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重阳之际读李杜等名家唐诗 他们创作的最佳催化剂都有相似之处?

2018-10-17 10:35 北京晚报 TF016

曾有这样的说法:唐诗之所以美,在于其多产生于诗人远游的过程中,正是这份漂泊激荡了诗人的情怀。在外游历之人往往会对特定的日子产生特殊的感受,亦会对特殊环境有着别样的感慨。将此二类归纳,日子无外乎佳节,环境也多是登高。佳节必思亲,登临当感怀。佳节和登临大抵是中国诗人们创作的最佳催化剂。但在这之前,却多是波折和辛酸。诗人们因何游历,又为什么登高,心中何所思,身畔又是何人伴?千百年之后,足为后人咀嚼。重阳之际,恰是体会登临抒怀之前,那些“苦辣酸甜”之恰如其分的时机。

作者:袁新雨


新华社供图

1.青年邵大震的高光时刻

有唐一代,豪侠辈出。

彼时青年们受到时代鼓舞,往往年少便仗剑去远,游历天涯。高宗年间,安阳有个叫邵大震的青年和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对自己的游历生涯充满期待,于是他出发了。

666年,少年天才王勃被沛王李贤征召入府,任职王府修撰。当时流行斗鸡。一次,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互有胜负,好不热闹。仅仅虚龄二十的青年王勃才性大发,旁征博引,作《檄英王鸡》一文,对仗工整华丽,后世甚至传其为骈文经典之一。但这篇才华横溢的文章却招来高宗的愤怒:高宗以为,身为人臣的王勃不但没有讽谏劝阻诸王嬉游斗鸡,反而作文戏谑。除此之外,此文还极有可能离间二王。盛怒之下,高宗下诏将王勃逐出沛王府。这一年是669年。

王勃也是个有热血有抱负的青年啊,怀着不平与愤懑收拾行装,王勃前往益州剑南游历。旅途中,他还登上了葛情山,想到蜀汉丞相诸葛孔明曾经的功绩,更是慨然满怀。心绪难平的王勃“赋诗见情”。诚然,少年失志,远游他乡,登临激发了满怀豪情却发现壮志难酬。唯有写诗才能抒发王勃心中的浓烈情感,写在诗序言中的一句“他乡山水,只令人悲”让今人读来亦能感同身受。

此前几年,同样为时人所称道的名门之后、青年才俊卢照邻已经就任益州新都都尉。669年,卢照邻因病去官。在离开蜀地之前,卢照邻应邀来到玄武山。玄武山,在今四川中江县,有玄武庙。《九州要记》云:“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麈尾入贡。”又《华阳国志》云:“玄武山一名三嵎山,在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出龙骨。”

邀请卢照邻的人正是同邵大震一起来的王勃。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邵大震与王勃是如何相识的,但在这两位耀眼的时代骄子身畔,邵大震更添豪情。豪迈也许是当时人们的共性,经历战乱之后,统一豪迈的盛唐气象感染着生活其间的人。于是,这一年九月初九重阳之日,一行人登上了玄武山,极目远眺,时代豪情加上登临的快感,看看身边已经凭借诗文之能名扬天下的王、卢二人,邵大震竟先于他们赋诗一首,诗题《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诗曰:“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春华总是易谢,秋实一去难返——文人总是伤春悲秋的,但邵大震不同,他的诗中竟然生出几分豪迈来,遥望远空,长风生起,有那鸿雁不畏寒气,迎风而上,且看吾辈少年菊花丛中几度游览。邵大震在这一刻,可称得上精神抖擞了。

好友作诗,并称的初唐才子怎甘人后,王勃以同题作诗,以为唱和,诗曰:“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二十八字,却是字字血泪,北方来的鸿雁,终究不属于这南国的苦楚。王勃渴望着北上,渴望再创一番功业。

同样,卢照邻亦和诗一首,同题,诗曰:“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同王勃一样,卢照邻虽然去官,但少年壮志仍在,他也等待着北上回乡,再上仕途。

然而,造化太弄人。

此番聚会之后,王勃果然没有被统治者放弃,获授虢州参军,不久便又获罪而除名。逢其父左迁,王勃前往省亲。路过滕王阁时恰逢盛会,王勃前往赴宴,于席间作《滕王阁诗并序》,《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芳千古。王勃亦在其中言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在他日奋起。谁知,这千古序文竟成绝唱,王勃在之后的路上溺水而逝,年仅二十九岁。

卢照邻在与王、邵二人同登玄武山之后因言获罪,又因服食丹药不慎而手脚残废,隐居山中。其才一直不为统治者所重,统治者屡聘贤达唯独没有卢照邻。终于,卢照邻作《五悲文》明志,之后诀别亲属,自投颖水,时年不足五十。

