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Kindle压泡面”引关注 纸质书为何却越卖越好?

2018-11-07 15:40 北京日报 TF003

近日,“Kindle压泡面”话题引发关注。曾经风光无限的“阅读神器”,如今却成了最容易被闲置的科技产品之一。对此,有媒体直言,“Kindle遇冷,背后是电子书的溃败。”

事实上,进入“读屏时代”,对纸质书的唱衰一刻也没有止息,每隔一段就会有某种“取代论”生发出来,搅得舆论场一片唏嘘。然而,几年过去,寒冬渐暖,纸质书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卖越好。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纸质书已实现销售册数连续三年8%-10%的增长,反倒是电子书愈发给人一种后劲不足之感,所谓“替代”显然无从谈起,以至于不少出版社都开始“怜惜”起电子书来。这样的转变,让人深思。

“媒介即讯息”,介质不同,功能、体验自然各异,电子介质简单便捷,能填补碎片化时间,适合浅阅读;纸质介质更有仪式感,需要静心安坐,是深阅读、重阅读首选。两种介质各有优长,不必厚此薄彼,但从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却能看到一个明显趋向:尝尽“冷暖”之后,难舍书香的人们正回归深阅读。而在这样的趋势下,纸质书自然更受青睐。

相比花哨的新媒介,纸张看上去普通简单,但恰恰因为至简,所以专注。铅字能更好地承载厚重的内容,墨香更能让人宁静致远。“偷得浮生半日闲”,取一本书,泡一壶茶,或在斑驳阳光中,或在温馨灯光下,感受指间摩挲的触感以及淡淡的书香,这些物理情景带来的阅读愉悦,都是在电子屏的方寸之间难以体验的。所谓看纸质书“更有读书的感觉”,好读书者自解其意。

“纸质”也好,“电子”也罢,终究是介质,不是阅读本质。且看当下,各种电子阅读器、读书APP层出不穷,看小说、记笔记、玩社交,功能一应俱全。“Kindle在手、书海自通”,人们一度乐观地认为数字阅读盛行,国人的“不爱读书病”终于有治了。

可事实远非如此,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没能提升大家静心阅读的能力,芜杂混乱的信息洪流更渐渐冲淡了开卷的专注。不知从何时起,一个新名词——“社交网络囤积症”开始流行,微信里关注一堆公号,收藏了成摞“好文”,却压根儿没时间看。一触即得的阅读内容,其实正在让人们丢掉阅读本身的乐趣。

介质无限升级,思维更要沉淀。很大程度上看,读书是一项慢功夫,在淡然闲适中,才能更好领略好山好水、人情百态,才能更好思考人生、审视世界。所见未必能得,读书这件事,载体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读的又是否是一本值得你付出时间的好书。有人追忆,五六十年前学生们没钱买书,学校就把《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撕下来每天贴几张到布告栏上,大家簇拥于前争相品读。嘈杂的读屏时代,这份阅读的本真,尤为值得重拾。

介质的冷热之间,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国人阅读需求的提升。信息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而满足这一需求,只在介质上做文章无济于事,还需在书的品质上下功夫。如今纸书市场回暖,可尚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打造更多的精品好书,提升阅读品质,任重道远。

作者:晁星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TF003

分享到

教室看书老爷爷收到网友寄的书,笑得好开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农民工留言图书馆” 为何能火?书能给人带来什么

晚自习后收垃圾老爷爷在空无一人教室读书,网友:鼻子酸了

“2020北京书市·书店之夜”百场直播正式开启,敬一丹助力

47本童书入选儿童阅读好书榜,《钟南山:生命的卫士》适合8至12岁

北京出版集团12种图书入选“中国好书”

世界读书日宋庆龄故居又见海棠诗会,西城区2019年新增七家阅读空间

为何成人留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别让读书日的仪式流于形式

2020年“阅读北京”推出五大活动 现场交流疫情期间阅读心得

最新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2019年人均读图4.65本

《广场与高塔》:通贯古今,以新视角重铸有形和无形网络

《万有引力之虹》中译本阔别归来,专家建议:别在星巴克、地铁站读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