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93岁张礼:清华年龄最大授课教师 讲台上延续一生所爱

2018-10-17 12:10 北京晚报 TF017

“我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给课程加入新的内容,这样我的课才能称的上是前言嘛。”

摄:王海欣

张礼,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近代物理学进展》、《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等。1953年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生,所发表的有关“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的论文,被国际公认为是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1957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工程物理系核物理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长期分工主管教学及研究生培养。自1949年初次站上讲台,至今已有69年,93岁的他成为清华大学年龄最大的授课教师。

走上讲台是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每天早晨七点半,都会有一位身材清瘦的银发老人准时出现在清华园的晨曦中,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高等研究院310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有课时,他会早早赶到教室,一边阅读文献一边等候上课铃响起,为物理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前沿选题》的选修课;没课时,他会“钻进”各种学术文献里,为讲好“前沿”做准备。这位老人便是张礼先生,年逾九旬的他,已在清华这座百年学府中度过了上万个这样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六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全部源于张礼对物理的热爱。“我从中学就喜欢物理,大学时考上物理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喜欢。”张礼回忆说,他与讲课“结缘”也正是在大学,“每到期末考试,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就拉着我让我帮他们复习,我就站上了教室的讲台,在黑板上给他们讲课。”1946年,张礼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想要继续学习的他,选择到大学去讲课,在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延续自己对物理的爱。在做了3年助教后,张礼于1949年正式登上天津北洋大学的讲台,为物理系学生讲授理论力学;1953年,他前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生,1957年回国后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

在清华,张礼讲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他不曾学过的,需要他再去学习。“我从每次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随着对物理接触面的扩大,我对物理的爱乃至敬畏就越多。”张礼说,正是在讲课与学习的不断实践中,他愈发感受到物理的深奥,并且“沉迷”其中。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他,“所以讲课是早就注定下的、必须要做的事啊。”

“即使是我很熟悉的东西,也要再认真考虑怎么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张礼说,“讲课是很活的东西,不是每堂课都一定能讲好。”在课堂上,张礼不仅要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还要告诉学生“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于是,哪一堂课讲得好了,下了课后张礼就会感到“说不出的高兴和满足”,而万一某个问题没讲清楚,心里就会“非常别扭”,“我回去就会琢磨,等下次上课前再讲一遍。”

加入课题组要跟上科学的前沿

如今,在每年的春季学期,张礼都会为学生讲授《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为他们日后做科研项目打下基础。每周授课两次,每次课前,张礼要用至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备课,亲自制作讲课所用的展示课件。

为了让自己“跟得上科学的前沿”,张礼现在还参加了自己的学生、清华高研院教授翟荟建立的“冷量子气体”课题组,“我自己做不了什么新的科研,但是我参加到这个组里有个好处,就是让我不至于完全被科学甩掉,让我知道现在科学在做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张礼笑道,“我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给课程加入新的内容,这样我的课才能称得上是‘前沿’嘛。”张礼说,在课题组里,往往不是他教学生,而是学生教他。“他们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做报告,我听完后觉得哪些有意思,就会在下面请他们再跟我讨论、答疑。

摄:王海欣

在张礼办公室的书桌上、书柜里,整齐摆放着一摞摞打印装订好的学术文献和期刊,其中,他亲自编写、亲自用计算机录入的《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第三版已经交稿,英文版也已出版。张礼告诉记者,翻译一本书对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一般我要写个什么东西,就是用英文先写出来,然后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说来,中文版才是‘翻译版’。”他解释道,“从大学起,写实验报告、做习题、考试都是用英文来写,早就养成习惯了。”

与学生相处是人生一大乐趣

走在清华园里,张礼经常能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不管是不是物理系的,只要听过我的课,日后再见到,他们还能叫得上我的名字,我就很欣慰。”讲起学生,他的声调都会上扬,微笑的嘴角也会跟着上扬,“学生是我最亲近的人,与他们相处是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

今年刚读大二的韩同航,虽然还没到选修张礼教授课程的年级,却在上学期“蹭课旁听”。“张礼先生为这门课花了很多心血,而且讲课深入浅出,思维开阔,很有激情,是一位充满个人魅力的老师。” 韩同航说,虽然张礼已经90多岁,但在心态、精力、体力上都还很年轻,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到教室准备,课后也会留下耐心答疑,“有一次,我跟张先生从早上8点交流到10点,从人生经历聊到他对物理的理解。”张礼也记得这个孩子上课时目光炯炯的样子,对他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赞叹不已。

在张礼办公室门后的立柜上,摆放着一件“有意思的东西”——一幅精心装裱的学术报告宣传海报。海报上,除了印着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和议程,还将清华园的三座建筑:物理工程系教学楼、物理系大楼、高等教育研究院大楼,三本著作:《近代物理学进展》、《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作为配图,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些配图都与张礼先生有关——三座建筑是他在清华工作过的地方,三本著作称得上是他的“毕生心血”。“这是高研院在我90岁时为我举办的一场活动,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因为我的学生太了解我啦!”张礼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翟荟负责策划这次活动,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太清楚啦,都替我安排好了——以物理学报告作为生日活动,完全不突出我个人。”翟荟是清华物理系基础科学班第一届的学生,如今已是高研院研究员的他,与张礼也已相处了20年。从考入清华听恩师讲课,到与恩师并肩从事科研,张礼对物理永不熄灭的热情以及脚踏实地的学风深深影响着翟荟,影响着一代代清华学子。

【旁白】

物理是一生挚爱是我生活的意义

在苏联读研时,我的导师是国际知名多电子原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福克院士。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我根据老师出的题目,将他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到另外一个新的领域。拿到学位后,学校希望我能够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深钻,期待有更大的突破,还专门给我安排了一个类似博士后的职位。当时我并没有理解学校的用意,不仅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去找专家讨论,只是简单地算出了数值结果交了差。直到几年后,一位美国教授用我的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发展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学科——“正电子湮灭谱学”,我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多么重要的发现,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向人讨教的习惯对于科研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在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都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和他们探讨问题。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不再走我走过的“弯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自己。这个习惯一直坚持至今。

虽然我现在的能力比不上过去了,但只要我的脑子还转得动,我是一定要将物理的学习和教学做下去的。因为对于物理,我不仅仅是爱好、是爱,更多的是敬畏。物理蕴含的东西太多了,有太多深刻的真理在里面,让我无法丢开。我对物理的贡献虽然不多,但我始终将它看作一生挚爱。能够一直学习、研究物理,就是我生活的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李祺瑶

编辑:TF017

分享到

钟南山回忆“乘餐车去武汉”,一句话令人泪目

直径40多厘米!北京大兴一民居阳台有马蜂筑巢,消防出手并提示

北京解除暴雨预警,安全度汛靠的是未雨绸缪和所有坚守者

海淀十余辆汽车车窗接连被砸,暴雨成抓捕“神助攻”

九旬奶奶高压超200,心衰老人进入抢救室,探访北京同仁医院夜班急诊

武警官兵穿越废墟和地下管道 展开抢险救援演练

公交司机买500个哆啦A梦装扮车厢,已送出大半,初衷超暖心

满身泥泞的搜救犬洗澡啦:连续奋战40多小时,小英雄也辛苦了!

一个布头都不能落下!探访京张高铁探伤作业是如何进行的

考生走“红毯”进考场,地铁站为考生预备雨衣文具

年过七旬老两口共同抗疫160天:防疫值守最强党员“夫妻档”

下沉干部蹲点日记:身在社区,居民的事就是我的分内事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