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袁阔成单田芳等并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 当年盛况如今难想象

2018-10-16 17:32 京味儿 TF008

“惊一响醒木,叙一段过往,卷扇翻折三两声,语微颤,愁心难整,书里书外泪者谁?噙一口苦茗,忆一段过往,鲛绢焉得不伤悲,泪空流,咿呀声里,苦恨春风久不归。”这便是说书人。

说书,这项从宋代便开始流行于勾栏瓦舍的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起起落落上千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着广播和电视的推广,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电视机旁等待评书开播的快乐留在无数人的记忆里。

曲艺界一直将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并称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他们代表着评书巅峰时期的黄金岁月。然而随着大师的离去,辉煌的评书舞台日渐寂寞。袁阔成去世的时候,刘兰芳黯然说道:“袁先生在台上那个气派,那个漂亮,再也没有了”。

不久前,单田芳先生也驾鹤西去,评书被人们短暂地想起,重又归于沉寂。可是对于听着评书长大,听着评书了解历史、接触名著、初识世界的一代人来说,评书将永远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让我们一起追忆“评书四大家”的风采,以及那些快乐无忧的日子。

袁阔成 一部三国成绝响

一说袁阔成必说《三国演义》。可以说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袁阔成,田连元和单田芳都说,这辈子不说《三国演义》因为达不到袁阔成那个高度和水平。

袁先生说到周瑜出场,“头上戴一顶亮银凤翅冠,嵌明珠,镶异宝。雉鸡翎,脑后飘。狐狸尾,胸前罩,身穿宝蓝花锦袍。巧匠织,能工造,大红牡丹真妖娆…… ”在评书里,这段文字叫“赞儿”,如同相声的“贯口”,最见说书人功力,袁先生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听了真如惊涛拍岸。

记得当年,我追听三国时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说到诸葛亮兵败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竟至痛哭流涕。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袁阔成对于三国的点评有独到之处,虽然演义并非历史,可是从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身上,从说书人深入浅出的点评中,总让少年的我们能思考点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袁先生深厚的文史素养,不得不说,我对历史最初的兴趣正是被评书触发的。

袁阔成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一部《三国演义》,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袁先生虽出身曲艺世家,但他对评书做了很多革新,他是最早尝试将革命题材改编的说书人,现代评书《烈火金刚》也是他的经典作品。在评书界,袁先生是头一个穿着西装说评书的艺术家,还是第一个撤掉了书桌的说书人。他让评书这种古老艺术变得和现代人更为亲近,不但保住了评书这门技艺,并将说书人从小舞台,带上了春晚的大舞台,开创了评书的新格局、新生路,让评书走进了一个黄金时代。

袁阔成是评书四大家中辈分最高的,也是世人公认的评书泰斗。他自有一种儒雅风度,一种从内到外的“帅”。袁先生虽已故去,可他的三国依然到处流传,老书迷听到那一声“今天的三国就演播到这里”,总不免黯然神伤。

刘兰芳 万人空巷听岳飞

有多少人是从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开始迷上评书的?那是1979年,正好赶上文化解冻,岳飞这位爱国大英雄的故事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各种共鸣。这部书先后在100多个电台播出,数以亿计的听众收听,那种万人空巷,妇孺皆知的盛况在如今看来几乎不可想象。

一位书迷这样回忆:“老少咸宜的评书联播,是当时电台最受欢迎的栏目,让一帮狗一样疯淘的小崽子,往家驴一样疯跑的,不一定是家里的饭菜,但一定是评书联播开始了。”这是我们那代人共同的经历,饭可以晚点吃,评书不能耽误一分钟,短短30分钟,全神贯注,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今天听完了就盼着明天快点来。

《岳飞传》大火的那一年刘兰芳才35岁,她是评书四大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虽为女流之辈,但声音洪亮,神完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最适合说演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

刘兰芳忆及当年评书黄金时代的盛况,曾经分析了《岳飞传》大火的深层原因,“《岳飞传》是在中央着手平反冤假错案中,走进千家万户的,岳飞精忠报国、沉冤终雪,正好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借古喻今,给人的共鸣感是不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它的出现刚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所以反响很大。”

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说好历史评书,刘兰芳修习过《论语》、《左传》、《春秋》,研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对于各朝各代的历史非常熟悉,所以说书时经常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这便是老一辈评书大家的修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刘兰芳觉得从艺这条路很艰难,很苦,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去学习和锻炼,才能真正成才。所以,她说,说书人有上场词《西江月》说,“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