邵大震则再难觅其踪迹。唯幸,在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他身边的是两位名流千古的天纵才子。

2.岑参:从军而诗风蜕变

与卢照邻有些相似,岑参亦是名门望族之后。其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一朝的功臣,伯祖父岑长倩是高宗朝的能臣,伯父岑羲在睿宗朝亦是高官。但伯祖父因事被杀,其五子都被赐死,家破,岑氏亲族数十人被流徙。岑参的父亲岑植曾经作过仙(今属河南)、晋(今属山西)二州刺史,但不幸很早就去世。

岑参的一生也多在游历。父亲在世时,不满十岁的岑参就随父亲从仙州转任晋州,父亲早逝,岑参留在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

松风高士图 明 文伯仁绘

二十岁,岑参怀着一名累世公卿之世家子弟该有的抱负来到都城长安。彼时文人通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献书求官,李白就曾因被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夸赞为“谪仙人”而声名大噪,登堂入室。但是岑参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求仕未成,岑参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继续游历。在一次送别王昌龄的时候,岑参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潜虬且深蟠,黄鹤飞未晚……”

愁苦、不受赏识、清淡平朴,这时的岑参是一个发着牢骚的年轻诗人。纵然文才过硬,但仍未受垂青,直至天宝年间。天宝年号的启用,似乎预示着十余年后国运的转折,也预示着岑参的人生将要转折——天宝三年,岑参进士及第。在此之前,岑参写下了总结其人生经历的《感旧赋》:

“东海之水化为田,北溟之鱼飞上天。城有时而复,陵有时而迁,理固常矣,人亦其然……已矣夫!世路崎岖,孰为后图?岂无畴日之光荣,何今人之弃予。……强学以待,知音不无。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此赋之中不难看出,纵然怀才不遇,但是岑参却没有放弃。纵然世人不看好,但他依然相信,自己定会有功成之日。

进士及第,曾经的清平少年成了军官,两度随军,累任安西、关西节度判官,很大程度上,随军经历让岑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其中既有“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的政治理想,也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的现实追求。从军经历也改变了岑参的文风,同是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显得更为壮阔雄浑:“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当曾经的穷巷寒灯变成了角弓铁衣,当“北风吹微雪”变成了“北风卷地白草折”,所有人都知道,岑参蜕变了,变得更为雄壮、硬朗了。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其时岑参正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中,最开始他也抱着“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的功业之心,希望能够平定战乱。但由于国家日益混乱,每况愈下,岑参也渐渐失去了锐气。在行军途中,他开始怀念起长安的生活来。那日恰逢重阳,这样的情感更为浓烈。从东进勤王,到途中生出了柔软的悲伤,都体现在岑参的诗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隐居南山的元亮先生(陶渊明)还有朋友为其送来重阳所饮的酒水,而在这四战之地,在这破碎山河之间,又有谁为岑参送来薄酒暖身呢?纵然强自登高,只不过是徒添悲伤罢了。遥想那故园的菊花啊,遥想当年赏菊之地啊,却成了战场,破败难言。

独身、登高、焦土、黄菊。怀想?悲矣!

岑参命运的短暂上扬随着国运的下行戛然而止,纵使后任嘉州刺史,又入肃宗从龙之臣杜鸿渐幕府,但终被罢免。罢官之后,岑参东归长安不成,寓居蜀地,最终客死他乡。

3.杜甫的半生游历

登临之作,不可忽略杜甫的《登高》。所谓“万里悲秋常作客”,恰恰是杜甫一生的缩影——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在游历,这其中有主动为之的游历,亦有为避祸而出走。也许是巧合,也许有因果,正是这一生羁旅的所见所感,催生了杜甫的佳作,客观上成就了杜甫。

唐先天元年(712),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一书香人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唐早期的著名诗人。在杜甫幼年之时,他曾随家人游于郾城(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在这里他看到了彼时第一舞者公孙大娘舞剑。这段经历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十余年后,客居夔州的杜甫看到了李十二娘舞剑,便勾起了他幼年时的观看记忆——李十二娘正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四十多年后的杜甫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在序中这样评价他记忆深处的那场剑舞:“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孙大娘的剑舞给了幼年杜甫以审美的启迪。

