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反特刑侦剧《光荣时代》聚焦首代人民公安 讲述昔年北平改天换日

2018-10-25 09:35 北京晚报 TF017

聚焦新中国第一代人民公安的反特刑侦剧《光荣时代》即将开机,该剧是“记录新时代工程”北京市重点选题规划电视剧之一,也是明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部剧依托真实案件,将反特、刑侦两大元素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和理想的故事。剧中,以张朝阳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人民公安,在新中国创建伊始,面对国民党留下的数万特务和散兵游勇以及黑恶势力、邪教组织、不法奸商,展开了艰苦卓绝又针锋相对的斗争。

对话嘉宾:《光荣时代》出品人、总制片人马珂

对话记者:邱伟


《光荣时代》总制片人马珂曾出品过电影《让子弹飞》《失恋33天》《一步之遥》,以及热播电视剧《蜗居》《刀锋1937》《中国式关系》。今年被行业内定义为现实主义回归年,现实题材不断增加,但也有不少作品因为人物剧情脱离了现实拍成了悬浮剧。马珂制作过多部现实题材佳作,在他看来,回归内容与现实主义,并不是浮于表面的空喊口号,而是要用一部部作品去实践回归,他这次的新作就是要努力还原那个光荣时代的激越与澎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到生活,是马珂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总结,他觉得在真正的现实题材中,从时代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人物是飞不了,因为生活会紧紧拽着他。

从一百单八将进北平讲起

记者:当初怎么想到创作《光荣时代》这部剧,作品的故事脉络是怎样的?

马珂:这个剧的由来是两年前一位编剧老师在编写北京市公安局年史时想到的。北京市公安局的创建是从1948年一百单八将进北平城开始的。当时面临大军进城,周恩来和李克农吸取了接收东北大城市的经验,从全国各地,包括从野战军、部队保卫干部抽调了108个人,这些人中有自己培养出来的、有留苏的、有留德的,还有一些是部队出来的精英。就是这样一批干部当时到了西柏坡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公安的中坚力量,也有了后面的一百单八将接收北平城。

《光荣时代》这部剧是两兄弟的视角,弟弟张朝阳是一百单八将的代表人物,当年是地下党,1949年以前卧底在当时的北平市公安局,解放以后他带着队伍回来接收。哥哥张朝山是一个留德归来的外科医生,他当年也是一位抗日民主人士,是我党的统战对象。但他其实是国民党的一枚“冷棋”。国民党撤退前,在北平安插了很多潜伏的特务,有的准备潜伏20年、30年。而张朝山很快就启动了,启动的原因是他有一个这样的弟弟。《光荣时代》讲述的是真实年代背景下一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案件、事件,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人物关系带出整个故事脉络。

记者:这个题材有什么样的特色吸引了你?

马珂:从1948年年底一直到1951年,那段时间的历史特别有意思,北平城可以说是改天换日,多方角力。一边是大军进城风卷残云,一边又有国民党人负隅顽抗,潜伏下来的特务指使一些不法商贩和黑帮分子破坏社会秩序、制造刑事案件。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件,不光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说炸电车厂、炸汽车机车厂、炮轰天安门,还有好多小的有意思的案例,比如说我们的人民公安进城后怎么接收了旧警察,又是如何利用旧警察对老北京城的了解和有经验的刑侦手段,去破获特务组织。这个剧有非常扎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基础,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谍战戏,因为现在的很多谍战戏基本上都是编出来的。真正有一些历史背景的比如像《潜伏》《悬崖》,还有刘和平老师的《北平无战事》等,都是根据当年的很多真实人物原型和真实背景进行改编后写出来的。《光荣时代》也是这样的,我计划做《光荣时代》三部曲,第二部放在上海,第三部放在广州,解放前后的那两年发生了很多反特刑侦的故事,上海和广州的更有意思。

记者:你2007年拍过《秘密图纸》,讲的就是当年广东反特的故事,你对反特这种类型的题材情有独钟?

马珂:可能这跟我的成长经历和基因有关,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少年时代就拥有的内心情结吧,我从小就喜欢英雄主义色彩的东西,包括那时候看《水浒》《三国》,听章回体小说、评书。工作后进入影视创作这行,当时又在公安部金盾影视中心,常年接触警匪、公安题材的项目,可能对现实主义题材有种情感甚至是基因上的偏好和喜欢。我更专注于现实题材,或者说专注于某种社会话题型的作品,比如我之前出品的《蜗居》《中国式关系》,从社会话题中去探讨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善于做的,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拍古装神话,我拍不了,因为不懂。

回归现实主义不是一句空话

记者:这两年大家都在说,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在回归,确实作品数量也上来了,但同时也会觉得,好多现实题材剧其实只是穿着现实题材的外衣。

马珂:这两年的现实主义回归,根本原因是观众对现实主义的渴求,观众想看和自己有关的东西。无论你是再大的明星、再炫的制作,观众都不那么容易买单了,这两年IP热退潮已经证明这一点。我觉得好作品有一个美誉度的问题,美誉度就是真正好的东西是能流传在社会各个阶层,真正口口相传的,那个是刷数据刷不出来的。比如近几年的爆款《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包括《中国式关系》,这些片子当时我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在讨论电视剧里的人物、情节,而且讨论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记者:你认为怎样才能打造一部成功的现实题材剧?

