州志》卷七称“黄缙”、卷八称“黄溍”,《霸县新志》则称“黄溍”。《日下旧闻考》卷一一九《京畿霸州一》的“益津书院”条也引用了这篇《宣圣庙学记》,作者是黄溍。

黄溍是元代著名的学者,著有《金华黄先生文集》。上海图书馆藏元刻本《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有《乡学记》,其文辞就是《嘉靖霸州志》、《霸县新志》和《日下旧闻考》所谓《宣圣庙学记》:

霸之益津人宫君琪,即其西乡所居作学舍,合诸庄子弟俾肄业其中,且为庙像先圣、先贤,以春秋旦望奠谒,如学宫法。……君琪不自耀其材,以取显仕,而主昌平之候馆,……经始于至顺二年春二月,而落成于秋八月。翰林直学士赵公子昌与君琪居相望,实有以相之。其来请记,则冬十有二月也。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材料。宫君琪是霸州宫家庄(宫各庄)人,他于至顺二年(1331)在家乡建“宣圣庙学”,秋八月落成后,于冬十二月托其乡邻、翰林直学士赵昌请当时著名文人黄溍撰文以记其事,可说是当事人记当时事,是第一手资料,比明清民国史料更为可靠,也比同样是元朝人的乃贤诗序可靠。由这条材料可知:第一,作者是元代著名学者黄溍,《寰宇通志》、《嘉靖霸州志》、《大清一统志》诸书所谓“黄潜”、“黄缙”皆误;第二,黄溍所称之“学舍”,即“宣圣庙学”,也就是后来的益津书院;第三,文中所称“宫君琪”姓宫,名君琪,而不是“君祺”;第四,这位宫君琪曾“主昌平之候馆”。

官宦生涯留痕迹

关于这位曾“主昌平之候馆”,又在家乡创建学舍的“宫君琪”,还有没有更多的材料呢?

上海图书馆藏元刻本《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九还有一篇《昌平县石桥记》:

由都城北抵上京,其驿十有二,而昌平之为县,当其第一驿。……县尹毕侯,以为昌平今畿县,大驾时巡,次舍在焉。……乃规货食、募匠佣,揆日之吉,架石为桥。……车者无济盈,徒者无厉深,而民不知有役,咸相与诵美之。掌其驿事者宫君琪,持父老之言,来谂曰:吾毕侯之为人素慎重,虽居剧县,善操简以御烦,见谓材敏。……愿有纪,而附见其治行之概,勒诸岸左,以贻永久。……

候馆即驿馆。黄溍这里所说“掌其驿事”的宫君琪,应当就是他在《乡学记》一文中所称“主昌平之候馆”的宫君琪,也就是乃贤《金台集》和《昌平山水记》、《日下旧闻》、《日下旧闻考》中的“宫祺”。因为从时间上看,奏建谏议书院是在泰定二年(1325)至天历年间(1328—1330),创建宣圣庙学在至顺二年(1331),前后相距不超过十年,掌昌平驿馆事的驿官绝不可能巧到前任叫“宫祺”,后任叫“宫君琪”。黄溍撰写《乡学记》(即《宣圣庙学记》)受托于宫君琪的乡邻、翰林直学士赵昌,而撰写《昌平县石桥记》更直接受托于宫君琪本人,因此黄溍文中这位驿官的名字一定是准确无误的。黄溍文中的“宫君琪”之所以变成乃贤诗序里的“宫祺”,应是乃贤把其名字中的“君”字误作尊称而省略掉了,导致《昌平山水记》和《日下旧闻》、《日下旧闻考》沿用了这一说法。

《北京元代史迹图志》著录了一通今存于昌平区六亭公园的《创建石桥之记碑》,这通立于至元三年(1337)三月的碑文由“承直郎国子博士黄溍”撰写,其文字大体就是《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九的《昌平县石桥记》(见《北京元代史迹图志》。将这通《创建石桥之记碑》与上海图书馆藏元刻本《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九《昌平县石桥记》的文字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前者明显晚于后者)。仔细辨识拓片,其碑阳和碑阴明确称“掌其驿事者”叫“宫君琪”。由此,我们更加确认:掌昌平驿事的叫“宫君琪”,而不是“宫祺”或“宫君祺”。

《创建石桥之记碑》碑阴还记载,至元三年(1337)时,宫君琪的职务是昌平驿“前提领”,排在他前面的有“驿令赵让”,后面还有“提领李资祥”。

据《元史》卷一〇一《志第四十九·兵四》:“大都至上都,每站除设驿令、丞外,设提领三员、司吏三名。腹里路分,冲要水陆站赤,设提领二员、司吏二名。其余闲慢驿分,止设提领一员、司吏一名”。“各站设置提领,止受部劄,行九品印,职专车马之役。”昌平驿位于大都至上都途中,当设有驿令、驿丞各一人,提领三人。

由此可知,这位宫君琪在昌平驿任职时,并不是最高长官“驿令”,而只是位于驿令之下的三名“提领”之一,正九品。泰定二年(1325)至天历年间(1328—1330),宫君琪奏建昌平谏议书院;至顺二年(1331),又在家乡霸州建宣圣庙学;最晚到至元三年(1337)时,宫君琪从昌平驿提领这一职务上卸任。

小职位上大事功

宫君琪这样一位客居他乡的普通小官,能够仗义执言,奏建刘谏议书院,随后在家乡又创建了另外一座学府。对于这样的义举,黄溍在《乡学记》中大加赞赏,认为这本来不是他的份内之事,可正是这样一位普通人,却做出了“本乎礼,出乎情”的义举来:

君琪不自耀其材,以取显仕,而主昌平之候馆,固非有长民者之责,乃能汲汲焉图所以私淑。其人如此,可谓有志于古矣。昔者鲁修泮宫,而《春秋》不书,说者类曰:此有国之常事尔。君琪之为,盖礼之以义起而出于常事之外者也,可无书乎?

宫君琪的家乡在宫家庄,据《嘉靖霸州志》卷一《舆地志·里屯》记载,明代属霸州宫家里,在霸州城西南十五里,又称“宫哥庄”,民国时改称“宫各庄”,今天已经划归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双堂乡,现今的名字叫“宫岗村”。2006年,霸州市在市区重建了益津书院。

今天,当我们谈到北京最早的书院之一谏议书院时,一定别忘了这位六百年多前奔走于昌平、霸州之间倡办教育的“小人物”。他理应也受到我们北京人的尊重,并把他的准确名字“宫君琪”载入北京地方史册。

(原标题:小小驿官,倡议谏议书院)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9

分享到

古代书院的主持人为何叫山长?元明清三代又是如何选山长?

京城20多处古代书院仅剩一处 现代书院发展快速但还缺失标准

古代“高考”不仅补课还“押题”?欧阳修朱熹都给学生上过课

民营书院变身公共阅读空间 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免费借阅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