天宝三年(744),杜甫游于宋梁地区(今河南)。在中原腹地,他结识了自己仰视的前辈诗人李白,二人相伴渡过黄河,之后归来。第二年,二人一同入鲁,游于今山东兖州一带。天宝五年(746),35岁的杜甫前去首都长安。在这里,杜甫终于有了官职:天宝十三年(754),杜甫向朝廷献上了《三大礼赋》。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唐玄宗看到杜甫所上《三大礼赋》以为甚是奇特,于是命集贤院考察杜甫的文学才能。杜甫文才当然甚好,最终获授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做了官,杜甫的游历轨迹就不能全凭自己决定,其人生也发生了转折。第二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此前天灾,杜甫将自己的家人安置在了局势相对稳定的奉先。之后一年五月,杜甫自长安出发,赴奉先。杜甫根据自己一路所见,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抵达奉先之后不久,叛军亦抵近奉先,迫使杜甫携一家老小北上。

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西狩蜀中,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听说此事,立刻振奋心情北上。但在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赴长安。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将行在迁至凤翔(今陕西)。四月,杜甫从长安出逃至凤翔,拜谒肃宗,获授左拾遗一职,负责进谏和举荐。这一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却重要。杜甫却热爱此职,他感觉自己找到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途径。他恐怕不知道,这要职,却扳动了他人生的道口。

至德元年(756)十月,宰相房琯(音管)率军同安史叛军大战于陈陶斜(位于长安西北)、武功县(今陕西咸阳),两战死伤四万余人,惨败。第二年五月,房琯罢相。杜甫上书营救房琯,这“分内”工作,却因“直言”而触怒了肃宗。虽然免去死罪,但杜甫却被贬官往华州(今陕西渭南)任司功参军,此后杜甫再也没有回过长安。乾元二年(759)49岁的杜甫决定弃官,带着家人辗转来到成都。

4.从蜀中乐游到人生终点

天府之国算得上经历了人生波折的杜甫的安心颐养之地,在这里做官的故交好友如严武、高适等人对杜甫多有照应: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向朝廷上表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节度参谋是职务,检校工部员外郎则是级别,赐绯鱼袋是杜甫的荣耀。赐,表示这个绯鱼袋经由皇帝亲自授予。这是杜甫一生中最高的官职级别,而皇帝亲自赐予的绯鱼袋也可显示恩宠,杜甫作为严武幕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在四川居住的这段日子,杜甫也确实多乐游。

可好景总不长,永泰元年四月,严武病逝。其他好友也早已经调任或离世,杜甫失去了在蜀中最后的挂念和依靠,于是匆匆携带家眷买舟南下,离开成都,为自己五年客居成都的生活画上句号。

大历元年(766),杜甫移居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三峡腹地),一直居住到大历三年(768)。大历二年(767)重阳,杜甫登高,写下了《九日》五首。其一这样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登高赏菊本是风雅高兴之事,但是因为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杜甫似乎已经产生了倦怠之心。登高而见的盛景似乎也难以提起杜甫的兴致:

故友们相继离世,杯中有酒也只能独酌。在战乱中常年漂泊,身体健康堪忧。无酒?亦无兴致赏菊了,那菊花,也不必开了吧!日头刚落,那猿猴就开始哀鸣,故国的大雁也飞来了,这难道是我同北方故地的唯一联系了?这鸿雁能为我带来亲人的音信么?我的亲人们啊,天涯飘零,都在何处?这眼前的百战河山支离破碎,罢了罢了,怕是催我快些离开这人世吧!

也许是预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向尽头,杜甫打算回乡,但这段旅途却成了他无依无靠的漂泊孤途。大历三年正月中旬,杜甫乘船离开夔州,顺江而下,驶出三峡。大历四年,杜甫确定了要在秋天开启回乡的旅程。这段时间,他走走停停往返于湘潭与周边的名胜之间,但是最终目的地却是家乡。秋冬之际,在从潭州(今属湖南)前往岳州(今湖南岳阳)的途中,杜甫病逝于舟中,此前的《九日》组诗似乎真成了杜甫人生的谶纬之言。

(原标题:重阳当登高——登临抒怀前)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分享到

老北京人这样过重阳,其实很多有户口的人都已不记得了

暖暖茱萸节 浓浓重阳情 ——重阳节志愿者系列活动

北京重阳文化节精彩不落幕 门头沟邀您陪爸妈登高祈福品秋色

京津冀600多位老科技工作者共度重阳 少先队员为代表们献祝福

大剧院重阳夜为作曲大师庆生 85岁潘德列茨基指挥依然精准独到

北京交响乐团上演重阳节专场音乐会 把古典音乐带给老年人

清代名流登高常选陶然亭 文人取名“陶然”有何深意?

重阳特刊: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重阳节要敬老、登高、赏菊,但吃什么只有个别人知道

北京亦庄居民欢聚“亦”堂度重阳 曲艺演员轮番登台演节目

3000余老年交谊舞爱好者盛装“旋舞朝阳” 最年长者已82岁

北京陶然亭推重阳赏花路线 摆放70组艺菊装点主干路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