马珂:现实题材作品的人物和故事肯定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这就好比,从时代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人物,他飞不了,因为生活紧紧拽着他。比如《光荣时代》中,每个人物都有着基于生活和人性的丰富色彩。此外,剧中群戏部分占比不小,演员量巨大。当时人民公安接收的旧警察组织及其部下,以及北平城的商会组织、黑社会组织,三教九流在剧中都有呈现。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不同社会群体。在主体情节事件推进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种人物组织代表融入其中,真实地还原时代群像。

记者:有人说主旋律影视作品操作难度大,在商业价值上容易遭遇困境,对此你怎么看?

马珂:所谓困境其实并不在特定的类型题材上,而在拍摄思路和制作水准上。以《光荣时代》为例,我们的宗旨就是用主流视角去拍好类型剧。那些为了短期内吸引流量、博眼球,打擦边球的做法,肯定无法长久。回顾经典影视作品,你会发现,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承载主流视角和主流价值的。原因就在于主流价值包含了很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核心理念,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从未来三到五年影视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主流价值的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作为制作公司,我们也希望拿出一个标志性的作品,给行业一个信号,那就是花时间、搭精力、下功夫去做,市场和观众是会买单的。回归内容,回归现实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对比当下很多剧作,《光荣时代》的意义不仅在于再现那个简单、纯粹、充满激情与信念感的年代,而且在于给今天的观众和影视内容市场一些坚定的东西。比如善良、真诚、信仰、担当以及情感,你将如何坚定地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去完成。这是我们需要在剧中表达出来的。回归内容与现实主义,不是浮于表面的空喊口号,你要做一件具体的事去实践回归。就《光荣时代》来说,从题材到类型、剧本,再到制作,每个环节,我们都在尝试和践行回归内容这样一个主流声音的表达。

所谓“寒冬”是“便宜活儿”没了

记者:今年以来影视剧领域风波不断,现在关于行业进入资本寒冬、唱衰的论调多了,你怎么看?

马珂: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说白了,前几年便宜货太多了,便宜钱太多了。现在的情况很简单,就是你便宜活儿干多了,你总要买一次单吧,其实就是买单的过程,就是回到一个正常发展的过程。对我来说我没感觉,我没觉得什么寒冬。因为我那时候也没有拿了几个亿、十几个亿投资的热钱就觉得暖和了。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过去拿钱太容易了,现在突然拿不着了,冷了。其实不是拿不着,而是你东西不行。你的东西好,你随时都暖和。

记者:消退的其实都是泡沫?

马珂:对,没什么寒不寒冬。我觉得还是内容至上,不管任何一个行业,形势再下行,只要你有独特的创新,有足够的能力,手里边有五个好剧本,都是你自己创作出来的,类型很准确,剧本很棒,自然就会好,大家也会买单,你也就没有什么寒冬了。我觉得现在好的制片人不多,业内很多编剧困惑的原因是有些项目在方向上是错误的,那样会很痛苦,如果制片人定错一个方向,你使再大劲也没用。

记者:你的代表作,无论是电影《让子弹飞》《失恋33天》《一步之遥》,还是电视剧《蜗居》《中国式关系》都有各自的成功之处,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马珂:我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年,觉得这个职业最需要的是首先要真正的热爱它,同时还要有观察生活的能力。你和编剧一起开发项目,要有敏锐的观察。比如像很多题材都是我自己观察看到,包括我看到一些剧本或者一些小说,和一些社会新闻,一些真人真事,我能观察到这里边有可开发的空间,然后用非常好的语境,与编剧达成统一的创作思想,这是我觉得制片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这个素质的确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经常说一个成熟的制片人,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经验,因为你不但要有大量学习的过程,还要有大量试错的过程,你得有失败的过程,从失败中学习经验和教训。此外制片人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好故事是磨出来的,真的不是说花几个月把一个剧本弄出来就能拍了,要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

 

(原标题:时代土壤长出来的人物飞不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分享到

刑侦剧《警察锅哥》安徽卫视开播 刘凯上演反套路探案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