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怎么读?经典作品需结合历史背景思考

2018-10-12 10:51 北京晚报 TF016

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西方现代文学”,或许如波德莱尔在《感应》中所写的森林一样,幽昧、深邃、飘荡着悠远的回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在这一片充满魔力的森林里,藏着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萨特、加缪、纪德等人所埋下的宝藏。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风格迥异、意蕴复杂,初读者很容易迷失在层叠的树影之中。

作者:白杏珏


吴晓东教授曾在2003年出版过一本“导读”性质的读物《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内容基于他在北京大学所开设的一门课程,以九部西方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为对象,展示了文学作品分析的理路及手法。《废墟的忧伤》也收录了吴晓东关于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散论文章,但相较于前作,特点在于“漫读”,即一种漫步式的阅读导引,刨去了文学分析的枝节,只以最精炼的笔墨勾画了主干。这一次,作者并不是在授课,而是以文学漫步者的身份,与读者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每篇大抵围绕着一位作者、一部作品或一个主题展开,篇幅并不长。阅读这些文章,仿佛就是漫步在西方文学的森林中,随着作者的指点,寻找那些隐秘的风景。理解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不仅需要阅读,更需要经验、思考以及一定的知识,而这本书以文学研究者和专业读者的角度,也为广大读者们提供了一幅简明的“文学地图”。

如何理解作品的风格与手法,是理解20世纪西方文学时最容易产生误读的地方。在这本书中,吴晓东没有过多进行文本分析,而是提纲挈领,给出恰切的结论,让读者能有基本的方向。例如,论及卡夫卡的创作手法时,他便如此总结道:“他(卡夫卡)所擅长的是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写神秘的幻象”,尤其是 “对一个可能性的世界的拟想”。卡夫卡总被认为是一位深奥、晦涩的作者,然而他的德语写作以简洁清晰著称,其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不止只是他所处理的荒诞主题,更诞生于可能性想象与精准描写之间的张力。

吴晓东也会采取横向对比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不同作者的手法与风格。例如,卡夫卡是个绝对的沉思者,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灌注思想,而同样以“简洁明晰”著称的海明威则是“隐匿思想”。海明威尊敬自然以及生活中的神秘事物,他之所以会采用“冰山一角”的方式来写作,恰恰是因为这种敬意让他不会掀开现实的面纱,而只是呈现它本有的面貌。海明威拒斥卡夫卡式的思考,但他的作品依然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丰富性并不源于故事本身,而是源于故事情景所唤起的生活经验——换言之,正是每位读者的生活与思考,堆积成了海明威的水下冰山。

常言道“风格即人”,作品风格与作者的性格经历有着密切关联,这是一种文学史惯有的研究视角,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维度。吴晓东曾在一篇后记中引述过钱理群的话:“文史学的核心是参与文学创造和文学活动的‘人’”;而他在《废墟的忧伤》中也提供了恰当的信息,让读者能“看见”文字背后的那个人,理解他的性格、生活、价值观乃至身体状态。卡夫卡着迷于内心世界,因为他本人像他所描绘过的穴居动物一样敏感孤独,唯有沉思能带给他新鲜的体验;海明威选择隐匿思想,因为他本人是一位行动者,在不断与世界碰撞的过程中,窥见了现实的残酷,又执拗地想要保护心中那个勇敢的男孩;普鲁斯特的伟大之处在于发现“记忆的矿藏”,而这一发现可能与他病弱的身体有关——正是长期卧床的生活,让他常常陷入回忆的漩涡,从而发现了记忆与遗忘的秘密。

除却个人因素,20世纪西方文学也受到了哲学思潮、艺术运动、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只有理解了这些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才能体悟到“现代”一词的重量。萨特就是“哲学与文学之思”的典型代表,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也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那么,该如何看待萨特笔下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吴晓东认为,萨特尤其关注“人的处境”,由此产生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而他的文学作品也服务于这一核心主题。萨特尤其喜欢描写具体处境中“人的选择”,表面上看,他笔下的人物总是陷入绝境,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可实际上萨特所倡导的是一种“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具有进取精神的哲学”,他将人物推至极端处境,是为了逼迫他们做出选择,如此才能揭示“自由选择”的意义。吴晓东还做了一个纵向的比较来说明存在主义的“主体性精神”:无论是荒诞派戏剧,还是“黑色幽默”文学,其人物都在愈加强烈的荒诞中丧失了主体性;到了“新小说派”,人已经彻底“物化”,成为没有主体精神的存在。

20世纪是一个信仰幻灭、精神崩溃的世纪。当我们漫步于西方现代文学的森林,所寻觅到的风景不是桃源仙境,而是触目惊心的废墟。在文学批评领域,谈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早已不是什么先锋、时髦的事情,我们似乎已经离那个时代很远了,连“后现代”都已经成为陈词滥调。然而,重读这些经典作品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阅读甚至应该覆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而不是局限于研究者及一小部分的文学爱好者——因为,当代人仍然处于20世纪的“阳光与阴影”之中,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困境,也早已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

(原标题:漫步西方现代文学之林)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分享到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杨早:汪曾祺是骨子里现代的作家,他的文章自带“弹幕”

明朝“公安三袁”何许人也?留下与北京有关的散文游记尤其精彩

因“无心”之举,忽然遭遇生活暴击的父亲,何以疗伤?

阅文集团旗下作家三摘“银河奖” 网络文学成科幻文产业发展生力军

《李景汉文集》在京首发:共六卷,填补一段社会学史

十月青年论坛“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在北京举行

重温百年历程!罗马尼亚是诗意民族的文学拼图,诗人被称为不朽者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产生 《人世间》等五部作品脱颖而出

《西游记》《巴黎圣母院》同属浪漫主义?我们对浪漫还有多少误解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普查 什么样的中国文学海外受欢迎

“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与格局:世界、伦理与时势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