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古人造桥先养牡蛎? 揭秘古今中外造桥工艺大不同

2018-10-28 08:30 北京晚报 TF0328

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大桥的落成通车,标志着中国现代桥梁建造技术再次站到了新高度。我们在惊叹这座跨海巨龙的雄伟气魄和国人强大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一起来看看从古至今人们都是怎么造桥的吧!

作者:韩松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其实,从发展历史来看,桥梁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桥梁三类。随着人们对工程技术的不断钻研,桥梁从材料选取到结构设计、从建设施工到通行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古人搭桥

用过养牡蛎的妙招

从历史上看,木材和石材在数千年间都是人类建造桥梁的主要材料。但两种材料却都有先天的不足,可以说,材料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古代桥梁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力学基础理论的缺乏也制约着桥梁的设计和建设。

当时,几乎所有桥梁的设计都来自生活经验,比如拱桥和梁桥,也都采用最简单的搭接和架设方式,无法形成大的跨径,也难以设计合理的拱形。

尽管如此,古代桥梁结构的工程探索依然出现了技术进步的萌芽。比如,罗马时代出现了桥梁基础的围堰施工方法,即打木板桩成围堰,抽水后在其中修筑桥梁基础和桥墩;中国在11世纪初修建的洛阳桥,建设过程初期首先在桥址江中遍抛石块,其上养殖牡蛎两三年后胶固形成筏形基础,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总的来说,在18世纪以前的桥梁,材料基本以木材和石材为主,严重制约着桥梁技术的进步。工程技术和设计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

近代修桥

抗风设计开始引入

随着18世纪前后钢铁和水泥的出现,材料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为桥梁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桥梁我们称为近代桥梁。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是英国科尔布鲁克代尔厂于1779年所造的塞文河桥,该桥为半圆拱,由五片拱肋组成,跨径30.7米。

那时修桥,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除了以承载力为代表的静力作用之外,动力作用相关的力学原理也逐渐成为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桥梁抗风设计的研发颇受重视,如尼亚加拉瀑布公路铁路两用桥采用了锻铁索和加劲梁;纽约布鲁克林吊桥采用了加劲桁架来减弱震动;旧金山金门桥和奥克兰海湾桥也都是采用加劲梁的吊桥。

另一方面,材料基础理论的进步也积极推动着桥梁工程进入新时代,比如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出现。钢筋混凝土是将钢筋埋入混凝土中受拉区的部分,让两者协同工作共同受力。受力过程中钢筋抵抗拉力,混凝土抵抗压力,协同工作,使得结构的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因此,1900年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出现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和梁桥。

现代造桥

新工艺带来大跨度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在20世纪3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桥梁结构从近代桥梁发展到现代桥梁。

随着工程对桥梁跨径要求的不断提高,斜拉桥和悬索桥逐渐成为大跨距长大桥梁的主要形式。

斜拉桥和悬索桥都是使用预应力钢丝索作为悬索,并同加劲梁构成自锚式体系,通过钢索将桥梁的力传递到主塔来承重;不同的是,斜拉桥是通过斜拉索直接将桥面的力传递至桥塔,而悬索桥是通过拉索垂直传递到主索,再由主索将力传递至桥塔。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设计形式为桥梁结构提供了更大的跨越长度。中国现有的著名长大的大跨距桥梁也多为斜拉桥或悬索桥,如青岛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沪通大桥。

力学和材料学方面研究工作的新进展不断给桥梁技术注入新鲜血液,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被运用到桥梁工程建设中,推动桥梁工程的基础理论、结构设计和工程建设水平不断进步。

 

来源:北京晚报 知识就是力量供稿

编辑:TF0328

分享到

台湾文创业者:如何把“土气”工艺制品变成“神气”文创产品

北京多个社区引进文化惠民课:插花扎染做旗袍 你上课我买单

华艺惠民:非遗项目体验课 在“家里”教你“十八般手艺”

真正的凤冠“点翠” 为何偏偏选择翠鸟羽毛?

堆绫传人杜康民 “十多年来没停过寻找接班人”

鬃人传人白大成 不想让“盘中戏”成绝唱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之夏系列活动启动

春日来报国寺赏“香茗美器” 琳琅满目让观众大饱眼福

“燕京八绝”背后的故事

古老工艺随时代消失 是否能上升艺术高度?

14号线中段景泰站独家现场图片 中国传统工艺再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