可以说,那个时代成就了刘兰芳,而她的才华和努力使这个评书的黄金时代更为辉煌。

单田芳 永不消逝的电波

单田芳也是一位特色鲜明的说书大家,他的声线非常独特,很多人模仿单先生的声音,却无人能模仿他的表演,他最擅长刻画绿林豪侠、乱世枭雄。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悉。不经意间,单先生的声音陪伴我们很多年。每天,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100多家电台、电视台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单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天京血泪》时,听众多达六亿,人们同时倾听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和他同喜同悲。60多年来,单田芳总共录制了110多部广播和电视评书,总计12000集,时长达到6000个小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白眉大侠》、《三侠五义》等等。他的评书作品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被书迷形容为“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即便是今天,当人们坐上北京的出租车,车上的广播也可能正在播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北京很多的哥都是单先生的粉丝,他的声音陪伴让他们在单调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快乐。“听他说书是堵车时候消磨时间的好方法,他特别善于把复杂的历史故事讲得简单有趣。就算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生活在很久以前,你也觉得你可以跟他们产生共鸣。”一位北京的哥师傅这样说。

单先生每天4点多钟就起床,点上一支烟,沏一杯茶,就开始备课。今天要从哪儿讲到哪儿,头怎么开,尾怎么收。大概每天10点钟之前,三段书就录完了。下午,开始准备明天的书。周而复始,一万多集的评书就是这么说出来的。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说,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说书中度过的。即使他晚年身患胃癌以后,还坚持录了20部书。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百部经典傲神州,听众闻声静候!”如今单先生仙逝,那一声“且听下回分解”犹在耳边,令人无限感喟。

田连元 搞笑大王段子手

田连元也是我们从小就印象深刻的一位说书人,他的风格明快活泼,刻画起小人物,惟妙惟肖,跃然眼前。

依稀记得那是我十岁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家住的大杂院里,我们是第一户买电视机的人家,小小的九寸黑白电视机,足以令其他小朋友羡慕的不行。每天,我都有固定的节目要看,先是下午六点,动画片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接下来,就是评书连播。当时,播放的就是田连元先生讲的《杨家将》。

以往大家都是听评书,而田先生是在中国在电视上说评书的第一人,开了电视长篇评书的先河。只记得一个清癯的中年人,穿一身板正的中山装,不说话很严肃的样子,一张口却是妙趣横生,经常逗得全家人前仰后合笑个不停。听他的《杨家将》,我对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些英雄人物印象不是太深,唯独记住了寇准“寇老星”,这全要仰仗田连元那一口惟妙惟肖的山西话,塑造了一个另类智慧的寇大人。

和其它几位评书艺术家不同的是,因为田连元是在电视上播讲评书,他的形象和他的声音一样深入人心,讲书的时候他喜欢连说带比划,什么单刀看手双刀看走,他都在舞台上表演出来,动作非常潇洒,如行云流水,这和他从小学过武术有关,可以说当年田先生是真正的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星。

田先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关于“文革”样板戏的笑话,比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那个经典段子,“脸怎么又黄了?又涂了一层蜡……”真不愧搞笑大王段子手,为人间平添几多欢乐。

开创了黄金时代的评书四大家,如今折损半数,令人黯然。而我们一起听评书的那些单纯质朴的日子,也在逐渐远去。评书在今天,其实依旧活着,也依旧有不少听众,但是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很难像过去那样,一回一回地,连续很长时间去听一部书,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而我们这一代听书人,也都渐渐老去了,但我们依旧不能忘怀那些日子,几位先生的评书滋养了那一个时代。

 

来源:京味儿

分享到

京剧《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樑逝世,享年86岁

《沙家浜》导演姜树森去世,有《残雪》《花园街五号》等代表作

主持人沈力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倪萍、李瑞英、白岩松等央视名嘴来相送

主持人沈力去世,“中国荧屏第一人”职业生涯有三个主要阶段

北京爱乐合唱团创始人杨鸿年逝世,无愧中国童声合唱的“先驱”之名

老天桥最后一位“掌穴”去世,曾为中国杂技赢得首枚国际金牌

“老妈妈”曲云去世,曾在《苦菜花》中扮演冯大娘

歌唱家克里木去世,“库尔班大叔”往日经典歌曲满是新疆风土人情

濮存晰怀念于是之:小时候看不懂,直到六十岁了慢慢觉出他的厉害

蒋兆和的《阿Q像》深入人心,不吝传授学生画家练就“好眼力”之法

李曼宜在《我和于是之这一生》中,穿插点缀了许多“旁逸”的珍贵细节

《英雄虎胆》李汉光成方辉演艺生涯转折点,称一辈子演反派不遗憾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