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出版人物肖像集 收录150位人大教授肖像

2018-10-19 17:13 北晚新视觉网 TF0328

今天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77、78级校友入学四十周年庆典上举行了人物肖像集《我们的老师》发布仪式。《我们的老师》是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余浩先生。本书中有他拍摄的一百五十位人大著名教授肖像。

中国人民大学是1978年复校的,当时校舍和教学条件极差,就是有了这样一批学术精湛、师德高尚和思想开放的老师,使77、78级的大学生获得了对他们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精神营养。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影集,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一百五十名老教师,有的从陕北公学走出来,有的当过右派,有的经历过文革,他们又见证了改革开放。他们的人生经历,汇集成人民大学的一部校史,他们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人大万千学子。

余浩先生从事摄影几十年,有较深的摄影功底,较强的摄影意识,熟练的摄影技术和敏锐的摄影眼光。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克服许多困难,坚持不懈的拍摄老教授肖像,最终在其77、78级同学的帮助下出版了这本老教授肖像集,并且把它作为庆贺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四十周年,也是他们入学四十周年的礼物。

 

相关链接:《序·我拍吾师》

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和老师们见面更多了。不仅是我们系的,其他系所的老师也多有接触。多年后,我想,应该给我们的老师拍摄肖像照。后来,这个念头与日俱增,越来越强烈!为何有此想法?

一、我们的老师令人尊敬!他们是人大的中流砥柱。这些老师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即学养深厚、治学严谨,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们有问必答、诲人不倦,和老师在一起,如坐春风、如饮醇醪。老师的学人之风、君子之德,是我们后学的楷模。

二、毕业后,我们77、78级的同学分配到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哪里去的都有,他们一直关心惦念着老师,时常打电话、写信询问老师的状况。有时他们到学校来也不一定能够见到老师。

三、多年以后调来的老师和入学的同学少见或没见过、不认识、不知道这些人大的老教授。听说过没见过、问起来说不清楚,描绘不出老师的音容笑貌。

四、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老师离我们而去了。像尚钺、胡华、石峻、许孟雄、塞风、戴世光等多位老师陆续仙逝。

于是我想,自己喜爱摄影,有一定的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我敬仰这些老师。应该把他们用人物肖像的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我以为,拍摄这些老师的肖像,不仅具有欣赏价值、纪念价值,还有文献价值。

人物肖像摄影不仅要拍出人物的外形特征,更要拍摄出人物的内在气质,这是不容易做好的。如绘画也是,画山水花鸟相对容易,画人物特写比较难。中国画论里讲“观人之神,如飞鸟之过目,其去愈速,其神愈全。”这句话用在人物肖像摄影上,亦是至理名言。

从2001年开始筹划、准备、拍摄。期间做了很多工作,遇到许多困难,其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几乎可以写一本书了。十几年来,我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我坚持着、努力着,竭尽全力、严谨认真的去拍摄。

我用胶片相机拍人物特写,抓取人物神态,表现人物气质。在长期的人像摄影实践中,我发现要较好的抓拍人物,不仅要注重对人物外形的把握,更要捕捉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捕捉到人物在情绪变化中最典型的瞬间,这样才能得到一幅形神兼备的作品。

多年后,但愿人们通过看到这些老师的照片,能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印象,感觉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好像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亲切地交谈。“我拍吾师”的这一意愿,如能被老师和同学理解、认可,我为此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会感到愉快和幸福。

现在,我拍摄的老师肖像得以集结成册。在此:

感谢同意我拍摄的老师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感谢在决策出书、编辑出版方面做出辛勤努力的同学们!感谢77、78级25个班级同学代表组成的编委会,特别是李风、宋毅、姚恒瓈等同学!

感谢在人物采访、资料整理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王真、刘小昶、张光平、邱科和于鸿嵋!

在我们77、78级入学四十周年之际,仅以我拍摄的老师肖像集,献给母校和同学!

让照片留下记忆,让记忆成为永恒。“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记住这些敬爱的老师吧!师恩难忘,师情永存!向老师敬礼!为老师祝福!

后   记

我喜好摄影缘于小时候家里有台华山相机,父亲常用它给我和家人拍照,并且他带着我和弟弟在家里简陋的条件下制作照片。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选用光圈、调整速度等摄影技能和冲洗胶卷、印放照片等暗房技术。后来我也很喜欢摄影。业余时间经常拍摄祖国的长城、北京的胡同、逝去的蒸汽机车和各地的古建古迹。当然,最喜欢拍摄的还是人物肖像。

九十年代后期,我决定给老师拍摄肖像,立即开始做准备工作。首先我从学校公布的名家大师和著名学者中、各个系所里根据学术水平和社会名望列出的著名教授中以及师生公认的教学科研名师中选取了近200位老师作为拍摄对象。然后进行摄影的技术准备,包括使用的相机和胶卷等物品。

要采访和拍照这些老师有很多困难:一是寻找老师、约定时间、查询地址,耗时费力。拟拍摄的老师们居住分散,北京四九城、东西南北中,全靠乘公交和骑车;二是一些老师由于各种原因不同意拍照,要做很多工作;三是老师年龄较大,许多老师体弱多病,到家只能是他在原位,不便移动,无法选择机位;四是拍摄环境差,因许多老师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楼里,房屋暗、光线差,不能用摄影灯光(拍摄人像的主光、辅光、轮廓光、眼神光等灯均不能用),只能靠现场光;五是时间紧张。1、我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拍摄;2、老师们工作量大,事情较多。约好的时间、地点时有变更,需多次电话或上门联系、多次去拍摄;六是资金不足,因是个人行为,一切费用只能从工资出,当时400度的一个彩色反转胶卷86元、黑白胶卷34元,拍摄人物和翻拍资料等需用200多个胶卷,加上冲洗印放等,费用可观。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做事,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做好自己想做的、决定做的事。当时靠着自己的信念和毅力,身强力壮,拍摄了老师肖像;现在有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群策群力,把肖像集结成册。

给这些老师拍肖像是从2000年开始的,当年数码相机还没有普及,拍摄这些老师绝大部分用的是胶片相机,主要有佳能AE-1、佳能F-1、尼康F601和尼康FM2。胶片是柯达400度彩色反转片和伊尔福400度黑白负片。拍摄后的反转片和负片均在“北斗星”图片社冲洗,由“祥生行”图片社扫描。近年来拍的老师用的是数码相机,佳能5D2和5D3。

我以为我做的这项工作是有益的,近二十年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也一直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我用胶片记录下这些令人尊敬的老师们,留住他们生命的某个瞬间。当面对着冲洗出的胶片上这些老师睿智和亲切的目光时,我的一切疲劳、辛苦便荡然无存。

这本肖像集里仅有150位老师,因种种原因,许多老师没有拜访到,挂一漏万,深以为憾!

画册里的老师按出生年龄排序。因该书涉及老师较多,加之世事变迁,一些人名、地名、系所名等尽管已经反复核实,仍然难以确保准确,只能以老师与家属的认定以及学校系所和师生亲友的记录与记忆为依据。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大家海涵。

余浩简介:

原人大78级科社系学生

1956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四川省青神县。

1971年在北京五十中就读。

1976年下乡在通县永乐店插队。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2016年退休。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

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编辑:TF0328

分享到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